窪垤鄉

窪垤鄉位於雲南省玉溪市元江縣城東南部,地處小河底與元江匯合處的羅馬山一帶,經度102°、緯度23°,地形平面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與石屏縣的牛街鎮、帽合鄉隔河相望,西南部隔元江與澧江街道和紅河縣的浪堤鎮為鄰,北與龍潭鄉相連,總面積為329平方公里,窪垤鄉因駐窪垤而得名,“窪垤”,以人得名,姓白名挖垤,生於明末,卒於清順治年間,始任“糧名碼頭”(糧站)故名。窪垤是中共元江縣委會舊址,是玉溪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窪垤鄉
  • 別名:窪垤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玉溪市元江縣
  • 電話區號:0877
  • 郵政區碼:653306
  • 地理位置:元江縣東南部
  • 面積:329平方公里
  • 人口:10467
  • 車牌代碼:雲F
地理環境,農村經濟,基礎設施,歷史文化,新農村建設,規劃,經驗,民風民俗,文化教育,人口衛生,

地理環境

窪 垤鄉位於元江縣東南部,總土地面積329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0292畝,複種指數144%,最高海拔2007米,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5℃,年平均降雨量980毫米,主產:烤菸玉米稻穀。鄉政府所在地窪垤村距縣城58公里。 窪垤鄉轄7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窪垤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412.9萬元,財政收入382萬元,人民人均純收入2877.09元,境內群山起伏,地勢西北部稍高,逐漸向西傾斜,三面被元江(江)和小河底河環繞,一面緊靠祭魂山東南麓,最高海拔2260米(么佐山),最低海拔320米(小河底岔河)。平均海拔1380米,農田分布在850米至1500米之間,全年平均氣溫18攝氏度,一月份平均氣溫10.5攝氏度,七月份平均氣溫22.3攝氏度,霜區多在12月至2月,平均40天左右。全鄉共有2647戶,總人口10467人,其中彝族8870人占85%,漢族1360人占13%,傣族147人占2%,其他民族90人占1%;總人口10467中非農業人口283人占3%,農業人口10184人占9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2人。窪垤鄉組建了治安、武裝部、民兵等組織。轄區耕地面積為25501.8畝,農業人均耕地面積為2.5畝,全鄉有水源的水庫坡垤和瓦窯沖等5座,庫容量為50萬方左右,水利資源有小河底河,河床陡急、落差大,有40公里的河段經鄉流過,已建成小河底一級電站、二級電站,總裝機容量為4×1000千瓦,2×2000千瓦。氣溫和海拔高程都比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出產稻穀、包穀、紅薯、高粱、烤菸等農作物。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為種植烤菸、甘蔗和包穀等,還有農業加工的火腿、毛煙、高粱酒等。
窪垤鄉窪垤鄉

農村經濟

2 007年實現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412.9萬元,其中:種植業深入2659.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0.3%;畜牧業收入81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8.5%;漁業深入8.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2%;林業深入36.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8%;外出勞務收入179.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77.09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2萬元。
甘蔗種植甘蔗種植
全鄉經濟發展狀況良好,2007年烤菸生產總產量138.66萬公斤,收入12316.59萬元,甘蔗總產量8105噸,收入133.2萬元,全鄉糧食總產量400.14萬公斤,其中小春產量34.3萬公斤,大春產量365.84萬公斤。農民生產工具使用主要是微型拖拉機、農用汽車、傳統的木犁、鋤頭、鐮刀等,農民住房大部分仍然住土掌房,部份已住鋼混結構房,生產條件較優越,運送化肥、糧食可用汽車拖拉機,人背馬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農民生活進一步得到改善,大部份家庭有了電視機、電冰櫃、電話、手機、機車、洗衣機等高、中檔家具。不愁吃、不愁穿,過上了幸福、祥和的生活。現有全鄉農村勞動力7278人,其中男勞動力4112人,女勞動力3166人,有530人農村青年到外地打工。
主要農產品:稻穀83.94萬公斤,包穀246.66萬公斤,烤菸138.66萬公斤,薯類24.87萬公斤,雜糧8.49萬公斤,大豆1.88萬公斤,油料3.77萬公斤,甘蔗8105萬公斤,蔬菜11.6萬公斤,小麥25.78萬公斤,蠶豆2.3萬公斤。其中農業產值4412.9萬元,林業產值36.4萬元,畜牧業產值817萬元,年末生豬存欄11538頭,羊5180隻,牛6178條,生豬出欄9023頭,羊2231隻,牛976條。從以上產業中農民人均獲得收入2877.09元,年末總耕地面積25501.8畝,人均占有耕地2.5畝,農民人均產糧329.91公斤,完成退耕還林造林面積347畝,國家公益林77100畝,省公益林61643畝,經濟林面積5780畝。

基礎設施

水利和能源
全鄉全年固定資產預計完成1567萬元,比上年增長25%,小水窖5435口,人畜飲水工程15座,完成農田水利建設4個,增加蓄水量12萬方。
村莊交通道路村莊交通道路
全鄉建有沼氣池2100口,完成“一池三改”2039口 ,安裝太陽能421台。
五通情況
全鄉有可通行公路115公里,村村寨寨通了公路,全鄉64個自然村,97個村民小組,都通了電,農網已改造,改造率100%,64個自然村有49個自然村接通了自來水管,用上了自來水。全鄉有2647戶已通電話1653戶,廣播電視2382戶,電話覆蓋率達63%,電視覆蓋率達90%。
集貿市場
全鄉建有一個綜合市場(窪垤街),占地面積3000米,百貨市場一個(窪垤供銷社),占地面積350平方米,小商品市場(個私經營)12個(窪垤街),占地面積360平方米,生豬定點屠宰場一個(窪垤街),占地面積150平方米。
鎮區街道情況和環衛設施
全鄉62個自然村都已硬化街道,硬化率97%,道路排水,路燈安裝設施較完善。
全鄉有公廁41個,垃圾填埋場0個,垃圾坑12個,市、縣、鄉三級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26萬元。

歷史文化

窪垤鄉歷史悠久,古建築有武廟家廟文廟,武廟修復後作為宗教老年人活動場所,家廟修復後作為窪 垤村老年協會、婦女之家、青年之家等活動場所,文廟1853年開始作為私立初小班、高小班,解放後,1949年12月歸人民政府管理,由私立學校變為公辦學校,至今已變為嶄新的鋼混結構校舍,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這裡出來的學生考入清華大學1人,研究生1人,中央民族學院2人,北京師範大學1人,多名考入一般院校,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有文化的勞動者,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一批有一批合格的學生,現用的窪垤村委會原是窪垤大惡霸楊華麟剝削勞動人民建蓋的一幢三樓一頂瓦木結構古建築豪宅,解放後歸人民政府管理,是中共元江縣委會舊址,是玉溪市文物保護單位,元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窪垤區政府、革命委員會、人民公社、窪垤鄉人民政府均設在這裡,領導全鄉各族人民大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91年歸窪垤村委會,由於古建築造工精緻,各級領導到窪垤指導工作、來往客人都非去參觀不可。
文物保護碑文物保護碑

新農村建設

規劃

圍 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充分發揮鄉黨委、政府的核心領導作用,鄉機關站所的服務作用和村委會的主體作用,成立了由鄉、鄉機關(站所)、村委會組成領導小組,由鄉黨委書記親自擔任組長,副組長由鄉長擔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處理日常事務,制定完善了近期、中期、長期發展規劃,明確了目標任務。科學制定規劃全面組織實施以住房新型化為主的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實施“綠化、美化、亮化、淨化、硬化”工程,加大舊村改造力度,穩步推進新區建設,優先安排路面硬化,科技文化活動室,活動場地、垃圾池、人飲水池等,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成為“五通五有”(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有一個優勢產業、有一條通村到戶的硬化路、有一個科技文化室、有一批致富帶頭人、有一個行之有效村規民約)。
水利設施建設水利設施建設

經驗

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經驗,一是不斷創新領導方式,充分發揮鄉黨委的核心領導作用、機關(站所)的服務作用和村委會的主體作用,形成合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二是不斷調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準切入點,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大力發展烤菸,推動鄉經濟社會發展,確保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促進全鄉經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三是不斷加強班子隊伍建設,增強“兩委”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創造力,始終把“有人辦事”作為解決“有錢辦事”的前提條件。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積極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發展壯大農村經濟,努力為家鄉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四是不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贏得各級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為新農村建設和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加動力,是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

民風民俗

"窪垤" 鄉擁有漢族'、彝族傣族,傳說大部分漢族是從江西省到紅河州石屏縣遷往窪垤定居。大部分彝族是從紅河州石屏縣遷來窪垤定居。窪垤鄉各族人民勤勞、樸實、熱情好客,喜歡飲酒、能歌善舞,民間有這樣說法:“來窪垤做客的人,若不喝醉不算窪垤的客人。”飲酒時窪垤人作為東道主唱酒歌敬客人飲酒。傳統的婚嫁(解放前),新郎騎馬、新娘坐抬轎,敲鑼打鼓,吹號迎送,解放後,移風易俗,傳統的婚嫁習俗已被取消,只要男女雙方情願,舉行婚禮,喝上幾盅喜酒,幾杯糖水算婚禮結束。
喪葬:以土為葬,如遇在外病故,就不能進家門,從古到今,都以敲鑼打鼓、吹號、彝族人民喜歡跳彝族舞,熱鬧一夜才送葬。

文化教育

窪垤鄉全鄉有一所初級中學,一所中心完小,六所村完小,一師一校有2所,兩師一校1所,黨職校1所,初級中學在校生481人,教職工40人,教師隊伍中:中學高級教師5人,占12.5%,中學一級教師10人,占25%,中學二級教師17人,占42.5%,中學三級教師1人,占2.5%,其他7人,占17.5%。
教學設施(備):學校有圍牆、廁所、球場、圖書室、儀器室、微機室、理化實驗室、辦公室,多媒體教室,遠程教育等。國小在校學生1040人,教職工83人,教師隊伍中:國小高級教師30人,占36.5%,國小一級教師44人,占53.7%,其他11人,占9.8%,學校教育設施(備):學校有圍牆、球場、廁所、試驗室、圖書室、辦公室、儀器室、少先隊活動室、教學儀器室,遠程教育等。學齡兒童入學率99.1%,九年義務普及率99.8%,升學率100%。全鄉文化站(文化中心)一個,藏書3678冊,圖書流通560冊,村級黨員活動室7個。村文化活動室22個,業餘文藝宣傳隊5個,有線電視覆蓋率7.8%,廣播覆蓋率100%,全鄉各類職稱科技人員21人,占0.21%。

人口衛生

窪 垤鄉全鄉人口10467,其中男5341人,占51%,女5126人,占49%,農業人口10184人,98%,非農業人口283人,占2%,所有少數民族9107人,占87%,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衛生院衛生院
窪垤鄉有一個衛生院,窪垤村委會、老茶己村委會、它吉克村委會、羅垤村委會、邑慈碑村委會、它才吉村委會、業白村委會分別設有衛生室,全鄉有病床10張。各級醫務人員28人,衛生技術人員7人,各級醫務人員與衛生技術人員的比例為25%,傳染病發病率0.29‰,“四苗”覆蓋率95%,村組衛生機構7個(窪垤、老茶己、它吉克、羅垤、邑慈碑、它才吉、業白),已婚育齡婦女1913人,已落實節育措施1631人,節育率86%,2007年領取獨生子女證10 人,比上年(2006年)28人減少36%,完成了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建設1個,成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分發了與此有關的宣傳資料,元江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告戶主通知書320份,宣傳單2800份,宣傳畫84張,目前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村委會7個,農戶477戶。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有2382戶。總計8612人,參合率85%,享受低保735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