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提論

稱提論是中國南宋時期貨幣思想家們對紙幣發行和管理之原則的理論。主張用金屬貨幣或實物收兌流通中多餘的紙幣,以提高紙幣的信用,穩定幣值。在南宋,紙幣 (會子等) 發行流通量擴大,並日益成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形式,人們因此對紙幣問題更加關注,認識更加深刻。南宋寧宗嘉定十六年 (公元1223年) 陳耆卿曾說: “夫有錢而後有楮 (紙幣),其楮益多,則其壅滯益甚,甚則稱提之說興焉” ( 《續文獻通考》)。這說明南宋的稱提論產生於紙幣流通阻滯貶值的歷史背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提論
  • 時期:南宋
  • 屬性:經濟
紙幣膨脹貶值失信於民在南宋叫 “折閱”,而規定紙幣發行總額,紙幣的現金準備,用現金收兌跌價紙幣,出售專賣憑證回籠紙幣,紙幣分界發行以新換舊,紙幣流通兌換須與票面額相符,用紙幣納稅等與紙幣發行管理有關的各個方面,各個形式,均可叫做“稱提”。如宋高宗所推崇的沈該的稱提論,其主要內容便是 “官中常有錢百萬緡,如交子價減,即官用錢自買,方得無弊”(《宋史·食貨志》)。南宋時,人們對紙幣發行管理原則認識的出發點,一般都是紙幣“少則重,多則輕”這一中國古代傳統的貨幣數量論。如宋寧宗時,袁燮 (公元1144~1224年) 在嘉定年間 (公元1208~1224年)任江西提舉所上的 《便民疏》 中說:“楮之為物也,多則賤,少則貴,收之則少矣; 賤則壅,貴則通,收之則通矣,……視時楮價其賤耶,亟從而收之,何憂其不能貴? 既貴矣,日日湮久,價將復賤,則又收之,非常收也,賤而後收也” ( 《歷代名臣奏議》卷二百七十三)。袁燮認為,紙幣急劇貶值會使紙幣因人們多方拒用而更形充斥,即 “賤則壅”; 只有在紙幣幣值穩定或提高時紙幣才能順暢流通,即 “貴則通”; 在紙幣貶值充斥時收兌回籠流通中的紙幣即可使紙幣幣值提高或穩定,即 “賤而後收”、“收之則通”。可以說,袁燮的稱提論在南宋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稱提論。概括南宋人們圍繞紙幣發行管理原則討論紙幣膨脹貶值後若干救治辦法時所提出的稱提論,其基本涵義應是: 採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方式方法防止紙幣 “折閱”,穩定紙幣幣值幣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