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胡特

科胡特

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 在維也納獲得醫學學位,並在芝加哥大學接受神經和精神醫學的訓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胡特
  • 外文名:Heinz Kohut
  • 出生日期:1913年5月3日
  • 逝世日期:1981年10月8日
學者生平,學術貢獻,

學者生平

他在芝加哥大學擔任教授,講授精神醫學至1981年為止。他從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畢業並在那裡擔任教職與訓練分析師。身為許多專業論文的作者,科胡特寫過兩本書,《自體的分析》與《自體的重建》。他曾是美國精神分析協會的會長(1964—1965),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副會長(1965—197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檔案館的副館長(1971—1981),以及奧地利科學院的成員。他曾獲得奧地利政府頒發的榮譽十字勳章,與辛辛那提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
《自體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科胡特在1971年第一次系統地對自體心理學做出最初描述的作品,同時他也為當時已經過度理性的精神分析拾回了共情的人性能力。這部作品也是自體心理學發展旅程的開始。

學術貢獻

科胡特在延伸研究精神分析自戀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精神分析新學派——自體心理學
在卡爾.羅傑斯創立當事人中心治療的同期,海因茨·科胡特創立了自體心理學理論——兩人都在芝加哥大學工作。
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是精神分析,但在如何看待患者-治療師關係方面,自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在精神分析理論中,精神分析師保持與患者的情感距離,以便客觀地分析從患者那裡接收到的信息。而在自體心理學中,治療師使用共情來獲得患者的信任。一旦患者信任了治療師,患者就會更多地講話,從而使治療師收集到更多更好的信息,進而做出更精確的解析。
科胡特
如果從自體心理學發展歷史來看,可以將自體心理學劃為三期,前自體心理學時期——經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學時期;自體心理學時期——科胡特創始發展自體心理學時期;後自體心理學——科胡特逝世之後,自體心理學走向百花齊放的成熟時期,這包括主體間思想、雙元對話、社會建構主義等等各色新發展。
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學家、教師和學者,海因茨·科胡特是20世紀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科胡特反對許多主流精神分析學家的觀點,挑戰正統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國醫療領域的控制。《自體的分析:一種系統化處理自戀人格障礙的精神分析治療》是科胡特極其影響力的書,它建立一代分析師治療人格障礙的行業標準。本書以其開創性地分析了自戀而著稱,是學者和從業人員尋求理解人格的必備讀物。
科胡特認為,自體心理學最後終將證明不僅是有價值的,且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關於如今的驅力與防禦心理學所適用的領域。科胡特以豐富的臨床資料細心地支撐其綜合論述,因而對於傳統既定的理論所無法充分含括的臨床觀察,他不惜與傳統決裂。《自體的重建》這本書中,包含了很多具挑戰性的想法。自體心理學與衝突理論的關係究竟如何?與自我心理學呢?與俄狄浦斯情結呢?精確地說,什麼才是心理健康?分析師如何知道,何時他的病人已經被“治癒”了?這些只是作者所回應的問題中之一部分。
科胡特
科胡特是一個讓人感動的、真正的人類。
科胡特認為一個體自我人格的發展,不是來自本能性力的驅動,也不可能離群索居而獨自煉就。嬰兒降臨世界之初,尚不具備自我,而是父母依照想像中嬰兒的自我來對待嬰兒,這種親子間的關係釀就了嬰兒的自我概念。也可以說,嬰兒內部潛在的心理結構對父母這一自我客體產生了反應。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嬰兒參照父母所給定的方向,逐漸塑就了自己的自我觀,自我的顯現是人的內部潛在能力在親子交往過程中的逐步顯現。
現實生活中,經父母這一自我客體日復一日的誘導,嬰兒的自我觀念不斷兼收並蓄,最終的自我代替了自我客體。如果早年的環境利於自我的形成,就能形成穩定、真實的自我——具有建立成熟的人際關係的能力——能認同他人而無需畏懼被同化,具有獨立的性格而又懂得依靠他人,嚴肅而不矜持,勇敢而兼備同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