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濟陽鼓子秧歌)

秧歌(濟陽鼓子秧歌)

秧歌(濟陽鼓子秧歌),山東省濟陽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秧歌(濟陽鼓子秧歌)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東省濟陽縣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

歷史淵源

濟陽縣位於魯北平原南部,北界商河,西北與臨邑相連,徒駭河、黃河橫穿東西,具有魯北特色的濟陽鼓子秧歌就產生和流傳在這裡。濟陽鼓子秧歌歷史悠久,相傳興起於明朝永樂年間,清朝年間就已普及,是黃河文化的優秀遺產。

文化特徵

濟陽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有兩種:“街筒子”和“跑場子”。街筒子是秧歌隊走街串巷在行進中表演,前面是鼓隊,後面是秧歌隊。秧歌隊分為三路和五路縱隊,傘在中間成一單行縱隊,兩側為鼓、棒、花相間的二縱隊或四縱隊。在街筒子的表演中既有集體舞,又有交叉於其中的對舞,所有變化都以傘為中心。“跑場子”是秧歌隊到達場地後的表演。秧歌隊根據鑼鼓隊的位置,面向大鼓,以一傘、四鼓、二棒、二花為一組,成單行依次排列進行表演。從兩側進場到場後左右分開,沿場地邊緣行進,兩隊在場地前場中心相遇成一大圓圈。然後聽從領傘人搖動撥槌發令,開始按預定的場圖跑場。秧歌隊跑場圖不下幾十種,場圖套路分“文場”、“武場”、“文武場”。“武場”節奏歡快、熱烈紅火、舞姿雄偉,進出皆用舞蹈動作表現。“文場”場圖變化明快流暢,舞者各自保持上身姿態,按所跑的場圖路線快速穿行。也就是秧歌傳人們常說的“武場看打、文場看走”。“文武場”則是半文半武的場圖和動作變化,在表演中經常交替使用,進時多用“武場”,出時則多用“文場”。濟陽鼓子秧歌鑼鼓鏗鏘有力,舞姿粗獷豪放,氣勢恢弘磅礴,情感純樸熱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明的地方風格。這種秧歌的主要角色包括傘、鼓、棒、花幾類,其中傘又有醜傘和小傘之分。穩健的醜傘、俊麗的小傘、明快的手鼓、柔美的拉花組成一支特殊的演出隊伍,以自由奔放的舞蹈反映出魯北人民豪爽樂觀、大方熱情的性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