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古代詩人常用的題目,內容多半是隨感而作。《秦州雜詩》二十首是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由華州棄官攜眷往秦州時所作。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秦州雜詩⑴
鼓角緣邊郡⑵,川原欲夜時。
秋聽殷地發,風散入雲悲⑶。
抱葉寒蟬靜,歸山獨鳥遲⑷。
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⑸!
作品注釋
⑴秦州,今甘肅天水縣。
⑵此句謂四面都是鼓角聲,故曰緣。《禮記》註:“緣,邊飾也。”有迴環的意思,故此作動詞用。
⑷此二句承次句夜時寫景物。蟬抱葉,鳥歸山,俱各得其所,反興自己的無處安身。舊注以為自比,恐非。
⑸此二句是說,遍地都是鼓角連天,我到底往哪兒去呢。一概,齊同。之,往也。杜甫原以為秦州太平無事,誰知也不然。故又由邊郡推及到萬方。
作品簡析
這組詩從西入秦州開始,到打算離開秦州結束,二十首都是五律。這組詩大約是為了回答朝廷舊日同僚們的詢問,用以代替書信。這首《秦州雜詩·鼓角緣邊郡》是其中的第四首詩。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