竹刻(常州留青竹刻)

竹刻(常州留青竹刻)

竹刻(常州留青竹刻),江蘇省常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據史料記載,常州留青竹刻的起源可迫溯至唐代。清末時期,常州留青竹刻即在中國國內穩占鰲頭,獨負盛名。近現代以來,常州留青竹刻名家輩出,精品迭現,形成了以徐素白、白士風為代表的兩大流派。常州留青竹刻產品有工藝台屏、工藝掛屏、工藝筆筒和臂擱等多種類型,其製作過程主要包括整形、描圖、切邊、鏟底四個步驟,要完成一件精品常需費數月之功。

2007年3月24日,竹刻(常州留青竹刻)入選江蘇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竹刻(常州留青竹刻)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46。2018年5月,竹刻(常州留青竹刻)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刻(常州留青竹刻)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江蘇省常州市
  • 遺產編號:Ⅶ-46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線條造型特徵,色彩表現特徵,徐白兩派貢獻,製作工序,題材作品,題材選擇,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留青竹刻的起源可迫溯至唐代。清末時期,常州留青竹刻即在國內穩占鰲頭,獨負盛名。近現代以來,常州留青竹刻名家輩出,精品迭現,形成了以徐素白、白士風為代表的兩大流派。徐素白在吸收前輩竹刻藝術的基礎上,用刻刀再現滬上書畫家的名作,將留青竹刻藝術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白士風作品刀法流利,刻工精細,風格古樸淡雅,韻味十足。

文化特徵

線條造型特徵

(一)巧用刀工,恰似描皴
線上條造型的影響下,常州留青竹刻藝術中講究運刀用線。這也是留青竹刻中的重要技術環節和造型手段。留青竹刻藝人用線條描繪出物象的具體內容,就好比中國畫中的白描稿。通過線描中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疏密、輕重、剛柔變化來表現物體的不同特點。而在用刀刻畫的時候,通過不同的刀法刻線造型,將梅花枝幹的堅硬、飽經嚴寒和冬雪風霜下的滄桑感通過銳利果敢的線條刻畫出來。
常州留青竹刻的另一個獨特的使用線條的方法就是表現中國傳統繪面中的皴法。這種皴法在《傳神與會意》中這樣解釋道:“一筆下來闊仄不一,濃淡有異的線,有別於一般的線,稱為‘皴’”。皴最早被用在山水畫的表現中,通過皴法來表現山石的質感,而且還能營造出山巒疊嶂和怪石層層的立體感。“鱗皴之狀,隨意縱橫”正是形容了皴做為線條的豐富表現和衍生而出的產物,它是中國繪畫重要的特徵之一。皴在常州留青竹刻中多被使用在刻畫山水奇石,通過留青竹刻藝人的鏟底方式,形成了青筠多留和少留的分筠方法。這種鏟底的方式把中國畫的皴法展現於留青竹刻的藝術作品中。
(二)骨法用筆,陰陽並濟
在“骨法用筆”思想的影響下,常州留青竹刻的竹刻技法也呈現出“陰陽並濟、剛柔相補”的用線特徵。白士風老先生的《雲龍臂擱》通身使用刀刻、鏟底的留青竹刻技法來做披麻皺的效果,在竹製臂擱上雕刻出層層的雲彩,雲朵一嘗寒膠層疊層漏章棕,畫面飽滿而不凌亂,線條整齊卻不呆板,呈現出一種柔軟的美感,恰似顧愷之的線條宛如“春蠶吐絲”之感,是婉約、細膩、柔軟之美。在畫面的雲層中間若隱若現地露出了一條龍,龍的腦袋拳請定和脖子用線陽剛而有力,恰似吳道子的線條宛如“吳帶當風”一般,是一種雄放、道勁、陽剛之美。整幅雲龍臂擱的留青竹刻作品剛柔相補、陰陽並濟,著實是具有“骨法用筆”的常州留青竹刻的代表作品。

色彩表現特徵

(一)取竹本色,見素艷朴
留青竹刻的收色單一,主要依靠竹子的材質美來呈現。這種古樸的竹子自然色彩正是自然美的用色理念,和老子所提倡的“見素抱樸”的古樸色彩審美觀點一致。常州留青竹刻的色彩呈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方面,是通過竹子本色的明暗變化、深淺變化、潤澀變化來體現竹刻作品的不同。竹子本身的顏色是在選材的時候就已經決定的顏色,在後期的刻畫中不能由人為控制的;而另一方面,由留青竹刻藝人來控制的是青筠的鏟、留。主要是用刀鏟去竹皮後,使得竹子的竹肌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產生氧化,而氧化後的竹子所表現出來的自然色差,就成為了留青竹刻的色彩魅力。
拿白士風老熱拳辨先生的《牡丹花鳥臂擱》留青作品來看,刻去青筠的竹肌經過較長的時間才會開始產生變化,時間越長竹肌顏色越深,直至深如琥珀,猶如黃花梨木的包漿所呈現出來優美、醇厚、深邃的色澤,真是櫃榜美不勝收,再加上用老紅木材料,量身打造的底座,使得整件作品高雅而質樸。
(二)巧施分藥,墨分五色
一種“重墨輕色”的道家色彩美學觀念影響了中國古代文人,而留青竹刻則受明清時期文人階層影響深重,也崇尚本色的展現以及對水墨的還原。
在張希黃之前,留青竹刻使用的單一刀法和平鏟竹皮的方法,並無太多的變化,更談不上水墨韻味了,直到張希黃革新了留青竹刻技術後,一改之前的平鏟方法,而採用了鏟與留相結合的方法,使得留青竹刻的山水樓閣作品愈發具有水墨的韻味。之後,清末的尚勛更將這種方法靈活地運用到人物的服飾和臉部的刻畫,進一步豐富了留青竹刻的分筠技法。隨著常州留青竹刻的一辯糠挨乘代代藝人的不斷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而且具有表現力的分筠技法。所以說現代的常州留青竹刻藝術品除了作者對於畫作的理解之外,巧施分筠的鏟底技法也直接影響了墨分五色的層次和效果。

徐白兩派貢獻

(一)拓展技藝
早期的留青竹刻,主要是陰刻和陽刻,講究刀法的細膩和變煮匙促跨化,追求作品的精緻典雅,缺乏水墨趣味。徐、白二派的留青竹刻則表現出寫實與寫意兼具的風格。竹刻藝人們以刀為筆,虛實結合,使竹刻具有筆墨韻味。徐秉言的作品較能體現這種特點。他的多幅作品採用有細有粗,或拙或真的表現方式,利用多變的刀法讓竹刻作品呈現出水墨意境,開拓了留青竹刻新的創作境界,在技藝上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
(二)開拓題材
花卉草木、蟲魚鳥獸、亭台樓閣等是傳統中國畫常見的題材,留青竹刻與中國畫關係密切,自然也常表現這些內容。常州留青竹刻藝人們除了繼續刻畫這些傳統題材,他們還開拓了新的題材,使留青竹刻所表現的內容更為廣“泛。如:白士風的《姑嫂學文化》《試銀針》《雛鷹展翅》等以及范遙青的《白菜圖》就是題材革新的成功之作,新穎且具有生活氣息。
(三)創新作品形式
留青竹刻,自古以來就屬於文人墨客的書房文玩,它的樣式多以台屏臂擱、扇骨為主。但隨著時代發展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臂擱、台屏等作為案台文具已經逐漸稀少。這樣便促使竹刻藝人們對作品的樣式進行改良與拓展,如白士鳳將留青竹刻運用於筆簡、屏台等,不僅創新了作品形式,也增加了留青竹刻的實用價值。他的傳人對留青竹刻的樣式又不斷創新,如打火機和茶葉罐樣式的留青竹刻作品,更貼近人們生活。

製作工序

采竹
采竹有著嚴格的時間要求,就是在每年的臘月以後,一九天到四九天為黃金時段。這段時間裡的竹子為較佳。三九四九的嚴寒大氣,蟲卵都被凍死,此時采的竹子,日後不易產生蟲蛀的問題。很多人有這樣的個已知的、固有的概念,竹子生活中到處可見,且品種煩多,竹子較廉價。可鮮為人知的是,人們製作留青竹刻所用的竹子少之又少。一座山沒幾根能用的,就那么幾根能用的也沒幾節能成的。除此之外,一年生的新竹,蓑衣尚在,也是不可用的。太嫩,這是對竹子的第一次篩選。符合要求的竹子真是少之又少,基本就是可遇不可求。
砍竹
由於砍竹是一件專業的事情,所以必須請專業人士操作。因為從這一刻起,要時時刻刻保護好竹子,上面的表皮不被劃傷。竹子被砍下米之後,必須小心翼翼的把竹了放到平順一點的坡地上,不能在途中蹭傷了寶貴的竹皮(竹肯),為了方便運輸,需要鋸開幾段,以便裝車,同時開始第二次對竹料進行篩選。枝柜上的、接近地而傷疤太多的都不能要。運輸時,竹子之間要架空,避免刮蹭。完整的青皮是優秀留青作品的前提。竹材最下面的那屋青色皮層,處理完成後呈淡黃色。
劈竹
斷開竹節的同時,劈開竹節的程式就已經開始了。劈竹是一件需要寶貴經驗的活兒,以自己親自動手為佳。因為這將直接決定臂擱作品等開面的優劣,不可馬虎。竹筒是圓的,將其劈為三,成瓦狀型,這就是臂擱的初始形狀,臂擱為古代書寫墊手之物,現獨立成為擺件賞玩收藏之寶。另外也可根據需要與想像劈成各種形狀,以便後續創作。
擦竹
擦竹了是留青竹刻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寒天臘月能擦的大汗淋漓,讓人精疲力盡。竹料出水後需要立即用乾淨的布進行擦拭,把附在竹表面的油污淨除,因為一旦冷卻就再也無法擦淨了,同時表皮層也就化了,青皮也就沒戲了,幹這件工作是不可以多一秒鐘的延遲,“眼明手快,發力迅速,兒秒完成,勒換手們”,這可是擦竹16字箴言。
曬竹
擦拭完後需格齊排列晾乾,這時水分隨著竹子熱度微發,顏色開始由墨綠迅速變成黃綠。可以看到有的發色均勻,有的則有花斑,這就是出鍋的溫度和擦拭力量沒有控制好的結果,然後第二輪篩選報廢的竹材。
暴曬是對竹材最嚴苛的考驗,也是整個處理過程中最大的關鍵環節和報廢環節之一。大量竹材會在此漫長而艱苦的壞節里開始逐漸開裂,最後留下的是最終可以雕刻的竹材,這也是第三輪篩選,但這也是竹皮由黃綠變成淡黃的神奇過程,並月暴曬過程最少需要經過一整年。
存竹
暴曬一年後,剩下的堅強的竹子開始進入存放階段。一片合格的竹材,存放最少3~4年。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又有竹材不斷開裂報廢。在這3~4年的時間裡,天氣好的時候就要將竹子拿出來經常曬曬。尤其是江南地區的黃梅天,空氣里的濕度和水分特別大,容易生霉。3~4年的相處時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這期間可以進行最初步的作品設定,只有存放3~4年以上的竹子,才能真正使用。
雕刻
雕刻,一般分五步。首先:回稿。因竹皮留青,勾勒的藝術形象必須清晰。第二步:圈邊。雕刻過程不可逆,運刀時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壞輪廓。第三步:起地。使用起地刀(平口),刀刃斜面向下緊貼竹面行刀,推鏟竹皮必須用力均勻,下刀過重易導致竹肌層糟永久破壞,下刀過輕達不到效果再次重複下刀增加把握難度。第四步:分筠(竹皮)用圓刀或斜口圈邊刀的刀鋒在竹皮上刻刮細節層次,表現中國畫筆墨意蘊和濃淡關係。最後:平地(修整)用平口起地刀往復五六次修飾瑕疵。

題材作品

題材選擇

花卉草木,移態於物
花卉草木是留青竹刻藝術表現的重要主題之一。花卉草木的紋飾題材凝聚了人們對品格、理想的追求,更多的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特點,而在竹刻中花卉草木的刻畫也深受繪畫藝術的感染和薰陶。通常以花來表達情趣或立志,頗有文人畫的意境。留青《月季蜻蜓》筆筒是徐索白老先生在1957年的作品,竹製筆筒以留青刻成。整幅畫面中由月季和蜻蜓所組成,盛開的兩朵月季花仿佛含露欲滴,幾組葉片襯托地月季花愈發的美麗,枝椏上的刺幾尖銳刺手。雖花瓣疊著葉子,卻薄如紙、細如絲。這些質感的變化,都只不過是在薄薄的一層竹皮中表現了出來。
魚蟲鳥獸,寄託吉祥
魚蟲鳥獸的圖案繁多,很多動物題材都被賦予了人格的特徵,象徵著作者對世事和理想的迫求。這些動物被竹刻藝人刻畫在小小竹片之上,用工筆造型與留青,雅俗共賞。例如:蟲的造型在明清時期的瓷器器物、用具的圖案上常能發現,義名草蟲,意思是指在草木中的昆蟲,通常有蜻蜒、知了、蚱蜢、蛔蟈、蟋蟀、蜜蜂、螳螂等。留青竹刻中更有將草蟲作為描繪的主角,常州留青竹刻中就有對刻蟲獨有研究的竹刻大師徐素白、范堯青、沈華強等人。
山水樓閣,寄寓情懷
山水樓閣也是竹刻藝術的重要表現主題。由於受到竹子形態大小的限制,不曾像大幅的山水畫手卷那般將大江大川表現的層層相疊、延綿千里,讓人看起來氣勢磅礴、大氣雄渾,卻可以像文人山水這般用山水小品的方式訴說,隱士飄逸、雅舍草廬又或樓台亭閣隱隱約約與山水仙雲之間,或虛或實、精緻細膩、美妙神往。竹刻留青尤其善於表現山水作品,通過刀下的留多留少,表現出水墨山水畫的遠近層疊、虛實變化,也可以達到遠近濃淡、墨色深淺的效果。徐秉方刻的山水作品就是山水中的精品。畫面中山巒疊嶂,雲海若有若無,山石崖間的奇松若隱若現;畫面構圖飽滿,表達意境深遠,虛實結合得當,闡述出了山水畫的意境,體現了竹刻者的留青功力。
人物造型,傳遞風采
在留青竹刻中可以對人物的表情神態,動作造型,服飾掛件等進行細緻刻畫,其表現效果不遜色於人物繪畫。范遙青刻的《留青人物臂擱》,刻的人物是紅樓夢中的“鴛鴦”人物刻畫得亭亭玉立,呼之欲出。作者竹刻功力深厚,刀工運用恰到好處。在他的刻刀之下鴛鴦的面目表情豐富,眉目傳情,倩倩的神情仿佛如何落筆都會覺得過於笨拙。衫襟上的兩道花邊,只有迎著光照方能映人眼帘,而長衣素縞一點不做作,利用留青的多少,隱隱約約地表現出來,素縞的質地輕薄、柔軟而透明,層層相疊十分好看。

代表作品

常州留青竹刻代表作品主要有明代張希黃的《樓閣山水筆筒》,現代的《刻江寒汀畫月季草蟲筆筒》《海棠畫眉臂擱》《山水橫件》《花鳥》《竹林雉雞臂擱》《仕女圖》《孫子十二篇》《雲海松濤》《草蟲葡萄黃件》《秋之歌》《拉薩舞步》《松鷹》《壽星圖》《雄姿》《觀滄海》《敦煌飛天》《紅樓十二釵》《神龜壽》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常州留青竹刻作品生成之初就是文人書案,畫桌上的實用物品之一。具有實用價值。留青竹刻集書畫,雕刻於一體,簡樸、雅致。一幅竹刻作品往往通過巧妙的刀法,憑藉薄如紙張的竹青和竹肌的不同色彩,創造出朦朧悠遠,空曠閒適的藝術意境和情調,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留青竹刻是竹刻中難度最大的一種,其技藝高超,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豐富,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常州留青竹刻顯現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具有文化交流價值。

傳承狀況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學術指導
常州留青竹刻是常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留青竹刻藝術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文化、旅遊部門可以因地制宜地對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專題性的民間文化博物館和留.青竹刻藝術館通過這類形式加強常州市民對常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另外,常州地區高校、工藝美術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研究與管理部門對常州留青竹刻也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對留青竹刻的產業化發展缺少學術指導。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傳承人
和其他地區的民間藝術一樣,常州留青竹刻也面臨缺乏年輕一代傳承人的問題。雖然常州留青竹刻藝術仍然繁榮,但這是上一輩留青竹刻藝人努力的結果,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當代的年輕人往往不願意苦坐在工作檯前從事留青竹刻創作。老一輩的藝人守護著留青竹刻這一門珍貴的手藝,卻難以找到合適的繼承人。
竹刻(常州留青竹刻)
徐秉方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產業化發展
傳統文化保護已經逐漸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常州地方政府出台了保護地區手工藝、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政策。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也被列入保護範圍,這給常州留青竹刻藝術提供了較好的發展空間。但經過多年的發展,缺乏持續的政策和任其發展的模式,導致未能實質性地改變留青竹刻藝術和其他民間藝術的處境,產業園區更多地成為諸多商家售賣產品的基地,顯然,這樣的狀況不符合當初預想的成效。不過仍然有一些留青竹刻藝人在此守護著這片陣地,但由於園區缺乏整體的行銷和有效的管理,只能任由留青竹刻藝人自由發展。常州留青竹刻藝術未能形成一個產業化發展的集群,且深陷單打獨鬥的尷尬境地,這對留青竹刻的保護和發展是較為不利的。

傳承人物

徐秉方,男,漢族,1945年12月出生,江蘇常州人,當代竹刻藝術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2009年5月26日,徐秉方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物,江蘇省常州市申報,傳承項目:竹刻(常州留青竹刻)。

保護措施

常州市重視常州留青竹刻的保護工作,制訂了常州留青竹刻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對常州留青竹刻進行了普查,先後編撰出版了《常州留青竹刻藝術》等介紹常州留青竹刻藝術的專著、專集和畫冊,舉辦了常州留青竹刻藝術專題展覽和重要作品展覽,擴充建立常州留青竹刻藝術培訓基地,組建常州留青竹刻藝術館,將留青竹刻列為學校藝術教育的內容。此外,還在常州旅遊節期間,將常州留青竹刻作為特色旅遊工藝品和禮品在產品推廣會上予以推廣。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常州市文化館獲得“竹刻(常州留青竹刻)”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竹刻(常州留青竹刻)項目保護單位常州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0年6月,《胸中雲山》《雙棲圖》《佛手》《高山仰止》等眾多常州留青竹刻代表作品在天寧區剔筠軒藝術工作室和武進區徐氏竹木雕刻博物館展出。
2020年8月,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非遺文化魅力,朝陽村婦聯組織青少年家庭開展了“尋訪非遺,體驗留青竹刻傳統文化之美”活動,轄區內15組家庭及五老志願者參加了活動。
2020年11月,“中國夢·勞動美”——2020年雕莊街道“常州留青竹刻”技能大賽決賽暨技能大賽閉幕式在雕莊歷史文化陳列館(清園)成功舉辦。

色彩表現特徵

(一)取竹本色,見素艷朴
留青竹刻的收色單一,主要依靠竹子的材質美來呈現。這種古樸的竹子自然色彩正是自然美的用色理念,和老子所提倡的“見素抱樸”的古樸色彩審美觀點一致。常州留青竹刻的色彩呈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方面,是通過竹子本色的明暗變化、深淺變化、潤澀變化來體現竹刻作品的不同。竹子本身的顏色是在選材的時候就已經決定的顏色,在後期的刻畫中不能由人為控制的;而另一方面,由留青竹刻藝人來控制的是青筠的鏟、留。主要是用刀鏟去竹皮後,使得竹子的竹肌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產生氧化,而氧化後的竹子所表現出來的自然色差,就成為了留青竹刻的色彩魅力。
拿白士風老先生的《牡丹花鳥臂擱》留青作品來看,刻去青筠的竹肌經過較長的時間才會開始產生變化,時間越長竹肌顏色越深,直至深如琥珀,猶如黃花梨木的包漿所呈現出來優美、醇厚、深邃的色澤,真是美不勝收,再加上用老紅木材料,量身打造的底座,使得整件作品高雅而質樸。
(二)巧施分藥,墨分五色
一種“重墨輕色”的道家色彩美學觀念影響了中國古代文人,而留青竹刻則受明清時期文人階層影響深重,也崇尚本色的展現以及對水墨的還原。
在張希黃之前,留青竹刻使用的單一刀法和平鏟竹皮的方法,並無太多的變化,更談不上水墨韻味了,直到張希黃革新了留青竹刻技術後,一改之前的平鏟方法,而採用了鏟與留相結合的方法,使得留青竹刻的山水樓閣作品愈發具有水墨的韻味。之後,清末的尚勛更將這種方法靈活地運用到人物的服飾和臉部的刻畫,進一步豐富了留青竹刻的分筠技法。隨著常州留青竹刻的一代代藝人的不斷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而且具有表現力的分筠技法。所以說現代的常州留青竹刻藝術品除了作者對於畫作的理解之外,巧施分筠的鏟底技法也直接影響了墨分五色的層次和效果。

徐白兩派貢獻

(一)拓展技藝
早期的留青竹刻,主要是陰刻和陽刻,講究刀法的細膩和變化,追求作品的精緻典雅,缺乏水墨趣味。徐、白二派的留青竹刻則表現出寫實與寫意兼具的風格。竹刻藝人們以刀為筆,虛實結合,使竹刻具有筆墨韻味。徐秉言的作品較能體現這種特點。他的多幅作品採用有細有粗,或拙或真的表現方式,利用多變的刀法讓竹刻作品呈現出水墨意境,開拓了留青竹刻新的創作境界,在技藝上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
(二)開拓題材
花卉草木、蟲魚鳥獸、亭台樓閣等是傳統中國畫常見的題材,留青竹刻與中國畫關係密切,自然也常表現這些內容。常州留青竹刻藝人們除了繼續刻畫這些傳統題材,他們還開拓了新的題材,使留青竹刻所表現的內容更為廣“泛。如:白士風的《姑嫂學文化》《試銀針》《雛鷹展翅》等以及范遙青的《白菜圖》就是題材革新的成功之作,新穎且具有生活氣息。
(三)創新作品形式
留青竹刻,自古以來就屬於文人墨客的書房文玩,它的樣式多以台屏臂擱、扇骨為主。但隨著時代發展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臂擱、台屏等作為案台文具已經逐漸稀少。這樣便促使竹刻藝人們對作品的樣式進行改良與拓展,如白士鳳將留青竹刻運用於筆簡、屏台等,不僅創新了作品形式,也增加了留青竹刻的實用價值。他的傳人對留青竹刻的樣式又不斷創新,如打火機和茶葉罐樣式的留青竹刻作品,更貼近人們生活。

製作工序

采竹
采竹有著嚴格的時間要求,就是在每年的臘月以後,一九天到四九天為黃金時段。這段時間裡的竹子為較佳。三九四九的嚴寒大氣,蟲卵都被凍死,此時采的竹子,日後不易產生蟲蛀的問題。很多人有這樣的個已知的、固有的概念,竹子生活中到處可見,且品種煩多,竹子較廉價。可鮮為人知的是,人們製作留青竹刻所用的竹子少之又少。一座山沒幾根能用的,就那么幾根能用的也沒幾節能成的。除此之外,一年生的新竹,蓑衣尚在,也是不可用的。太嫩,這是對竹子的第一次篩選。符合要求的竹子真是少之又少,基本就是可遇不可求。
砍竹
由於砍竹是一件專業的事情,所以必須請專業人士操作。因為從這一刻起,要時時刻刻保護好竹子,上面的表皮不被劃傷。竹子被砍下米之後,必須小心翼翼的把竹了放到平順一點的坡地上,不能在途中蹭傷了寶貴的竹皮(竹肯),為了方便運輸,需要鋸開幾段,以便裝車,同時開始第二次對竹料進行篩選。枝柜上的、接近地而傷疤太多的都不能要。運輸時,竹子之間要架空,避免刮蹭。完整的青皮是優秀留青作品的前提。竹材最下面的那屋青色皮層,處理完成後呈淡黃色。
劈竹
斷開竹節的同時,劈開竹節的程式就已經開始了。劈竹是一件需要寶貴經驗的活兒,以自己親自動手為佳。因為這將直接決定臂擱作品等開面的優劣,不可馬虎。竹筒是圓的,將其劈為三,成瓦狀型,這就是臂擱的初始形狀,臂擱為古代書寫墊手之物,現獨立成為擺件賞玩收藏之寶。另外也可根據需要與想像劈成各種形狀,以便後續創作。
擦竹
擦竹了是留青竹刻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寒天臘月能擦的大汗淋漓,讓人精疲力盡。竹料出水後需要立即用乾淨的布進行擦拭,把附在竹表面的油污淨除,因為一旦冷卻就再也無法擦淨了,同時表皮層也就化了,青皮也就沒戲了,幹這件工作是不可以多一秒鐘的延遲,“眼明手快,發力迅速,兒秒完成,勒換手們”,這可是擦竹16字箴言。
曬竹
擦拭完後需格齊排列晾乾,這時水分隨著竹子熱度微發,顏色開始由墨綠迅速變成黃綠。可以看到有的發色均勻,有的則有花斑,這就是出鍋的溫度和擦拭力量沒有控制好的結果,然後第二輪篩選報廢的竹材。
暴曬是對竹材最嚴苛的考驗,也是整個處理過程中最大的關鍵環節和報廢環節之一。大量竹材會在此漫長而艱苦的壞節里開始逐漸開裂,最後留下的是最終可以雕刻的竹材,這也是第三輪篩選,但這也是竹皮由黃綠變成淡黃的神奇過程,並月暴曬過程最少需要經過一整年。
存竹
暴曬一年後,剩下的堅強的竹子開始進入存放階段。一片合格的竹材,存放最少3~4年。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又有竹材不斷開裂報廢。在這3~4年的時間裡,天氣好的時候就要將竹子拿出來經常曬曬。尤其是江南地區的黃梅天,空氣里的濕度和水分特別大,容易生霉。3~4年的相處時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這期間可以進行最初步的作品設定,只有存放3~4年以上的竹子,才能真正使用。
雕刻
雕刻,一般分五步。首先:回稿。因竹皮留青,勾勒的藝術形象必須清晰。第二步:圈邊。雕刻過程不可逆,運刀時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壞輪廓。第三步:起地。使用起地刀(平口),刀刃斜面向下緊貼竹面行刀,推鏟竹皮必須用力均勻,下刀過重易導致竹肌層糟永久破壞,下刀過輕達不到效果再次重複下刀增加把握難度。第四步:分筠(竹皮)用圓刀或斜口圈邊刀的刀鋒在竹皮上刻刮細節層次,表現中國畫筆墨意蘊和濃淡關係。最後:平地(修整)用平口起地刀往復五六次修飾瑕疵。

題材作品

題材選擇

花卉草木,移態於物
花卉草木是留青竹刻藝術表現的重要主題之一。花卉草木的紋飾題材凝聚了人們對品格、理想的追求,更多的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特點,而在竹刻中花卉草木的刻畫也深受繪畫藝術的感染和薰陶。通常以花來表達情趣或立志,頗有文人畫的意境。留青《月季蜻蜓》筆筒是徐索白老先生在1957年的作品,竹製筆筒以留青刻成。整幅畫面中由月季和蜻蜓所組成,盛開的兩朵月季花仿佛含露欲滴,幾組葉片襯托地月季花愈發的美麗,枝椏上的刺幾尖銳刺手。雖花瓣疊著葉子,卻薄如紙、細如絲。這些質感的變化,都只不過是在薄薄的一層竹皮中表現了出來。
魚蟲鳥獸,寄託吉祥
魚蟲鳥獸的圖案繁多,很多動物題材都被賦予了人格的特徵,象徵著作者對世事和理想的迫求。這些動物被竹刻藝人刻畫在小小竹片之上,用工筆造型與留青,雅俗共賞。例如:蟲的造型在明清時期的瓷器器物、用具的圖案上常能發現,義名草蟲,意思是指在草木中的昆蟲,通常有蜻蜒、知了、蚱蜢、蛔蟈、蟋蟀、蜜蜂、螳螂等。留青竹刻中更有將草蟲作為描繪的主角,常州留青竹刻中就有對刻蟲獨有研究的竹刻大師徐素白、范堯青、沈華強等人。
山水樓閣,寄寓情懷
山水樓閣也是竹刻藝術的重要表現主題。由於受到竹子形態大小的限制,不曾像大幅的山水畫手卷那般將大江大川表現的層層相疊、延綿千里,讓人看起來氣勢磅礴、大氣雄渾,卻可以像文人山水這般用山水小品的方式訴說,隱士飄逸、雅舍草廬又或樓台亭閣隱隱約約與山水仙雲之間,或虛或實、精緻細膩、美妙神往。竹刻留青尤其善於表現山水作品,通過刀下的留多留少,表現出水墨山水畫的遠近層疊、虛實變化,也可以達到遠近濃淡、墨色深淺的效果。徐秉方刻的山水作品就是山水中的精品。畫面中山巒疊嶂,雲海若有若無,山石崖間的奇松若隱若現;畫面構圖飽滿,表達意境深遠,虛實結合得當,闡述出了山水畫的意境,體現了竹刻者的留青功力。
人物造型,傳遞風采
在留青竹刻中可以對人物的表情神態,動作造型,服飾掛件等進行細緻刻畫,其表現效果不遜色於人物繪畫。范遙青刻的《留青人物臂擱》,刻的人物是紅樓夢中的“鴛鴦”人物刻畫得亭亭玉立,呼之欲出。作者竹刻功力深厚,刀工運用恰到好處。在他的刻刀之下鴛鴦的面目表情豐富,眉目傳情,倩倩的神情仿佛如何落筆都會覺得過於笨拙。衫襟上的兩道花邊,只有迎著光照方能映人眼帘,而長衣素縞一點不做作,利用留青的多少,隱隱約約地表現出來,素縞的質地輕薄、柔軟而透明,層層相疊十分好看。

代表作品

常州留青竹刻代表作品主要有明代張希黃的《樓閣山水筆筒》,現代的《刻江寒汀畫月季草蟲筆筒》《海棠畫眉臂擱》《山水橫件》《花鳥》《竹林雉雞臂擱》《仕女圖》《孫子十二篇》《雲海松濤》《草蟲葡萄黃件》《秋之歌》《拉薩舞步》《松鷹》《壽星圖》《雄姿》《觀滄海》《敦煌飛天》《紅樓十二釵》《神龜壽》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常州留青竹刻作品生成之初就是文人書案,畫桌上的實用物品之一。具有實用價值。留青竹刻集書畫,雕刻於一體,簡樸、雅致。一幅竹刻作品往往通過巧妙的刀法,憑藉薄如紙張的竹青和竹肌的不同色彩,創造出朦朧悠遠,空曠閒適的藝術意境和情調,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留青竹刻是竹刻中難度最大的一種,其技藝高超,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豐富,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常州留青竹刻顯現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具有文化交流價值。

傳承狀況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學術指導
常州留青竹刻是常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留青竹刻藝術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文化、旅遊部門可以因地制宜地對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專題性的民間文化博物館和留.青竹刻藝術館通過這類形式加強常州市民對常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另外,常州地區高校、工藝美術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研究與管理部門對常州留青竹刻也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對留青竹刻的產業化發展缺少學術指導。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傳承人
和其他地區的民間藝術一樣,常州留青竹刻也面臨缺乏年輕一代傳承人的問題。雖然常州留青竹刻藝術仍然繁榮,但這是上一輩留青竹刻藝人努力的結果,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當代的年輕人往往不願意苦坐在工作檯前從事留青竹刻創作。老一輩的藝人守護著留青竹刻這一門珍貴的手藝,卻難以找到合適的繼承人。
竹刻(常州留青竹刻)
徐秉方
常州留青竹刻缺乏產業化發展
傳統文化保護已經逐漸得到地方政府的關注。常州地方政府出台了保護地區手工藝、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政策。2008年常州留青竹刻也被列入保護範圍,這給常州留青竹刻藝術提供了較好的發展空間。但經過多年的發展,缺乏持續的政策和任其發展的模式,導致未能實質性地改變留青竹刻藝術和其他民間藝術的處境,產業園區更多地成為諸多商家售賣產品的基地,顯然,這樣的狀況不符合當初預想的成效。不過仍然有一些留青竹刻藝人在此守護著這片陣地,但由於園區缺乏整體的行銷和有效的管理,只能任由留青竹刻藝人自由發展。常州留青竹刻藝術未能形成一個產業化發展的集群,且深陷單打獨鬥的尷尬境地,這對留青竹刻的保護和發展是較為不利的。

傳承人物

徐秉方,男,漢族,1945年12月出生,江蘇常州人,當代竹刻藝術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2009年5月26日,徐秉方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物,江蘇省常州市申報,傳承項目:竹刻(常州留青竹刻)。

保護措施

常州市重視常州留青竹刻的保護工作,制訂了常州留青竹刻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對常州留青竹刻進行了普查,先後編撰出版了《常州留青竹刻藝術》等介紹常州留青竹刻藝術的專著、專集和畫冊,舉辦了常州留青竹刻藝術專題展覽和重要作品展覽,擴充建立常州留青竹刻藝術培訓基地,組建常州留青竹刻藝術館,將留青竹刻列為學校藝術教育的內容。此外,還在常州旅遊節期間,將常州留青竹刻作為特色旅遊工藝品和禮品在產品推廣會上予以推廣。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常州市文化館獲得“竹刻(常州留青竹刻)”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竹刻(常州留青竹刻)項目保護單位常州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0年6月,《胸中雲山》《雙棲圖》《佛手》《高山仰止》等眾多常州留青竹刻代表作品在天寧區剔筠軒藝術工作室和武進區徐氏竹木雕刻博物館展出。
2020年8月,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非遺文化魅力,朝陽村婦聯組織青少年家庭開展了“尋訪非遺,體驗留青竹刻傳統文化之美”活動,轄區內15組家庭及五老志願者參加了活動。
2020年11月,“中國夢·勞動美”——2020年雕莊街道“常州留青竹刻”技能大賽決賽暨技能大賽閉幕式在雕莊歷史文化陳列館(清園)成功舉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