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雜詩二十首

秦州雜詩二十首

《秦州雜詩二十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組詩作品。這是一組以詩代簡的紀行詩。《杜詩詳註》卷之七曰:“乾元二年(759)秋至秦州後作。”《杜詩鏡銓》卷六引張上若曰:“是詩二十首,首章敘來秦之由,其餘皆至秦所見所聞也;或遊覽,或感懷,或即事,間有帶慨河北處,亦由本地觸發。大約在西言西,反覆於吐蕃之驕橫,使節之絡繹,無能為朝廷效一籌者。結以唐堯自聖,無須野人,惟有以家事付之婦與兒,此身訪道探奇,窮愁卒歲,寄語諸友,無復有立朝之望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秦州雜詩二十首
  • 作品別名:秦州雜詩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秦州雜詩二十首1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
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城北寺,勝跡隗囂宮。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葉露,雲逐渡溪風。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州圖領同谷,驛道出流沙。降虜兼千帳,居人有萬家。
馬驕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臨洮子,西來亦自誇。
鼓角緣邊郡2,川原欲夜時。秋聽殷地發,風散入雲悲3
抱葉寒蟬靜,歸來獨鳥遲4。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5
南使宜天馬,由來萬匹強。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
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驌驦6。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歸。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那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煙塵一悵望,衰颯正摧顏。
聞道尋源使7,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8,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臨池好驛亭。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疊多幽事,喧呼閱使星。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
雲氣接崑崙,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煙火軍中幕,牛羊嶺上村。所居秋草淨,正閉小蓬門。
十一
蕭蕭古塞冷,漠漠秋雲低。黃鵠翅垂雨,蒼鷹飢啄泥。
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不意書生耳,臨衰厭鼓鼙。
十二
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
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悲身世,溪風為颯然。
十三
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船人相近報,但恐失桃花。
十四
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人不見,福地語真傳。
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
十五
未暇泛滄海,悠悠兵馬間。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
阮籍行多興,龐公隱不還。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
十六
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落日邀雙鳥,晴天攬白雲。
野人矜險絕,水竹會平分。採藥吾將老,兒童未遣聞。
十七
邊秋陰易久,不復辨晨光。檐雨亂淋幔,山雲低度牆。
鸕鶿窺淺井,蚯蚓上深堂。車馬何蕭索,門前百草長。
十八
地僻秋將盡,山高客未歸。塞雲多斷續,邊日少光輝。
警急烽常報,傳聞檄屢飛。西戎外甥國,何得迕天威。
十九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候火雲峰峻,懸軍幕井幹。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二十
唐堯真自聖,野老復何知9。曬藥能無婦,應門幸有兒10
藏書聞禹穴,讀記憶仇池11。為報鴛行舊12,鷦鷯在一枝1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秦州:今甘肅省天水縣
  2. 此句謂四面都是鼓角聲,故曰緣。《禮記》註:“緣,邊飾也。”有迴環的意思,故此作動詞用。
  3. 此二句承首句鼓角。聽,讀平聲,殷,讀上聲。仇兆鰲註:“殷地發,鼓聲震動;人云悲,角吹淒涼。”范廷謀《杜詩直解》:“殷,雷聲也。雷至八月已收聲,令自秋聽之,如雷在地中而發聲。”
  4. 此二句承次句夜時寫景物。蟬抱葉,鳥歸山,俱各得其所,反興自己的無處安身。舊注以為自比,恐非。
  5. 此二句是說,遍地都是鼓角連天,我到底往哪兒去呢。一概,齊同。之,往也。杜甫原以為秦州太平無事,誰知也不然。故又由邊郡推及到萬方。
  6. 驌驦:傳說中的神馬。驌驦之為真龍種,只是一種傳聞,因此詩句以“聞說”起頭。
  7. 尋源使:漢武帝派張騫等人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因此後人稱張騫等人為“尋源使”。
  8. 牽牛:晉朝人張華著《博物志》中記著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個人發現每年八月都有一隻浮槎(現在叫筏子)按時飄到海邊來。有一年當浮槎再飄來時,他登了上去。行到一個地方,看見對岸有華麗的殿堂,便問河邊一個牽牛人這是何處,那人告訴他回去問蜀郡的嚴君平就可知道。第二年八月,浮槎送他回到海邊,於是他去找嚴君平。經過嚴君平推算,這人見到牽牛人的那天,正好有一顆客星,到了天上牽牛星的跟前。意思是說這個人實際上是到了天上,見到的是牽牛星。古人認為海與天相通,這個故事就反映了這種認識。
  9. 首二句仿佛是說:古人說“後從諫則聖”,而你陛下卻真是天生的聖帝,我這老匹 夫又懂得什麼呢!你貶斥我,是不足怪的啦!意本在諷肅宗昏庸,表面上卻偏恭維他是“真自聖”,他自己本是“讀書破萬卷”的,卻偏說成一無所知。唐堯:指唐肅宗
  10. 這兩句也是憤激的活。儘管你貶斥了我,我還不是活得很好嗎。把可憐的生活偏說得很得意。王引之經傳釋詞》:“能,豈能也。”按能無,即豈無,猶言“難道沒有嗎”。杜甫懂得一些醫道,困守長安時曾“賣藥都市”以謀生,晚年他自己又多病,所以常常採藥和種藥,自行醫治。曬藥,便是把采來的藥材曬乾,以便服用和保存。應門,看管門戶。李密陳情表》:“內無應門五尺之童。”
  11. 這兩句也是故作滿意語。意思是說這兒還有名勝占跡可供遊覽。禹穴有二,一在浙江省紹興縣會稽山上,相傳為夏禹藏書之處:一在陝西省洵陽縣東。這一句只是陪說。仇池,山名,在甘肅省成縣(同谷縣)西。《三秦記》:“山本名優維,其上有池,故云仇池。”仇兆鰲註:《仇池記》云:‘仇池百頃,周回九千四十步,東西二門,上則岡阜低昂,泉流交灌。’公之惓惓於仇池者,蓋為是也。”
  12. 鴛:通“鵷”:行(háng):班行或行列的意思。古人以“鴛行”比喻朝宮,故“鴛行舊”,乃專指同朝舊友,非一般同事(杜甫曾做過左拾遺)。
  13. 鷦鷯:小鳥。《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杜甫早就說過“自比稷與契”的話,這兒卻自比於志在一技的鷦鷯小鳥,就是在發牢騷,說反話。如果讀者便信以為真,說杜甫這時真的想隱居起來作個自了漢,那便“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了。

白話譯文

其一
滿眼饑荒令人悲傷,依附他人遠遊異鄉。懷著畏懼的心情配越盛屈的隴坂,攜著浩蕩的愁思挺達隴關。夜晚的魚龍川河水淺落,秋天的鳥鼠山一片空寂。西行途中不斷詢問秦州有無戰事留居此處內心傷痛已極。
其二
秦州城北的寺院,是當年隗囂的宮殿。古老的山門長滿苔蘚,寂的野殿中還留著當年的壁畫。月光照亮垂露,雲彩追逐著度溪的夜情最屬清清的渭我時它獨自流向東東方啊,那裡有我的故鄉。
其三
秦州督領著南面的同谷,驛道伸向西部沙漠。歸附的異族乾座,士居萬家。駿馬矯健,馳騁時滿身赤舞時斜戴著氈笠。來自西部的隨洮少年,也自誇身手不凡。
其四
鼓角聲從邊郡周圍傳來,川原即將入夜。梁秋季節聽此聲感到大地都在震風把它散入雲層何等蟬悲地靜抱烏遲遲未能普天之下到處都是鼓角聲震,我究竟該去何處安身。
其五
南使的統轄之地適宜牧養良馬,牧養的數量總在萬然而鄴城一仗那雲般的駿馬與陣同沒,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長說此處的駿馬群然剩有老驌浸望去起堅強的脊樑。
其六
秦州城上胡笳奏起樂曲,山腳下舊來遠行的使節。奉命從金微周來士兵,為防禦河北的叛軍而遠赴滄海。士兵辛苦啊形骸黎木稀疏啊鳥哪能經受這種往來征戍所根的是叛軍解除了鄴域之圍。
其七
渾渾莽莽萬山重疊,孤獨的秦州城處於石谷之間。地面天雲卻親出塞外;尙未入夜,月亮即已照臨外出的使臣遲遲未能歸來,效舉可能是遇到了障礙地望煙塵娜漫的天邊,衰颯的秋景正在殘我的容顏。
其八
聽說漢代的尋源使者張塞,正是從秦州之路自天上歸來他見到的那個牽我們相距有多遠?他開通了中西道路宛國馬至今還能輸送過來。遠望姻燕之地仍為叛軍阻隔,郡國的道路何時才能打開?東征邳叛的健兒已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其九
今天我的昏眼敘然明亮為見到了一處炻池的好驛成片的竹林低附地面,凝著碧色;高大的柳樹伸向塵空,搖著的幽景令人目不暇接,喧曄的人群圍觀暫住的使臣我如能有此作為棲身之處,雖里也無異於鄉間。
其十
鬱郁的雲氣遠接崑崙,洿涔的塞雨下個不停。羌族兒童觀看暴漲的渭水,西取向黃河的源頭。煙火起處是軍中的羊游處是嶺上的荒村。我的門前寧靜的겠草,正好阻小小的蓬門。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秦州雜詩二十首》是一組以詩代簡的紀行詩,詩作從詩人西入秦州開始,到打算離開秦州結束,生動地描繪了秦州的山川城郭自然風光之異,抒發了憂鬱孤憤之情,表現出一種壯美偉大的悲愁美。二十首詩或記秦州風物,或敘遊蹤觀感,或寫邊塞事,或描容居苦情,或發憂國議論,多側面地反映了作為邊關重鎮的秦州的景物與人物的特徵和當時動盪不安的生活固,富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地域色彩。第一首和最後一首相呼應,寫出容居秦州的兩大原因:一是“滿目悲生事”,華州實在生活不下去了;二是“唐堯真自聖”,唐肅宗實在無須輔佐了。而後者當為杜甫離職的主要原因,他已對肅宗心灰意冷。這組詩是研究杜甫在秦州時的生活和思怒的重要資料,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價值。
這組詩在表現手法上富於變化,多種多樣,不拘一格。這是雜詩”的特點,也是聯章體組詩的特點。借景抒情,以景寫情,情景交融,這是杜詩常用的表現手法,《秦州雜詩二十首》也不例外。如第九首寫秦州驛亭的美景,使人眼前一亮令人十分興奮。“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叢生的竹林讓低地一片碧綠,高聳的柳樹使天空半邊靑藍。遠近高低,互相映襯,描寫生動,真實可感。既指出了明人眼”的具體原因,更抒發了作者的稱頒讚美之情。正因為有如此美景,這才引起詩人“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的感嘆,從而抒寫了自己渴望有此家居而不可得的情懷,景中寓情,十分自然。再如第十首“煙火軍中幕,牛羊嶺上村”寫雨中之景,抒發雨後寂客索寞之感,亦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比興寄託,含意深婉,也是杜詩常用的藝術手法。詩貴含蓄,不宜直說,故比興寄託,能使詩意深婉,令人回味無窮。如第五首詠馬詩,由悲馬進而悲事、悲人。鄴城之戰,官軍慘敗,究其原因,在於朝廷用人不當、未能把指揮權授與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將領。此詩“借天馬以喻意。良馬陣沒,秋草徒長,傷鄴城軍潰。今者龍種在軍,而空老,其哀鳴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後效耶。”抒發了詩人強烈的悲愴之情,寓意深婉而韻味悠長。王嗣奭云:“‘老驌’必有所指,按史:是年郭汾陽(子儀)因相州之敗,魚朝恩短之,七月召還京師,當指此。”全詩的比興寄託,顯而易見。最後一聯“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喻軍中戰士雖老殘而思為國戮力,士氣猶振,戰事國事非不可為,最為悲壯,讀之英風颯然,令人振奮。再如第十二首“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兩句,仇注云“花掩危石,影落臥鐘,以況己之窮老,故下有俛仰身世之感。”亦寓意深婉,含諸有味。懷古傷今,借史慨時,抒寫自己的懷抱,這是《秦州雜詩二十首》的藝術手法之一。如第八首就借漢使以慨時事。仇兆鰲注引趙汸雲“因桑州為西域驛道,嘆漢以一使窮河源,且通大宛,如此其易。今以天下之力,不能勘定幽燕,至令壯士幾盡,一何難耶。是可哀也。”就“借漢使以慨時事”,昔易今難,今不如昔,古今對比,借古傷今,突出了此詩批判時政的鮮明主冒,感情強烈。再如第首上四記敘古蹟,下四對景仿情,“苔薛山門古,丹青野殿空”,寫出隗器舊宮的荒頹景象,抒寫作者旅異地的孤獨之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此時的心境與情思,雖詠城北寺,卻借古傷今,亦包含時事之慨。此外如第十四首詠仇池穴,第十二首詠秦州南郭寺,第十一首對雨而傷寇亂皆借古傷今,感慨時事,語短而情長。敘事描寫,議論深刻,亦是杜詩的常用手法。杜詩多議論,但杜詩的議論往往結合敘事描寫,使議之有理,論之有據意義深厚,頗有情韻。如第六首,前六句敘事,寫徵兵赴防,突出士兵轉戰的勞苦哀傷。後二句議論,抒發自己的感情:士兵們哪裡禁受得住跑來跑去的戍守,只恨國困鄴城的軍隊被叛軍擊潰。既有對統治者的指責批判,也有對士兵的感傷同情。仇注引顧宸曰“少陵“恨解鄴域圍”一語,實有慨於唐之興亡成敗與。”就以事實為基礎,認識深刻,議論合理。再如第十八首“客秦而憂吐蕃”,前四句記邊秋苦景;後四句“言邊可危”。“西戎外甥國,何得迕天威”,就以反問的議論語氣,表達了詩人對於和親政策的懷疑,識見不凡,頗有說服力。
杜甫詩歌的語言精警準確,《秦州雜詩二十首》堪稱典範。首先是用字的精練準確,其次是造句的奇妙精巧,還有語意正話反說,韻味委婉曲折。二十首全用五律體裁,互相之間又緊密聯繫,顯然這是對長安十年時期連章體組詩的進一步改造與發展,不愧是杜詩中的精華之作。

名家點評

《後村詩話》:《秦州》五言二十首,內雲……唐人游邊之作,數十篇中間有三數篇,一篇中間有一、二聯可采;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異,土地風氣所宜,開卷一覽,盡在是矣。網山《送蘄帥》云:“杜陵詩卷是圖經”,豈不信然!
《杜臆》:此二十首皆秦州地方,故總雲《秦州雜詩》。……首作雲“因人”,“鴛行侶”正與相照。
《唐宋詩醇》:題曰《雜詩》,所感非一事,其作非一時,蓋甫棄官游秦,情非得已,身世之感,一寓於詩,即事命意,觸景成文,或繫於國,或繫於己,要以達其性情則一。然其遇彌困,而思則彌深;其心益苦,而言則益工;縱出橫飛,涵今茹古。昔人謂其秦州以後,律法尤精,蓋所遇有以激發之也。學者求其本源之所在而參時世以觀之,庶有以窺其藩籬耳。
《讀杜心解》:詳結聯,知此二十首故是入秦以來,詳揭行蹤心事、投寄中朝朋舊者。通盤布置,用代書箋,體裁自宜渾成。若雲雜詩無倫次,則以後《天河》、《初月》等篇,皆雜詩也,何不統入於此?
《說詩晬語》:(詩)又有隨所興觸,一章一意,分觀錯雜,總述累累。射洪《感遇》、太白《古風》、子美《秦州雜詩》之類是也。
《杜詩鏡銓》:張上若云:是詩二十首,首章敘來秦之由,其餘皆至秦所見所聞也:或遊覽,或感懷,或即事;間有帶慨河北處,亦由本地觸發。大約在西言西,反覆於吐蕃之驕橫,使節之絡繹,無能為朝庭效一籌者,結以唐堯自聖,無須野人,惟有以家事付之婦與兒、此身訪道探奇。窮愁卒歲、寄語諸友,無復有立朝之望矣。公之志可知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