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鄉(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立新鄉)

立新鄉(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立新鄉)

立新鄉位於沙市近郊,荊州中心城區向北發展的前沿。地理位置優越,東抵沙市飛機場,南依長江,西與荊州古城接壤,北止318國道,漢宜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荊襄高速公路縱穿南北。轄區總面積26.4平方千米,轄8個村、4個社區、74個村民小組,管理對象既有城市社區,又有城中村、城郊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立新鄉
  • 所屬地區: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
  • 面積:26.4平方公里
  • 人口:19098人
概況,沿革,地理位置,行政規劃,鄉鎮概括,農田水利,經濟發展,新農建設,行政狀況,

概況

沙市區轄鄉。位於沙市城區北郊,北濱長湖,南臨市區,東靠沙市飛機場,西接荊州區。常住人口55505人(2010年六普)。轄4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塔橋北路74號。

沿革

1949年前建和平鄉,1958年改為和平公社,1964年析置荊汀公社和張溝公社,1966年張溝公社與關沮公社合併為立新公社,1975年將荊江公社併入,1984年改為立新鄉。1996年,面積26.4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荊江、荊沙、白廟、張溝、東嶽、同心、徐橋、洪垸等8個行政村。
2003年轄8個行政村,45個村民小組。2004年,鄉政府駐塔橋路74號,人口6388人,面積26.4平方千米,轄荊江、東嶽、同心、洪垸、白廟、張溝、徐橋、荊沙8個行政村。2005年,鄉政府駐塔橋路74號,人口6388人,面積26.4平方千米,轄荊江、東嶽、同心、洪垸、白廟、張溝、徐橋、荊沙8個行政村。
【郵編】434001【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1002200:~001 210江津西路居委會 ~002 210荊沙河居委會 ~003 210張居正居委會 ~004 210東嶽居委會 ~201 111荊江村 ~202 111荊沙村 ~203 210洪垸村 ~204 111白廟村 ~205 210東嶽村 ~206 210張溝村 ~207 122徐橋村 ~208 122同心村

地理位置

立新鄉位於沙市城區北郊
立新鄉地處沙市城區北郊,北濱長湖,南臨繁華市區,東靠沙市飛機場,西接荊州區
立新鄉地理位置

行政規劃

轄8個自然村,45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2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39畝,養殖面積2200畝。人口19098人,農戶2546戶。立新鄉1983年建鄉,原屬沙市市郊區領導,1994年行政體制變更時改由沙市區管轄。立新鄉是荊州市首批小康鄉鎮,自1997年始,連續多年被評為荊州市十強鄉鎮、首席十強鄉鎮,是湖北省五十強明星鄉鎮之一。2003年工業總產值73613萬元,同比增長8.12%,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1197萬元,同比增長33.44%。農業總產值5497萬元,財政收入63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52元。

鄉鎮概括

沙市區立新鄉地處荊州市中心城區,是城中之鄉。荊襄高速貫穿南北,荊沙大道橫貫東西,交通十分發達,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人文環境良好。立新鄉轄8個行政村,總面積26.4平方公里,總人口25637人。2007年立新鄉完成工農業總產值7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5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06元,立新鄉先後榮獲“湖北省楚天明星鄉鎮”、湖北省“六好”鄉鎮黨委、湖北省第三批體育先進鄉鎮等榮譽。
沙市區立新鄉沙市區立新鄉
新鄉鄉鎮企業存量厚實,品種門類齊全。形成了冶金汽車、機車零配件、建築開發、特種養殖、商貿等支柱產業。企業開發的75個產品中,達到部、省級標準的產品32個,獲省、市優質產品10個。十年來,發展了湖北興鑫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荊州市洪垸實業有限公司、荊江實業發展總公司等一批具有產品、科技、規模和市場優勢的大中型企業。洪垸台資園是一個以吸引台、港、澳等外資,運用高新技術,生產機械、輕工等工業精品的新型工業園區。它集商貿、房地產開發、旅遊度假為一體。擁有數控加工中心、電腦卷簧機、高精度多頭多工位專用工具機、自動熱處理、精密鑄造、精密鍛造、專用檢測設備等一系列先進工藝裝備,逐步形成了以歐寶、洪祥、三達公司為核心,以衝壓件廠、膜片彈簧廠、洪達公司等企業為支撐的外向型經濟模式。2001年被沙市區評為鄉鎮企業發展先進單位。
立新鄉農業產業化勢頭強勁,特色農業走在前列。蔬菜水果暢銷各地,特種養殖發展迅猛。近些年,立新鄉順應市場農業大趨勢,走產業化經營道路,創城郊型特色農業,努力探索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在龜鱉養殖的基礎上,重點開發了鱘魚娃娃魚、野山雞和網箱養鱔等有極大市場潛力的新品種。

農田水利

(一)工程狀況
20世紀50~60年代,沙市區農田水利建設以圍湖造田,整治水係為中心,開挖骨幹排灌渠道,初步形成排灌體系;70年代興修一批骨幹閘站,提高農田排灌能力;80年代以恢復提高水利工程效益為中心,對原有部分水利設施進行更新改造;1994年,沙市撤市建區,原荊州地區江陵縣岑河鎮、觀音壋鎮納入沙市區行政區劃,由立新鄉、關沮鄉鑼場鎮、岑河鎮、觀音壋鎮及沙市城區5個街道辦事處共同形成沙市區行政區劃範圍。此後,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對部分漬害中低產田進行初步治理,建成一批穩產、高產農田。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主要是對原有排澇工程及灌溉工程進行改造,包括主要電排站、泵站的改建,渠道疏挖整治等。至2004年,全區有內垸渠堤89.23公里,骨幹排灌渠道57條,長318.6公里;重點排灌涵閘90處,設計流量285.8立方米/秒。其中排水涵閘50處,設計流量199.4立方米/秒;灌溉涵閘40處,設計流量86.4立方米/秒。電力排灌泵站70處,裝機155台,總容量12139千瓦,設計流量157.45立方米/秒。其中,排澇泵站60處,裝機143台,總容量11514千瓦,設計排水流量150.95立方米/秒;灌溉泵站10處,裝機12台,設計灌溉流量6.5立方米/秒。 (二)排澇工程
沙市區立新鄉沙市區立新鄉
1994年後,全區有自排涵閘60餘座,排水泵站67座,這些涵閘泵站,大多建成於20世紀70~80年代,普遍存在著設計標準低、設備老化、效益衰減等問題,有的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承接排澇的主要渠道有:西乾渠沙市段:由雷家壋至象鼻咀,長22.35公里,流經沙市城區、開發區、沙市農場和岑河鎮,負擔著上述地區的排澇任務。匯流區域面積114.32平方公里(含城區面積31.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37萬畝(水田2.05萬畝,旱地2.72萬畝,菜地0.6萬畝);養殖水面0.43萬畝。
沙市區立新鄉沙市區立新鄉
豉湖渠:位於荊州市沙市區境內,上起城區娘娘堤,下抵觀音壋鎮何家橋入中乾渠,大致呈東西向橫貫沙市腹地,全長24.53公里。豉湖渠系四湖水系沙市城區及沙市所屬三鎮二鄉一場以及三家荊州市市直單位(荊州經濟開發區,青崗嶺原種場、水稻原種場)的排水主要通道。受益自然面積221.1平方公里,其中,基本農田面積10萬畝,養殖水面1.7萬畝。

經濟發展

立新鄉村鎮建設蓬勃發展。已由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發展成了住宅樓房化、通訊網路化、電視閉路化、家用電器高檔化、環境優美化的城中之鄉。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通訊設施,引來了投資者和資本。荊江村已成為荊州市“商貿第一村”。洪垸台資園的建成吸引了台、港、澳的大量資金,同時也帶動了整個鄉所屬各村的發展,洪垸村、荊沙村、荊江村、東嶽村、同心村、張向村被列入湖北省五百強明星村。
沙市區立新鄉沙市區立新鄉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立新鄉的社會事業也蓬勃向上。立新鄉教育事業計畫生育、衛生防疫、文化體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都有長足發展。1998年,被授予湖北省第三批“體育先進鄉鎮”稱號,2001年被沙市區評為“教育常規管理先進單位”、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勝單位”。2002年,被評為湖北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鄉鎮”和沙市區“依法治理、法制宣傳先進單位”。

新農建設

立新鄉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工業興鄉、商貿活鄉”戰略,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搶抓機遇,努力構建“一品二園兩帶”發展格局,全力打造明顯鄉鎮,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社會和諧。立新,正在邁向新型工業化,興鑫集團發展成為中國知名企業;洪垸台資園成為荊州市外向型經濟園區;立新工業園正奮力崛起;形成了五金製品產業鏈和廢舊資源深加工產鏈;荊江、荊沙、洪垸等五個實業有限公司成為集體經濟的支柱,立新,商貿業發展迅猛,流通邁向現代化,藍星商貿城等十大市場已形成網路格局,匯通物流輻射中國各地,荊江村成為荊州市商貿第一村。
勤勞、熱情的立新人民正熱火朝天地投入於新農村建設之中,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熱忱歡迎各方有識之士來立新謀發展,共創美好未來!

行政狀況

荊沙村:該村地處江津西路,屬城中村。6個小組,農業戶475戶,總人口1046人,勞動力260人。2007年完成工業農總產值1.1億元,集體純收入1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45元。荊沙村擁有集體企業6家,個體、民營經濟戶10家,天緣汽配城和北湖冷庫初具產業規模,市場、倉儲、服務業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洪垸村:該村地處塔橋路,5個小組,耕地面積220畝,農業人口297人,屬城中村。2007年完成工業農總產值2.5億元,集體純收入1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89元。該村以工業為主導,洪垸台資園是該村的支柱企業,園內共有9家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家,發展成為沙市區乃至荊州市外向型園區。汽車零配件、機械加工、醫藥及服務業成為該村的四大支柱產業。
沙市區立新鄉沙市區立新鄉
白廟村:該村地處西乾渠以南,江漢北路以東,2個小組,73戶,總人口111人,屬城中村。2007年完成工業農總產值9018億元,集體純收入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84元。現有8家企業,以租賃經營為主,經營範圍:住宿、餐飲、加工、維修等。長城商務酒店檔次不斷提升,帶活了該村經濟。
張溝村:該村地處城郊結合部。總面積1500畝,328戶,總人口876人。2006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億元,集體收入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50元。該村擁有一家集體企業,兩家民營企業。張溝再生資源大市場一期占地40畝,主要加工廢舊棉花,是該村的支柱企業。33家個體民營企業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
東嶽村:該村地處荊沙大道以北,456戶,1860人,因城市建設征地,耕地面積僅剩百餘畝,該村以工業,特種養殖為主。2007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7億元,集體純收入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00元。張溝村共有8家企業,其中規模企業2家,已形成了以有色金屬加工、化工、倉儲、特種養殖、優質蔬菜五大產業。
同心村:該村地處十號路與荊沙鐵路交界處。12個小組,415戶,總人口1198人,耕地面積1000畝。2006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7億元,創利稅450萬元,集體純收入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67元。該村從種養植逐步轉為工業經濟。擁有同心工業園及10家個體、民營企業,工業園占地200畝,以五金加工和市場為主,形成了有色金屬加工、化工、市場、農副產品加工、種養植五大產業。是立新鄉發展後勁較強的村。
徐橋村:該村地318國道以南。土地面積782畝,其中耕地面積289畝,漁塘面積493畝。11個小組,630戶,總人口2054人。6家集體企業,其中1家規模企業。2007年實現總產值億元,集體純收入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10元。村民主要從事種養植、經商和打工。豆製品深加工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