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宣課提舉司”。官署名。元代置。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四月,設江南諸路宣課提舉司,掌徵收各地課稅。十七年六月,因各司設官冗濫,僅於大都、上都置司。...
大都宣課提舉司是元代官署名。屬戶部、掌諸色課程,並領京城各市。元世祖至元十九年 (公元1282年) ,並大都舊城兩稅務為大都稅課提舉司。武宗至大元年 (公元1308年) ,改名為宣課提舉司。置提舉二人,官階從五品; 同提舉,副提舉各一人。下領馬市、豬羊市、牛驢市、果木市、魚蟹市、煤木所等機構。元官署名...
上都稅課提舉司 上都稅課提舉司,官署名。秩正五品。設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隸上都留守司。職掌同大都稅課提舉司。沿革 官署名。設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隸上都留守司。置提舉二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品級 秩正五品。職責 職掌同大都稅課提舉司。
四川鹽課提舉司,官署名。明朝初年置,掌四川食鹽生產、稅課、行銷之政。設提舉一人,從五品,同提舉一人,從六品,副提舉無定員,從七品。沿革 四川鹽課提舉司,官署名。明朝初年置,及各井鹽課司、各鹽倉大使、副使等職。職責 掌四川食鹽生產、稅課、行銷之政。品級 設提舉一人,從五品,同提舉一人,從六...
黑鹽井鹽課提舉司,官署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置,治所在雲南楚雄府(今屬雲南),及各鹽課司、各鹽倉大使、副使等職。沿革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置,治所在雲南楚雄府(今屬雲南),及各鹽課司、各鹽倉大使、副使等職。職責 掌黑鹽井食鹽生產、稅課、運銷之政。品級 設提舉一人,從五品,同提舉一人...
元代茶課,由各地榷茶轉運司、榷茶提舉司等機構負責征輸,明代始設茶課司專其事。【出處】《明史·食貨志·茶法》:洪武四年(1371),“戶部言:‘陝西漢中、金州、石泉、漢陰、平利、西鄉諸縣,茶園四十五頃,茶八十六萬餘株。四川巴茶三百十五戶,茶二百三十八萬餘株。宜定令每十株官取其一。無主茶園,令...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
清《滇海虞衡志》就提到“設提舉司三”以便管理。九井介紹 《滇南鹽法圖》中所載九井,反映的是明末清初雲南少數民族的井鹽生產情況。《鹽法圖》為每一井載有一圖,並附有圖說。黑井 黑井處於彝族聚居區,舊時稱鹽興縣,在今天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內。元代《混一方輿勝覽》云:“雲南鹽井四十餘所,推姚州...
大醫院吏目、提舉司吏目、鹽課司吏目、州所吏目、副教授 染造大使、織染局大使、府倉大使、司庫司大使、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茶馬副使、教坊司韶舞、司樂、按察司檢校 府照磨、宣撫司照磨、典儀、副教授、草場大使 軍儲大使、御馬大使、都督府大使、門倉大使、軍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會同館副使、文思院副...
皆勿稅”。是年,又裁撤了稅收額米不及500石的364所稅課司局。⑾又針對元末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狀況,於洪武七年(1374年)設寶鈔提舉司,造大明寶鈔,便利民間貿易和商人貿易。這樣,商業就在有限的範圍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與此同時,商人也在夾縫中逐漸得到發展和改變著其社會地位。
產鹽地區設都轉運鹽使司或鹽課提舉司,並下設分司,主管鹽務。鹽場則設鹽課司主食鹽的監製收買支賣事宜。其鹽法除在某些地方按戶收取糧、鈔的戶口配鹽法及官吏以鹽折俸法外,主要行民制官收商運商銷的“開中法”和民制商收商賣的“綱法”。開中法,又稱開中,即召商納糧、納馬、納鐵、納帛、納銀等...
至元二十三 年,又在衛州(屬衛輝路) 設立竹課提舉司,管轄衛輝、懷孟及河南、山東部分地區的竹課。屬於官府的竹園,每年砍伐後給引貨賣。屬於民間的竹園,按照各自的地畝,攤派竹課,允許自行出售。在陝西也設立竹課提舉司。至元二十九年,因懷孟竹園砍伐殆盡,曾暫停在民間攤派竹課。不久又恢復征課。江南亦有竹...
一方面統購民鹽,不給鹽本,而“與免役或折稅”,另一方面,實行官運官賣的政策,但從史料可見海南時常有官商客販之間變通的作為。明代,海南鹽業經濟進入全面發展的時期。明朝廷依據各鹽產區之地位,設有都轉運鹽使司和鹽課提舉司,其下設分司及鹽課司,通過這三級機構,實施對鹽業生產、運銷的管制。海南明初...
從此,黑井先民采鹵而食;青銅器時代,他們掘池儲鹵,用原始的薪炭法製鹽;南詔時期,掘池汲鹵,用釜煎鹽,黑井鹽成為專供王室的貢鹽;元代,中央置威楚路提領管黑鹽井鹽運使司。但在這兩千年中,黑井僅僅開挖了兩三口鹽井。明洪武年間,黑井設正五品的鹽課提舉司,直隸於省。中央從應天府遷來64名身份非同...
元朝,西藏納入中國版圖,設宣政院,代表中央政權管理藏地政教事務和邊防事務;在沿海地區設水軍萬戶府,在澎湖列島設巡檢司,防守包括台灣及其周邊海域在內的遼闊海疆;承襲唐宋市舶司體制,在東南沿海外貿港口設定市舶提舉司,並設定大都宣課提舉司,作為管理首都商業、徵收陸地進出口貨稅的機構。明朝和清朝前期是中國...
至元六年(1340年),黑鹽井設鹽課提舉司,管理鹽課。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雲南平定後,明朝在雲南置雲南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原中慶路改為雲南府,其餘府、州、縣基本沿用舊名。重新設定黑鹽井鹽課提舉司,管理黑井、琅井、阿陋井和元謀縣的只舊井、武定州的草溪井(今中興井)的鹽課。清朝,...
官府在江州(今江西九江)置榷茶都轉運司,總江淮、荊湖、福廣之稅。在產茶地區設榷茶轉運司或茶鹽轉運司,產茶地設榷茶提舉司、榷茶批驗所和茶由局等機構散據賣引,規辦國課。戶部主印引,地方茶務機構主賣引征課。廢除長引專用短引,每引計茶九十斤。凡商人販賣茶葉,必須繳納引稅,於指定山場買茶。引...
官府在產茶地區設定榷茶轉運使司、榷茶提舉司、榷茶批驗所和茶由局等機構,主管榷茶事宜。凡商人興販茶貨,必須繳納引稅,於指定山場買茶。買賣零茶發給茶由。商人憑引、由運賣。茶過批驗處所不交驗者,杖七十;賣畢三日內不赴官司繳納引目者,杖六十。商人轉用茶引、塗改字號、增添夾帶斤重,引不隨茶;...
嘉祐四年(1059),廢榷茶改行通商法(徽宗崇寧元年又復榷東南茶);至熙寧七年(1074),“天下茶法既通,而兩川獨行禁榷”,在原來不榷茶的川峽地區,增設提舉司,榷川茶以換取邊馬。又如商人向榷貨務購茶,先後只須交付金帛,雍熙(948)後,由於軍需緊缺,改令商人輸粟京師,或納糧芻於邊塞,然後按值付...
又聽民以金帛易谷,而有司少加金帛之直。凡錢穀當給若糶,皆用九年詔書,通取留一半之餘。”壬辰,樞密直學士孫固同知樞密院事。初,固言王安石不可為相。及新法行,數議事不合,出補外。至是帝思其先見,召知開封,遂大用之。甲午,詔:“提舉司天監近校月食時分,比《崇天》、《明天》二法,已見...
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作...
世祖讓他直接奏陳,於是他又提出幾項具體辦法:一,“古有榷酤之法,今宜立四品提舉司,以領天下之課,歲可得鈔千四百四十錠。”二,鈔法虛弊,“莫若依漢、唐故事,括銅鑄至元鈔,及制綾券,與鈔參行。”三,“於杭、泉二州立市舶都轉運司,造船給本,令人商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禁私泛海者,...
元代初年,政府設立了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向人民徵收棉布實物,每年多達10萬匹,後來又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的紡織衣料。元以後統治這都極力徵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從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可知當時植...
元朝皇室、各斡耳朵和諸王駙馬擁有編戶齊民之外的私屬人戶(打捕鷹房諸色人匠等怯憐口),各設總管府或提舉司管理。這些府、司照例都設有答祿花赤。元朝政府與重要財政收入有關的官衙,如規運所、運糧提舉司、茶園提舉司、栽種提舉司以及各種寶鈔庫,皆設此職。設答祿花赤的還有御藥院、行御藥局、回回藥物院...
(《澤州府冶·賦稅》)元時,澤州司侯司屬高平縣王降村設有專門管理鐵業生產的益國鐵冶。(《元史·食貨志》)“益國鐵冶在高平北十里王降村,元大德間於澤州司侯司高平置鐵都提舉司益國冶,管勾一員,副管勾一員,司吏二名,至正間廢。明洪武間,徙冶高平北二十里。永樂中,奉工部勘合,為爐冶事革...
元延佑四年(1317年)12月,復置廉州採珠都提舉司,專事採珠。延佑七年(1320年)6月,罷採珠。元順帝至元三年(1322年),復立採珠都提舉司,同年4月又罷採珠。明代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採珠最盛的一個時期,也是對合浦珍珠資源的破壞最為嚴重的一個時期,發生了歷史上的第三次合浦珍珠貝大遷徙。弘治十二...
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京兆分地立交鈔提舉司﹐印鈔以佐經用﹐也屬於此類地方性貨幣。這時真定軍閥史楫在真定奏準立銀鈔相權法﹐諸路行用鈔統一與銀比值。世祖即位之初﹐印造過通行交鈔﹐以絲為本。回收地方交鈔 中統元年(1260)十月﹐發行中統元寶交鈔﹐簡稱中統寶鈔或中統鈔﹐不限年月通用﹐與銀並行流轉。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