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教育,
歷史沿革
據傳,清康熙二年,該村為程莊,因程姓建造一座樓,便改名為程樓。
程樓在明代屬向化鄉,為向四野。民國初期,屬東南區。民國30年(1941年),日偽政權將全縣改設為3個區,程樓屬二區(張弓)。民國34年(1945年)9月,全縣設3區12鄉,王店為鄉。1947年2月,寧陵縣民主政府建立,全縣下設6個區,以瓦屋劉為六區中心地帶,溝廂屬四區。1949年,寧陵解放,全縣設5區1鎮,溝廂為鄉,歸屬一區,瓦屋劉、姜王莊、後張為鄉,歸屬二區。1951年,全縣設6區1鎮,王店、姜王莊、瓦屋劉、溝廂為鄉,歸屬二區。1952年冬,二區政府從呂集遷至程樓。1955年,全縣撤消區建制,合併為32個鄉(鎮),程樓、溝廂為鄉。1957年,全縣合併為17個鄉(鎮),程樓仍為鄉。1958年,全縣撤鄉合併為13個人民公社,程樓為人民公社。1977年,增設楚莊和魏寨人民公社,將其所轄的胡莊、孟路口、張路口等村委劃歸楚莊人民公社;將其所轄的高莊村委劃歸魏寨人民公社管轄。1981年,撤銷魏寨人民公社,將原來劃歸魏寨的高莊村委又重新劃歸程樓公社管轄。1983年12月,撤消人民公社建制,改為鄉鎮,程樓公社改為程樓鄉。至今。
行政區劃
程樓鄉代碼:411423204。2006年,轄溝廂東村、溝廂西村、喬竹園村、郭樓村、胡莊村、閆莊村、姜王莊村、苗堂村、王兆址村、祁營村、高莊村、徐八樓村、後張村、申莊村、前張村、王小樓村、瓦屋劉村、宋莊村、曹廟村、大吳莊村、劉古堂村、史路口村22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35000人,總面積39.6平方公里,耕地3.6萬畝。
地理環境
該鄉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境內有212省道和通往睢陽區境,以及通往張弓、劉樓、喬樓等鄉鎮的縣鄉級道路
自然環境:程樓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年平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647毫米,無霜期216天,夏季最熱月份為7月上中旬至八月上中旬,冬季最冷月份為1月初至2月上中旬,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環境優美,適宜人居。主要河流古宋大運河,良好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讓程樓鄉農業、生態旅遊發展迅速,物產豐饒。
經濟發展
該鄉盛產小麥、玉米、花生、棉花、菸葉等主要作物。1989年,全鄉糧食總產11054噸,棉花總產64噸,油料總產1259噸。1990年以後,該鄉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作物。1995年,全鄉糧食總產12631噸,棉花總產127噸,油料總產3411噸,分別比1989年增產1577噸、63噸和2152噸,增幅分別為14.3%、98%和1.7倍。2000年,全鄉糧食總產13744噸,棉花總產245噸,油料總產4386噸,分別比1989年增產2690噸、181噸、3127噸,增幅分別為24%、2.8倍、2.5倍;比1995年增產1113噸、118噸、975噸,增幅分別為9%、93%、29%。2005年,全鄉糧食總產17354噸,棉花總產175噸,油料總產3480噸,分別比1989年增長6300噸、1690噸、2221噸,增幅分別為57%、26倍、1.8倍;糧食和棉花比2000年增長3610噸、111噸,增幅分別為26%、1.7倍,油料比2000年減產906噸。2007年,全鄉糧食總產24997噸,比1989年增長13943噸,增幅為1.26倍;比2005年增長7643噸,增幅為44%。棉花和油料均為減產。自1999年以來,該鄉發展了大面積的蔬菜,冬暖式溫室大棚是該鄉一大優勢。至2007年底,全鄉有溫室大棚4200座,蔬菜總產31549噸。水果總產480噸,其中酥梨415噸。農業總產值150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32元。
該鄉工業企業豈不較晚,200年以前,曾發展鄉鎮企業60餘家,主要是食用調和油、機制繩、牛羊肉加工等小型企業。2007年,該鄉有工業企業28家,工業總產值12466萬元,財政收入83萬元。有專業村2個:喬竹園藤編(塑編)專業村、小楊樓粉條專業村。
程樓鄉是典型的農業鄉,盛產優質小麥、花生、黃瓜、菸葉、果苗等。全鄉現有15個高效農業示範園區,2300座日光溫室,黃瓜年產量達2200萬斤,是河南省最大的溫棚黃瓜生產基地。史路口千畝斤柿苗木繁育基地斤柿苗木達1000畝,優質酥梨苗木200畝。程樓還是寧陵縣最大的山羊養殖基地,現有波爾山羊養殖場2座,全鄉存欄山羊達4萬隻。
程樓鄉交通方便,村村通油路,基礎設施齊全。全鄉現有鄉鎮企業60餘家,其中食和油、機制繩、牛羊肉等產品暢銷省內外。全鄉現有4個集貿市場,2個瓜菜交易市場,一個牛羊專業市場。其中王小樓瓜菜交易市場占地10餘畝,年交易量達3000萬斤。
教育
該鄉現有中學1所,國小13所,在校學生5560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