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針感點部位

穴位針感點部位是指穴位針感產生的部位。

針刺進機體組織後產生的針感,臨床實踐表明,單純直刺的針感多來自針尖的刺激,且只有當針刺入一定深度才能產生針感,動物實驗也表明針尖進到一定深度後,IV類神經纖維發放頻率才會增加。套用實驗定位方法對穴位針感點的深度進行測量發現,它與穴位所在部位關係向切。一般肌肉淺薄之處(如肢端及關節附近)的穴位產生針感的部位煮棕棵較淺,而肌肉豐厚處的較深,如對足三里、公孫、三陰交、懸鐘、陽陵泉、上巨凶市虛、下巨虛、內關等針感點的測敏結果為:最深的為3.5cm,最淺的力0.7cm,平均為1.79cm;對合谷、內關、曲池、太沖、湧泉、太溪、三陰交7穴33次針感點的測量結果為:大多數都在1.0-3.0cm之間;對商陽等5穴針感點的測量結果又分別為:商陽0.18cm±0.053cm,合谷2.3cm±0.甩洪道漿473cm,內關2.05cm±0.461cm,外關1.41cm±4.44cm,曲池2.53cm±0.562cm。可知除商陽外,其餘各穴的針感點深度均超過皮下組織,而皮下組織的深度為0.3-0.5cm,說明針感點基本上分布在深部組織,但針感點也偶見於皮下結締組織中。有實驗統計,針刺穴位深部均可獲得針感,而針刺穴位淺部僅19%有針感。然而,從針刺麻醉過程中套用,僅僅刺入皮膚的切口,針反有助於提高鎮謎埋踏痛效果的事實來看,穴區淺層也應當同樣可以產生針感。所以可以認為,針感點可分布於穴區的皮下至骨膜的各層組織之中,只不過以深層組織為主。通過對針感點產生的深度範圍內的組織結構的觀察,發現穴位針感點可分布於穴區的各層組織中,包括皮下結締組織、肌肉、腱和腱周結締組織、神經乾支、血管壁和骨膜等,其中以深部組織較為多見。
什麼結構才能引起針感,以及哪種結構在哪類針感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針刺人體穴位時,受針者主訴的針感以酸、脹為最多,產生這些感覺的話,可分布於穴位的皮下至骨膜的各層組織中,以肌肉、腱和腱周結締組織等深部組織最多見。從組織學觀察,可見到多數的針感點都有—榆察盛定的神經、血管供給,而無針感的點多數無神經供給,但多有血管分布。在針感點內見到的神經結構有小神經束、游離神經末梢、神經乾支、環層小體、肌梭和血管壁上的神經裝置。其中小神經束和游離神經末梢在多種組織的針感點中出現率顯著高於其他結構埋頌寒,可能在多數穴位中是主要的針感感受裝置。另有研究表明,以酸脹為主的針感點其小神經束內的神經纖維多為有髓的細纖維或是無髓的細纖維,而以痛為主的針感點多為神經乾支或是大於6μm的粗纖維組成的小神經束。動物實驗亦腳恥鴉想提示細小動脈旁的游離神經末梢是主要針感感受器,針感傳入纖維主要是無髓細纖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