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灣鎮(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下轄鎮)

窯灣鎮(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窯灣鎮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所屬新沂市的西南邊緣,京杭大運河駱馬湖交匯處,三面環水(東瀕駱馬湖,西傍大運河,老沂河穿境而過),與宿遷睢寧邳州三市縣一水相連,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聞名全國的水鄉古鎮

歷史上頻發的山洪裹挾而來的大量泥沙成了當地村民燒制陶器的最佳材料,一片片規模不等的窯場。由於地處京杭大運河拐彎處,故名“窯灣”。

據典籍記載,這座古鎮始建於唐朝初年,素有“東望于海,西顧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描述和“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及“小上海”之稱,是京杭大運河的主要碼頭之一。明、清漕運和海運鼎盛時期,為扼南北水路之要津。方圓百里的農副產品大都集中在窯灣裝船遠運;從南方水運北來的棉布絲綢、火柴煤油、食品捲菸等生活品,也多在窯灣卸船後轉銷各地。

窯灣歷史上雖是一集鎮,但卻一鎮兩轄,鎮內由東寧、中寧、迎熏、西臨四大部分組成。分別以東西兩大街為經,南北兩條大街為緯,連通其他街道相互交錯,並在各交叉口建過街樓一座,互相呼應,構成獨特格局。

窯灣街道青石鋪面,沿街兩廂貨棧錢莊當鋪、絲綢店、鞋帽店、藥房、糧行、酒館等鱗次櫛比,有“小上海”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窯灣鎮
  • 外文名稱:Yaowan Town
  • 別名:小上海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江蘇省徐州新沂
  • 下轄地區:三橋村、隅頭村等21行政村
  • 政府駐地:新沂市窯灣鎮人民路
  • 電話區號:0516(+86)
  • 郵政區碼:221434
  • 地理位置駱馬湖京杭大運河交匯處
  • 面積:116.36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52252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吳家大院、窯灣民俗史話館、山西會館、教堂等
  • 機場徐州觀音國際機場
  • 火車站新沂站新沂南站
  • 車牌代碼:蘇C
  • 汽車站:窯灣汽車站
  • 榮譽國家AAAA級景區
  • 現任領導:鎮黨委書記:周柒,鎮長:王慶富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經濟,交通,文化,碑刻,建築風格,歷史事跡,特產,旅遊,古鎮四險,古鎮五奇,古鎮八古,吳家大院,山西會館,八廟宇,五四公園,趙信隆醬園店,名人,榮譽,

歷史沿革

據《新沂縣誌》記載,窯灣在東周時期為鐘吾國轄地,沂蒙山河經窯灣拐向南直入黃河道,造成窯灣北西南面三面環水,窯灣有三大窯群,燒磚泥盆、泥碗、泥缸,有個大窯群就在山河東岸,遂出現窯灣地名。
公元605年,隋朝開發大運河從窯灣經過,切斷了通往黃河的山河,將山河調尾從鎮東入運,把原來鎮西的入口填平,故更名窯灣口合鎮,屬下邳郡(《隋書·地理志》)。加之運河上來往船隻皆在窯處灣船休息,順景帝簡稱“窯灣”。
窯灣鎮平面圖窯灣鎮平面圖
公園618年,唐朝實行州縣制,窯灣位於邳州、海州交界處,它是海州之隅,有是邳州前頭,故始名隅頭鎮。隸屬宿遷(宿豫)縣(《宿遷縣誌》)。
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廬(江)發生8.5級大地震後,隅頭鎮又改名窯灣鎮,仍隸屬宿遷管轄。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窯灣鎮分為東寧鎮、西寧鎮、迎熏鎮、西臨鎮,以界牌為界東寧鎮、西寧鎮、迎熏鎮隸屬宿遷,西臨鎮隸屬邳州管轄。
1924年改屬淮陰所轄。民國32年(1943)統一划歸宿北縣運河區,民國34年10月24日(1945)年成立窯灣市,次年劃為窯灣區隸屬新安縣,1954年單改窯灣鎮。
1958年成立窯灣人民公社,隸屬新沂縣。1983年改稱窯灣鄉,1987年改為窯灣鎮。

行政區劃

2015年,窯灣鎮轄21村:五墩、劉宅、楊場、勝利、臧許、萬莊、隅頭、桑莊、陸口、土樓、王沃、莊場、王場、沂運、王樓、曹窯、許樓、官場、莊林、腰莊、三橋;1社區:窯灣居委會。
政府駐地位於新沂市窯灣鎮人民路。

地理位置

窯灣鎮位於京杭大運河駱馬湖的交匯處,距新沂市區約40公里,南接宿遷市及睢寧縣,西鄰邳州市,東鄰駱馬湖,北與本市草橋鎮接壤;窯灣鎮三面環水。

經濟

2018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78億元;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22.3億元,高新占比超過50%;新增固定資產5000萬元項目6家,億元以上項目1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億元;服務業及商貿流通企業本年度完成52億元;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08億元;全年實現村級總收入63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530元。
窯灣水產養殖居徐州市鄉鎮之首,被省政府授予"蘇北水產第一鎮"。2012年,擁有水域6.5萬畝,水面養殖4萬畝,年水產品生產總量3萬噸,盛產青蝦、銀魚、河蟹等名特優水產品。擁有水產品冷凍加工企業4家,其中合資企業1家,年產量3000噸。水產加工品凍青蝦、水晶河蝦、凍銀魚、散烤麥穗魚、凍煮田螺肉等,暢銷韓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駱馬湖清水沙質優、貯量大,年采量2000萬噸;風景農業科技園建設獨具特色,建有農田林網6萬畝,創匯蔬菜基地2萬畝,稻田養殖基地3萬畝,無公害大米基地3萬畝。
窯灣是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是蘇北魯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國十八省與窯灣有經營貨物往來,清末民國初期,窯灣鎮有商號、工廠、作坊等360多家,其中錢莊就有13家,有8省商會和10省商業代辦處。東三省貨物經窯灣遠銷南洋、新加坡、台灣、日本等地。美國、英國、法國商人以及義大利、加拿大、荷蘭、德國傳教士來窯灣經商傳教,當年鎮上設有美孚石油公司、亞西亞石油公司和五洋百貨公司。外國的汽艇、國內的小貨輪在窯灣碼頭來往穿梭。

交通

窯灣古鎮周邊分布著:徐州觀音國際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臨沂沭埠嶺機場三座機場,距景區均一個小時路程;陸路有隴海鐵路新沂站,新沂長途汽車站;京滬高速、連霍高速、新揚高速均穿新沂市而過,在連霍高速新沂西出口連線著古鎮大道可直達古鎮,311國道連線窯草公路也可直達窯灣鎮。

文化

窯灣文化深厚。厚重的歷史孕育了窯灣獨特民俗、飲食、商業文化。岳飛、朱元璋、史可法、乾隆皇帝等歷史名人在窯灣留下了足跡,愛國將領張華堂曾在窯灣生活多年。窯灣名人輩出,與史可法一起在揚州奮戰的明朝名將高佐將軍、清朝震遠將軍馬從凱都是窯灣人。窯灣出土了清代聖旨石碑石刻、壁畫字畫、刺繡瓷器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存留下來的古商會館、古廟、古橋、古槐、名人碑亭等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窯灣成就了一批有影響的富商、名人,他們走出窯灣後,使窯灣文化廣為傳播,南京、蘇州、上海等地都建有“窯灣街”。

碑刻

窯灣鎮有一塊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間的稅務告示碑,碑文清晰可見,對窯灣的歷史有著很重要的考證價值。
這塊碑全名為窯灣口河鎮商門尊示公立碑,立於乾隆二十六年。碑文詳細記載了當時窯灣經濟的繁榮昌盛,但是名目繁多的稅收讓商民不堪重負,窯灣商民把雍正十三年間下詔鄉鎮一律免徵“落地稅”這一聖諭鐫刻在石碑上,警示當時的官吏禁止亂收“落地稅”。這塊稅務告示碑是珍貴的清初稅史文物,也是反映當時朝廷不斷規範稅收秩序的重要歷史見證。 

建築風格

窯灣原八省會館在建築工藝上各具風格。山西會館原是明代所建的關帝廟,山東會館原是明代所建的桃園結義三聖廟。這兩個會館建造工藝大體相同,莊重宏偉,大殿屋面四坡式,覆蓋琉璃瓦,出檐較淺,斗拱比例適中,整體結構謹嚴,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傳統標準模式。福建、江西會館在南方園林布局結構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麗豪華,生動活潑。窯灣街道建在運河大堤上,按照八卦圖,正是太極“S”形線上,地下“T”形出水道,路面青石街道,路兩邊青磚小瓦出檐,整齊美觀。
窯灣鎮窯灣鎮
由於窯灣人來自全國各地,所以住宅建築風格各式各樣。山西人住房布局結構嚴謹,宅面狹長,窗小,門小,庭院小,屋寬4米,四面樓蓋起後,在院內向天空看去,人如同在井裡,這就是山西古建築特色——“天井院”。由於院子小,周圍樓、門、窗都不出廈檐,只有小姐繡花樓出廈檐。其住宅分頭道院、中道院和後院,地勢一級比一級低。宅基寬大的分南北跨院,有小角門進入南跨院,南跨院住僕人、丫環、廚師,從中院向北小角門進入北跨院,這屬住宅上首,一般是少爺、小姐的住處和書房。院內都是沙石板鋪地,石板下有“T”形通水道,經後門排入河道,院內通水道都養烏龜二至四隻,自行防止積淤阻塞。
福建住宅仿南方園林式建築,整體磚木結構,青磚小瓦,房屋院落比較寬大,大客廳是四合隔扇門,方格式窗,堂樓出檐有廊柱。前門一般是店鋪或者是虎座門樓,大門、院門前設影壁牆,兩米高,兩米寬,上寫“福祿壽”等字,院內寬大,多種植花草或擺設太湖石假山。跨院多是矮牆,月亮圓門。
江西、福建、蘇鎮揚人多注重室內裝飾,室內大方磚鋪地或木地板鋪地,木格扇隔牆,北牆根長條幾、八仙桌、太師椅,東山牆放書架或博古架,架上放古董、玉器、盆景、文房四寶。蘇鎮揚人多懸掛家鄉名人字畫。
窯灣玄帝廟原名老君廟,原建於山河東岸,系宋時窯灣燒窯人為讓老君煉丹爐的神火幫助煤窯而集資修建。1668年地震後,山西人將玄帝廟改建為三清觀。光緒二十四年,玄帝廟被洪水衝垮之後,人們又在山河西岸重建了玄帝廟。
清朝武進士馬從凱、舉人臧紆青、陸文椿住宅按照北京四合院建造。光緒二十八年,陸文椿舉人前門街道失火後,又在前門街新建五間歐洲宮殿式的小洋樓,這是窯灣私人第一次蓋洋樓。這處小洋樓命名為“小蓬萊酒館”,不少外省商人和一些外國商人紛紛來此品嘗美味佳肴。
慈雲寺觀音庵、大仙堂、碧霞宮奶奶廟玄帝廟、小街子奶奶廟、城隍廟,即窯灣八廟宇,不如八大會館建築莊重、宏偉。最小的城隍廟建在江西會館南巷口頭,前後兩間小瓦屋,院內有一棵兩百多年的古槐樹,廟內城隍是明代官員史可法的塑像。1940年,駐守城隍廟的第十四代丐幫弟子康茂德,為阻止日本人砍伐廟內的古槐樹,被日寇打傷。康茂德死於1947年,窯灣城隍廟毀坏於1949年。
窯灣鎮窯灣鎮
窯灣五四公園又叫模範新村,建於1931年3月,由張華堂將軍創建,位於現在窯灣中學北面,入口大門設在大東門裡30米街南口,十米寬過街門樓上寫著“模範新村”四個字,入口處向南50米有一入口門樓,一對石獅把門,在大門上方寫著“五四公園”四個字。公園中央有一座演講台,也就是馮玉祥將軍點將台。此點將台磚木結構,高5.5米,後台是4米青磚小瓦三間樓,前台是一間四坡式飛檐亭台,亭前的兩棵紅柱角檐下一對木雕獅子,圍檐沿邊木格花紋圖案,亭台前的匾額上寫著“演講台”三字,兩檐柱上分別寫著兩幅對聯,上聯是“口若懸河滌國恥”,下聯是“舌如利劍斬扶桑”。台口是兩米高青條石台階,亭台前方是運動廣場,設有各類運動器材,有單槓、雙槓、木馬、鞦韆等。點將台東是李家大墳,高達10米,墳前排列28塊石碑,形成碑林。這些石碑將窯灣創建三百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悉數鐫錄,以教育後來者。

歷史事跡

1765年,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迴京,路經宿遷,行宮設在皂河鎮黃墩廟。晚間乾隆問紀曉嵐前面是何地方,紀曉嵐回答“是窯灣”。次日乾隆同紀曉嵐化妝成商人乘船來到窯灣。上了碼頭,乾隆看到街道兩旁,房檐交錯,古色古香,店鋪鱗次櫛比,人聲喧譁,人來人往,好不熱鬧,乾隆看後非常高興。
乾隆來到一家望月酒樓,他看到大運河上船來船往,便吟詩道:“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紀曉嵐接著到:“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乾隆甚是高興,紀曉嵐叫店家上酒菜和乾隆暢飲,乾隆看酒杯中酒色呈綠瑩色,問到“這是酒還是茶”?紀曉嵐道“這是窯灣綠豆燒酒”,以優質高粱酒為酒基,配以人參、當歸、砂仁、杜仲等40多味名貴中藥材,並輔以冰糖、白糖等原料配製而成,具有白酒之醇烈,果酒之香甜,藥酒之滋補等作用。乾隆品後感覺很好。紀曉嵐於是將甜油倒入青蝦中,乾隆吃著覺得味道鮮美,別有一番風味,問到“這是啥佐料”,紀曉嵐答道“這是窯灣特產—甜油,是宮內沒有的”。乾隆拿起桌上的桂片糕,吃著,覺得甜香細軟,蔥脆爽口連聲說“好吃”,二人邊喝邊品邊聊,不知不覺到了傍晚,微服回到行宮。

特產

窯灣雲片桂花糕
由江米粉、機白糖粉、綿白糖、飴糖、香油、桂花精、熟面製作而成,取其喻意:“一年更比一年高(同音),一年比一年好;步步高之意!”
宮廷御酒
窯灣綠豆燒原名綠酒,由明朝醫學家李時珍研製而成,是明朝宮廷御酒,已有460多年的歷史。明末宮廷御醫趙學敏、御藥師宗柏雲等攜綠酒配方隱居窯灣後,在綠酒中又加入紅參、三七、砂仁等,使酒中名貴中藥達50多種。用老沂河泉水,按傳統獨特工藝釀造。酒如綠豆湯色,因此更名為窯灣綠豆燒。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兩經窯灣,飲此酒。後將冰糖(白糖)改為蜂蜜,定為貢酒,進入宮廷。
窯灣甜油
清康熙年間,窯灣名醫宗柏雲和趙學敏,在醬油的基礎上研製出了甜油。窯灣甜油是保健食品,中醫認為,甜油入腎經,可滋陰養腎、增強人體免疫力,有健胃、美容的作用。

旅遊

窯灣古鎮古建築遺產是運河文化的象徵,在整體規劃和建築特點上獨具風格,街區規劃為一個中心區,二條放射狀古街道。建築特點既不同於北方的四合院,也不同於江南的小橋流水,體現出街曲巷幽、宅深院大、過街樓碉堡式等特色。窯灣古鎮以其獨特的古老建築風格、倚河傍湖的水域風光、豐厚而古老的歷史文化遺存而著稱。古民居、古街道、古店鋪、古碼頭、古遺存,鑄就了窯灣古鎮的文化品位與文化內涵,她是古運河文化在民間傳承的真實寫照。古鎮三面環水,碧波粼粼,景色秀麗;街巷獨具一格,院舍青磚灰瓦,樓閣亭台交錯,房頂飛檐翹角,“形勝之美稱於江淮”。
窯灣古鎮老屋窯灣古鎮老屋

古鎮四險

哨樓林立
窯灣有軍事哨樓18座,還有7座過街哨樓,如東城門、西城門、北城門、南哨樓、華棠門、西水門和東水門過街哨樓。另外,西當典兩座哨樓,東當典一座哨樓,蘇鎮揚會館一座哨樓。每座哨樓四面都設槍眼。
南哨樓南哨樓
四面環水
窯灣四面環水,南有大運河,西有老沂河,北有小山河,東有護城河,中有後河,把一條古街圈圍起來。窯灣在1914年前沒有橋,進古街全靠船渡。後來東城門和北城門在護城河上建有吊橋,白天人群由吊橋出入,夜間吊橋提起,城門關閉。1914年吊橋不在吊起,行人隨便通行。
八方炮台
古街道古街道
清道光年間,武舉人臧紆青曾在窯灣四面城牆設八處炮台,架上土炮,射擊威力較大,河內大船亦可擊沉。
曲街深巷
窯灣地形彎斜,街道僅2.5米,狹長彎曲,到處是高牆深巷,外地生人白天入街都會迷路。

古鎮五奇

雞鳴三縣
窯灣位於邳州、宿遷、睢寧三縣交界處,每當窯灣雞叫,三縣都可聽到,故稱“雞鳴聞三縣”。
一鎮兩縣
窯灣自漢代起就是下邳和海州交界處的鄉間圩集。唐代時,在沂河西岸設邳州窯灣隅頭鎮,沂河東岸設宿遷窯灣合口鎮。清康熙八年(1669年),郯廬發生8.7級大地震,隅頭鎮沉陷地下,剩餘倖存者遷入合口鎮,從此窯灣邳宿兩鎮合為一個窯灣鎮,鎮中心有一條界牌街,街中設一過街樓,樓下有一界石,上面刻有“邳宿交界”。街東為宿遷管轄,街西為邳州管轄。
街天一線
窯灣古街道較窄,僅8尺,曲型街長6華里,街兩側樓高20丈,樓檐交錯,舉目望天,街天一條長線,古稱“一線天”。
日落街南
窯灣地形斜,街道是由東南彎彎曲曲通向西北。隋唐時期開發大運河,又將南街斜削一塊到岸西,站在窯灣碼頭看落日,好像“日落街南”。
奇門遁甲
窯灣自楚漢就是一個古營盤,駐紮軍隊。公元前209年,楚王韓信建都下邳,東軍營設在窯灣,按古老孫子兵法,實施自然水土工程,利用樹木蔽體構成奇門遁甲八卦陣勢。1139年,岳飛率10萬大軍駐窯灣,利用奇門遁甲八卦陣抵抗金兵南犯。1324年10月4日,徐達劉伯溫率軍25萬大軍在邳宿一帶與元軍10萬鐵騎決戰,劉伯溫利用奇門遁甲八卦陣勢消滅元軍。清道光年間,窯灣臧位高、臧紆青在窯灣利用古代軍事地形,建造磚石結構奇門遁甲八卦迷宮陣,防犯太平天國軍隊進攻。

古鎮八古

千年古槐
位於原山西會館內的一棵古槐,距今已有1800多年。東漢末劉、關、張桃園結義後,兄弟三人初創業於下邳東30里(今窯灣處),大將關羽駐守此處,他的戰馬就拴在這槐樹上。現在古槐枝葉茂盛。
黑陶古窯
在秦末漢初時期,古沂河灣東、駱馬湖岸西是一片淤泥地帶,這裡的勞動人民利用淤泥製作各種生活用品,如泥瓦缸、瓦罐盆、碗、壺等,然後搭地窯燒製成黑陶。窯群從沂河兩岸向東,方圓20餘里。有上窯、下窯、五里窯、六座窯等,燒出來的黑陶器具,由大運河運往蘇魯各地出售。
漢時古橋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韓信被封為楚王,建都下邳,窯灣土圩子為韓信駐軍東兵營區。從窯灣通往下邳修建通道,在沂河上架起一座五洞橋,橋寬12尺,長50尺,磚石結構,橋下5個洞口,每塊磚重40斤,此橋位於窯灣西小街南邊,已不存在。
韓信點將台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韓信被封為楚王,建都下邳,將軍隊分為邳東、邳西兩處大營,東漢大營設於窯灣圩子。修圩門,建校軍演武場,立點將台,位於現在窯灣中學北廣場。1931年,張華棠將軍在這裡建立“五四公園”,剷平亂墳堆和點將台土台,在點將台處重建磚木結構抗日宣傳演講台,現不存在。
楚王城樓
公元前209年,宿遷楚霸王項羽起兵滅秦,他帶領2000農民來到窯灣,站在大東門土城樓上,號召燒窯工人起來造反,推翻暴君秦始皇。後來當地人稱大東門為楚王城樓,現已被毀。
關羽馬槽
東漢末年,關羽駐守沂河灣處(今窯灣),戰馬拴在一棵古槐樹上,樹下有紅石馬槽和半片碾盤磨刀石,稱之為“關羽馬槽”和“關羽磨刀石”,現已留存。
玄帝廟
玄帝廟建於宋代景德四年(1007年)。前後兩進大院,前大門三間供靈官像,中大殿供玄壇大帝,兩側有龜蛇二將,後大殿供太上老君,至今留存。
窯灣碼頭窯灣碼頭
古鎮碼頭
隋唐時期,開發大運河,將窯灣南街斜削去一部分到河南岸,岸南稱窯灣西小街,岸北為窯灣水旱大碼頭,南北漕運糧食和東海運來的食鹽都在此碼頭裝卸、中轉。

吳家大院

吳家大院是窯灣古鎮最大的宅院,前門在回民街口,後門在中大街,前後四進院落,全宅子午線80米,酉卯線20米,面南大門是坐如意門樓,為紫紅漆大門,1.5尺高門檔,三級青石台階。門兩邊青石鼓戶對,門樓兩邊各一間耳房。頭到院中央是坐影壁牆,2米高,2米寬。影壁牆後是五間行衙大堂,堂前一排廊檐柱,1938年日本占領窯灣時,怕日本占用改為南屋。
吳家大院吳家大院
清道光年間,吳家“吳紅興菸絲店”共有五處產業,在窯灣共有房屋280餘間,被稱為“吳半街”。

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位於窯灣西大街,原為唐代關帝廟,院內有棵千年古槐。
清乾隆年間,尊孔敬儒,山西會館主事閆一忍,在關帝廟建孔聖殿、岳王殿,在院中建鐘鼓樓。正中門樓書寫“心印尼山”四字,鐘鼓樓右邊兩塊石碑刻記建會館捐款人名單。左邊一塊是建會館事記,另一塊是唐代建關帝廟事記。古槐樹下有漢末時關公餵馬槽和關公磨刀石。會館大院地面青石板鋪地,院東西兩邊各建5間花廳。正前門3間樓,正中大門上方石板刻“山西會館”四字。前門樓北面就是戲台,東西兩邊花廳樓都能觀賞戲樓演戲,前門樓兩邊還有廂樓各一座。
1920年,山西會館改為邳縣第二國小校,1949年改為新安縣窯灣區國小本部,1958年改為新沂縣抗美國小。現保存東廂樓5間,後改為綠豆燒酒廠。

八廟宇

慈雲寺、觀音庵、大仙堂、碧霞宮、奶奶廟、玄帝廟、小街子奶奶廟、城隍廟,即窯灣八廟宇,不如八大會館建築莊重、宏偉。最小的城隍廟建在江西會館南巷口頭,前後兩間小瓦屋,院內有一棵兩百多年的古槐樹,廟內城隍是明代官員史可法的塑像。1940年,駐守城隍廟的第十四代丐幫弟子康茂德,為阻止日本人砍伐廟內的古槐樹,被日寇打傷。康茂德死於1947年,窯灣城隍廟毀坏於1949年。
窯灣玄帝廟窯灣玄帝廟

五四公園

窯灣五四公園又叫模範新村,建於1931年3月,由張華堂將軍創建,位於現在窯灣中學北面,入口大門設在大東門裡30米街南口,十米寬過街門樓上寫著“模範新村”四個字,入口處向南50米有一入口門樓,一對石獅把門,在大門上方寫著“五四公園”四個字。公園中央有一座演講台,也就是馮玉祥將軍點將台。此點將台磚木結構,高5.5米,後台是4米青磚小瓦三間樓,前台是一間四坡式飛檐亭台,亭前的兩棵紅柱角檐下一對木雕獅子,圍檐沿邊木格花紋圖案,亭台前的匾額上寫著“演講台”三字,兩檐柱上分別寫著兩幅對聯,上聯是“口若懸河滌國恥”,下聯是“舌如利劍斬扶桑”。台口是兩米高青條石台階,亭台前方是運動廣場,設有各類運動器材,有單槓、雙槓、木馬、鞦韆等。點將台東是李家大墳,高達10米,墳前排列28塊石碑,形成碑林。這些石碑將窯灣創建三百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悉數鐫錄,以教育後來者。

趙信隆醬園店

趙信隆醬園店有四道宅院。六十六間房,青磚瓦房,釀造用缸百餘口,以生產當地特產“甜油、豆瓣醬”為主。甜油釀法是在每年春天取小麥熟面塊遮光高溫發酵,待面塊生出乳黃色菌性線絨,將其從室內搬出在通風處晾乾,放入露天大缸內加水浸泡。白天陽光暴曬、夜晚月照晨露。立秋之後,從缸中的濾筒內取出的杏黃色液體叫甜油。甜油醬香濃郁,色澤清澈,鮮美爽口。清乾隆三十年,甜油被選中為御用貢品,乾隆下江南也曾多次駐留窯灣品膳。

名人

被譽為“金陵八家書畫”中的高岑吳宏,被譽為“揚州八家書畫”中的李方膺鄭板橋等都留下墨寶,秦淮歌妓也是窯灣常客。
窯灣鎮窯灣鎮
清道光年間,外國洋人不斷侵略中國,窯灣舉人臧紆倩胸懷治國之才,曾“繪海防圖成三萬餘言,上奏朝庭”,奕經王爺親來窯灣“聘入幕府”,雖識才而不重用。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窯灣人陳宜鼎將軍代表中國人民接受駐台灣的日軍投降,駐台日軍最高司令雙手托投降書,低頭面向陳宜鼎將軍,這張歷史照片存放在台灣歷史博物館。從1950年到1965年,陳宜鼎將軍在南京軍事學院任教,給國家培養出一大批高級軍事人才。

榮譽

2009年10月,窯灣鎮被評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
2011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二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示範名單,江蘇徐州新沂市窯灣鎮成功入選。
窯灣鎮(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下轄鎮)
2012年,窯灣鎮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