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闕里

程朱闕里

理學在歙縣傳播和影響極深。理學的奠基人洛陽程顥、程頤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都在篁墩,故稱其為“程朱闕里”。

基本介紹

朱熹著述自稱“新安朱熹”,吳昶請得朱熹親書《四書注稿》,歷代學者尊崇朱熹,封建統治者借理學鞏固禮教,新安理學的主要著作,早有《四書發明》等,後有《朱子語類》等,元代《書傳纂疏》等,

朱熹著述自稱“新安朱熹”

朱熹的母親為本縣縣城人,父親朱松曾在徽州府城南紫陽山老子祠讀書,入閩後刻印章曰“紫陽書堂”,並以“紫陽”名其居。朱熹著述亦自稱“新安朱熹”或“紫陽朱熹”。朱熹曾三次回徽州省親和掃墓。第一次來本縣拜見其外祖父祝確;第二次瞻仰紫陽山祝確故廬,講學於老子祠,並題有“舊時山月”四字;第三次曾在縣城東北的天寧山房講學,本縣聽講的有趙師端兄弟和祝穆、吳昶等人。在天寧山房,朱熹答問40條。朱熹死後,南宋理宗追封朱熹為太師、徽國公,親自為本縣紫陽書院題寫匾額。元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竭力推崇理學,把朱熹的《四書集注》定為科舉考試的依據。本縣學者對程朱理學更是信奉不移,“凡六經傳注,非經朱子論定者,父兄不以為教,子弟不以為學也”(道光《徽州府志》),並在篁墩建“程朱三夫子祠”。當時,徽州“書院林立,以紫陽為大”,紫陽書院被視為傳播程朱理學之聖壇。清代曹振鏞稱:“自宋、元、明,迄今數百年,江以南士之私淑文公,能於學校自表見者,必推我新安”。故本縣被稱為“理學之邦”。

吳昶請得朱熹親書《四書注稿》

據《歙縣誌》和《紫陽書院志》記載,以道德品行為尊,被認定衛道有功者有:南宋末祝穆,久從朱熹居福建崇安,得其微言緒論。吳昶在朱熹回徽時,曾執禮館下,後徒步到福建建陽就正所學,並請得朱熹親書《四書注稿》回歙。昶安貧守道,著述甚多。

歷代學者尊崇朱熹

元代曹涇,窮研經學,尤精詣朱子書,曾任紫陽書院山長,著有《五經講義》等書,《文獻通考》的作者馬端臨亦出其門下。元末鄭玉,絕意仕進,築師山書院教授門徒,晝耕夜讀,教人以德行為本。至正間曾受賜封。明兵至,守將欲要用之,鄭玉為全忠義,遂自縊而死。明初有唐仲實、姚璉,明太祖至徽,曾應詔進講“平天下之道”,兩人均不仕,後在紫陽書院任山長和講席。清代有吳曰慎,深研易學,著有《周易本義》、《周易愚按》等書,相國李文貞將其著述選入御纂《周易折衷》。汪德元、江恆、汪知默、胡淵四人均學通性理,攻辟異端,並先後在紫陽書院任山長或講席,時有“醇儒”之稱。江恆著有《王學類禪臆斷》,汪知默著有《篤行錄》、《理學歸一》等書。這批理學家大多恪守師訓,治學嚴謹,講學授徒,廣注經典,在探索與研究本體與現象(理與氣、心與物)、人性論、知行論以及道德修養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特別是他們繼承和發揮了朱熹的“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要,莫貴乎循序漸進”的思想和以“明人倫”為目的,包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套為封建社會培養人才的教育方法,對徽州的政治、道德、文化、教育都有重大的影響。商人“賈而好儒”,稱為“儒商”;醫家以儒通醫,稱為“儒醫”;匠人也稱“儒匠”。徽商獲利以後,回鄉投資辦義學、建書院,促進了家鄉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封建統治者借理學鞏固禮教

歷代封建統治者,為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借理學來鞏固禮教,因禮教而提倡理學,理學的地位被越抬越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理學成了“官學”以後,結果使人們思想僵化,其影響愈來愈表現出消極的一面。理學家宣揚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對本縣婦女毒害尤深。民國《歙縣誌》16本,其中《烈女傳》就占4本。徽人趙吉士指出:“新安節烈最多,一邑當他省之半”。
新安理學是中國思想史上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而在新安(後稱徽州)的傳播和影響尤深,世稱“新安理學”。理學的奠基人洛陽程顥、程頤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縣篁墩(今屬屯溪),故其為“程朱闕里”。
朱熹提出了“天理”、“氣”、“格物致知”、“知行為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範疇。他認為“理”是至高和包羅一切的,故稱“理學”。他所說的“理”,實際上指封建倫理綱常。而且認為“理”是永恆存在的,企圖使封建倫理永恆化。他還認為理和氣不能相離,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關於理氣關係的學說。朱熹廣收弟子,親自講學,門生遍布各地,有學術成就、政治建樹者頗多,這使朱熹學派成為理學史上最有勢力的學派。他曾三度回徽省親,每次逗留數月,所以徽州從其學者甚眾。程朱理學成為徽州正統的學術思想,徽州學者對程朱理學更是信奉不移。

新安理學的主要著作

早有《四書發明》等

新安理學的主要著作,有解釋程朱理學命題的《性理字訓講義》、《太極圖書》、《近思錄注》,闡發程朱學術思想的《四書發明》、《書傳纂疏》、《禮記集成》、《六典撮要》等。從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間,新安理學在徽州維繫了600多年,對徽州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四書章句集注》理學名著,亦是朱熹 最有化表性的著作之一。 《四書章句集注》的內容包括《大學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論語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朱熹在其後半生用了大量心血撰寫和反覆修改四書的注釋,經過40餘年的研究探索,到70歲臨死前一天還在修改四書《大學》誠意一章的注釋。他認為“四書”完整地代表了由孔子經過曾參、子思傳到孟子這樣一個儒家道統,而二程和自己則是這一久已中絕的道統的繼承和發揚者。因此,他費半生精力為四書分別作了注釋,給《大學》區分了經傳並重新編排了章節,還將四書作為一部“套書”刊行,“四書”之名由此始定。注釋中多發揮理學家的論點,較系統地反映朱熹作為集大成者的理學思想。明清統治者重視理學,《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定的必讀注本和科舉考試的依據。《詩集傳》 《詩經》注本,南宋朱熹撰。全書原20卷,後人並為8卷。其書采雜古人《毛傳》、《鄭箋》之說,並間用齊、魯、韓三家詩義,但均以自己的理學觀點為標準加以取捨,言其旨在探求《詩經》的本義。也因此,所作解說與《詩序》頗多不同,對破除盲目崇信《詩序》的觀點起到一定的作用。《周易本義》闡釋《周易》的專著,南宋朱熹所撰。共12卷。

後有《朱子語類》等

《朱子語類》理學家朱熹講學、答問語錄的分類彙編。 《書說》吳昶的理學著作。吳昶(?—1219),字叔夏,南宋歙縣人,朱熹門下卓有成就的學生。他的《書說》,直評四書經傳,與漢唐古文經學重訓詁義疏的傳統背道現時馳,拋開傳注,藉助經文,參以個人體會和一已私見,從中探求性命義理之說。 《易原》理學著作,南宋學者程大昌撰。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休寧縣會裡(今洪里鄉)人。《四書通》理學著作,元代胡炳文撰。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號雲峰,婺源人。 《易學啟蒙翼傳》理學著作,元代胡一桂撰。胡一桂(生卒年不詳)號雙湖,婺源人。《元史儒學傳》載有其事跡。胡一桂之交胡方平曾作《易學啟蒙通釋》,一桂更加以推闡明辨,故曰“翼傳”。他寫此書的目的,在於弘揚朱學。

元代《書傳纂疏》等

《書傳纂疏》理學著作。元代著名學者、教育家陳櫟撰。休寧縣人。《書傳纂疏》是陳櫟的代表性著作,此書就儒學流蹤,將歷代名家的意見加以纂疏,凡數十萬言。 《春秋經傳附錄纂疏》理學著作,元末明初理學家汪克寬撰。祁門縣桃墅人。《春秋經傳附錄纂疏》是汪克寬的理學名作,凡30卷。他取孔子手筆之《春秋》,博考諸說之異同,研討眾說,薈萃成書。明大學士程敏政稱讚他“六經皆有說,而春秋獨盛,平生皆可師,而出處尢正。其道足以覺人,其功足以衛聖”。《新安學系錄》理學著作,明程瞳撰。休養寧縣人。此書程顥、程頤起,至明弘治年間止,共記錄了112位新安理學家的事跡和主要學術觀點,是對新安理學家進行系統介紹的第一部專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