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海祠

秦淮海祠

秦淮海祠,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萬象山山崗高處,坐落在原煙雨樓後面,崇福寺東偏三楹之處。祠內供奉為乾隆六十年(1795)溫處道秦瀛摹繪的秦觀象,及其宋元祐三年(1088)除太學博士敕文勒石。淮海祠建於清嘉慶元年丙辰(1796)十二月,由當時處州知府修君名仁主持修建。設在祠中神龕里的《宋秦淮海先生像碑》從圭山蓮城書院裡移置。該祠在抗日時期毀於戰火,雖祠早已廢,現今其遺址尚可考(約在萬象山公園烈士紀念碑東面一帶)。值得慶幸的是:該碑至今完好珍藏市博物館裡,具有較高文物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淮海祠
  • 類別:文物
  • 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萬象山山崗
  • 文物類型:碑刻
簡介,碑刻,重刻題識,歷史文物,參考作用,佳著傳世,詩詞名篇,人物簡介,北宋詞人,燦然可觀,

簡介

碑刻

秦淮海祠其碑刻:無首座。高0.35米,寬1米。乾隆六十年(1795)秦觀裔孫任溫處備兵道時為紀念先祖秦淮海立。碑中間刻秦觀線條立像,題字為“宋秦淮海先生像”。右邊刻北宋元祐三年(1088)除太學博士敕文:門下:朕惟太學者,教化之源。博士者,儒賢之選,俾天下之士首道而服業,任至重也。未始輕授汝,觀賢良昭於薦剡,條對列於制科,辨論精深,鬯明述作。特除左宣教郎、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之所期,豈在承訛襲舛,踴常喜舊而已哉。宜懋遠猷,毋忘所學,可依前件,敕到奉行。元祐三年(1088)三月初八日。

重刻題識

左邊刻乾隆六十年(1795)秦淮海後裔秦瀛的重刻題識: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十二月,瀛以戶部郎中出為溫處備兵道。處之姜山為宋酒稅局,始祖淮海先生謫監郡酒稅時居此,又青田縣有慈仁院者,先生昔訪曇法師於是,官滿作詩留別,院僧繪像立祠。嘉泰間(1201—1204),郡守胡澄取先生像刊石郡齋。瀛訪先生祠,已久廢,郡齋亦無先生像。未幾,瀛遷杭嘉湖道去。今年秋,諗諸處州守伊君湯安,將於郡城之圭山蓮城書院設先生位以存祠祀,會族祖雲錦來杭州,視瀛所藏先生小像,及元祐三年除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勅一通,瀛敬謹重摹勒石,為伊君嵌置蓮城書院之壁。按先生除博士,由蘇文忠公之薦,其後俱以黨禍被謫,先生始以國吏院編修判杭,旋貶處州,且由處轉徙嶺海,歿於藤州之華光亭。瀛監司浙東,既過先生所嘗監稅處,今官於杭,杭之天竺、龍井皆有先生遺蹟,寡里瞻仰,抑亦有厚幸矣。無錫裔孫瀛謹識於武林府舍,時乾隆六十年(1795)十一月望後一日。

歷史文物

上述碑刻則是原置蓮城書院《宋秦淮海先生像碑》的內容。萬象山秦淮海祠建成時,又立了塊《萬象山淮海先生祠堂碑》,此碑文本於清嘉慶元年丙辰(1796)十二月望前五日,秦瀛(分巡道)所撰。可是此碑實物置何處,是否已毀,至今無考;而在麗水志稿卷三藝文一里卻有石刻本的全文記載。其文本與上述立像碑刻內容大部分相同,但不同之處在於闡述了在萬象山立祠與移置像碑的緣由。其因一:“書院地湫溢不克稱,有萬象山者故郡城最高處,其上為崇福寺極爽塏。今以寺中之東偏三楹,重加黝堊設神龕,奉先生像祀焉。”其因二:“萬象山其地俯臨城郭,近挹溪光,望之若圖畫,蓋栝蒼一郡之勝。而又與姜山近,即宋時酒稅局。先生之靈,其依憑於是無疑也。”其因三,由時任處州知府修仁、麗水縣知縣邵培德、處州府教授張駿、麗水縣典史候寶樹,共襄其事的。另則,石刻本可貴之處是:有力抨擊了北宋時政“宋自黨禍興,而神州陸沉”之要害;並辯證點評了君子與小人兩者之間的人生哲理,在文中指出“顧當時之禍先生者,其骨已朽,而先生及諸君子之名,至今猶在天壤,亦可見小人之禍君子,無往不福君子,小人之智,成為小人之愚已矣!”若此碑尚存,無疑亦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參考作用

《宋秦淮海先生像碑》與《萬象山淮海先生祠堂碑》,將立像與立祠先後經過,及其淮海先生的簡要履歷,先祖後裔孫瀛對先生的敬仰都敘述得一清二楚。對秦觀與處州歷史文化的研究有著一定的參考作用。尤其對後人崇尚賢良、重才選才,如何為官做人等皆有啟發教育意義。

佳著傳世

秦觀在處州供職頭尾僅三年,當的不是大官而是小官,但他的文才超群。作為一個才子被後人敬為佛,能與彌勒同一龕,官因詩謫甚為風流。人們為何敬仰他呢?因為秦觀重節義、講情誼,與蘇東坡一樣在官場不同流合污,自持主張,不為人所左右,再次貶謫依然堅持人格原則。因為秦觀是宋代詩詞大家,尤其詞的藝術造詣高超,詩詞以情動人,委婉、纏綿別俱風格,獨樹一幟,是詞的婉約派傑出代表。他通過詩詞充分表達了人生宦海浮沉、身世飄零的惆悵、哀怨、離愁、悽苦,以至對現實憤恨和失望,揭露了當時社會黑暗。不過對民生疾苦缺乏反映是個遺憾。他有《淮海集》佳著傳世。

詩詞名篇

貶謫處州期間,他為麗水人民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詩詞名篇,並深深地銘刻在人們的心中。如:《題酒務壁》、《題淮海平闍黎》、《留別平闍黎》、《處州閒題》、《文英閣》、《游文英閣》(二首)、《處州水南庵》(二首)、《清溪逢故人》、《滿庭芳》、《點降唇》、《河傳二首》、《好事近》、《千秋歲》(謫處州日作)等,都在麗水所作。特別是《好事近》與《千秋歲》詞作名篇影響深遠。蘇軾黃庭堅、李之儀、陸游、范成大、劉廷璣、伊湯安、端木國瑚、徐望璋、王尚賡等文人學士均有懷念或與之唱和的詩詞之作。在麗水所建的鶯花亭、柳邊亭、煙雨樓也成了文人們緬懷紀念秦觀的好場所。“樓頭煙雨懷詞客,亭外鶯花溯寓公”,“煙水蒼茫沙外路,東風何處掛枯藤”,“兒曹積毀能銷骨,誤了東坡又少游”,“故應留與行人恨,不見秦郎半醉時”等等詩句,則是對秦觀同情與懷念的最好寫照。可見,好官不分大小,詩人作家有好作品傳世,後人不會忘記,更會得到人民尊敬、崇拜。

人物簡介

北宋詞人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文學家,北宋詞人。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於文詞。他十五歲喪父,自幼研習經史兵書。

燦然可觀

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1086),蘇軾舉薦他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預修《神宗實錄》。紹聖初(1094)坐元祐黨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貶監處州、郴州、橫州、雷州等地。徽宗即位後秦觀被任命為復宣德郎,之後在放還北歸途中卒於藤州。熙寧十一年(1078)作《黃樓賦》,蘇軾贊他“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秦觀自編詩文集十卷後,蘇軾為之作書向王安石推薦,王安石稱他“有鮑、謝清新之致”。 因秦觀屢得名師指點,又常與同道切磋,兼之天賦才情,所以他的文學成就燦然可觀。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