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蒙語意為“弓箭手”,在元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管轄的遊牧區之一,位於內蒙古東部,在松遼平原西北端,興安盟通遼市的部分地方。科爾沁草原西與錫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鄰呼倫貝爾草原,地域遼闊,風景優美,資源豐富。

科爾沁草原(Horqin Grassland)又稱科爾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稱命名。科爾沁草原處於西拉木倫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間的三角地帶,西高東低,綿亘400餘千米 ,面積約4.23 萬平方千米 。屬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漢旗與通遼市的開魯縣、通遼市和科爾沁左翼後旗奈曼旗庫倫旗轄區。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

科爾沁草原——曾經孝莊文皇后的出生地,蒙語是“弓箭手”的意思。原始的泉河,原始的植被,原始的天空,原始的風味。平坦而又柔軟的天然綠茵場,置身其中,有如親臨大海,當人們或乘車或徒步走過的時候,無不被她的美麗所吸引。仰天望去,雲在走,鳥在飛;閉眼聆聽,鳥兒在鳴叫羊群在合唱,那已經不是一種聲音,而是大自然創作的一首交響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爾沁草原
  • 外文名:Horqin Grassland
  • 別名:科爾沁沙地、著名射手
  • 地理位置:內蒙古東部
  • 緊鄰地域:北鄰呼倫貝爾草原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 適宜遊玩季節:7月-10月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 開放時間:全天
  • 著名景點:遼代古城、金代界壕等
  • 門票價格: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實用信息,交通信息,內部交通,外部交通,地理環境,氣候特點,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行政區劃,特色美食,名稱由來,人文地理,生態危機,沙漠化,主要景點,

實用信息

最佳季節:7月-10月最佳。 夏秋時節的科爾沁草原碧野千里、風景如畫,此時無論是縱馬在草原上馳騁,還是欣賞草原落日的餘暉,都是一大享受。特別是每年的八月十八賽馬節以及那達慕大會,是草原人民娛樂交流的盛會,場面壯觀,內容精彩豐富,不容錯過。
建議遊玩:1-2小時
門票信息:免費

交通信息

內部交通

科爾沁草原分布在通遼、興安盟等地,大部分遊客會去珠日河草原旅遊區、孝莊故居、孝莊文化旅遊區等景點遊玩。外省市的遊客可以先到達通遼市或者烏蘭浩特等中心城市,然後從這裡在轉車到各個景點
1、到孝莊故居或孝莊文化旅遊區要在通遼乘車到花吐古拉鎮,再轉車到景區。
2、到珠日河草原旅遊區可乘火車到保康,再包車前往。
3、去往阿爾山的路上也會經過草原。

外部交通

自駕
303國道
1. 從起點向西南方向出發,沿G303行駛1.9公里,左後方轉彎進入通遼東環
2. 沿通遼東環行駛5.1公里,直行進入通赤高速公路
3. 沿通赤高速公路行駛16.9公里,右前方轉彎部分路段收費
4. 行駛160米,過通遼南收費站約150米後,朝甘旗卡方向,稍向右轉
5. 行駛270米,直行進入G304
6. 沿G304行駛70.0公里,右轉進入S305
7. 沿S305行駛3.6公里,左前方轉彎
8. 行駛10米,直行進入S305
9. 沿S305行駛17.1公里,左前方轉彎
10. 行駛2.4公里,到達終點
航空
通遼市機場是內蒙東部的重要樞紐,全國多地都有飛往通遼機場的航班。
烏蘭浩特機場為國家3C級機場,可停靠中小型飛機。機場位於市區西北17公里處的義勒力特鎮附近,已經開通了烏蘭浩特至北京、呼和浩特的直飛航班。
鐵路
興安盟境內有白阿鐵路、通霍鐵路兩條互不相交的鐵路穿越,是連線內蒙古東部與東北、華北地區的重要紐帶。烏蘭浩特火車站在烏蘭浩特市西,開通有前往北京、哈爾濱、大連、長春、白城、呼和浩特的始發列車。 阿爾山市火車站車次:6342次,白城-阿爾山市,早上6:51到阿爾山;從阿爾山市返回是在清晨4:59。
公路
興安盟境內有西南、東北走向的111國道和東西走向的302國道在烏蘭浩特交匯,加上省道0504,構成了公路旅遊交通的主幹。烏蘭浩特市通往溫泉勝地阿爾山市的省道S202公路已正式通車。通海公路(通遼-海拉爾)也從烏蘭浩特通過。 烏蘭浩特汽車站座落於烏蘭浩特市東南,開通了前往哈爾濱、長春、瀋陽、秦皇島等地的省際客運線路及到達呼和浩特、通遼、白城等地的眾多省內客運班車。

地理環境

科爾沁草原又稱科爾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稱命名。位於北緯42°5′~43°5′ ,東經117°30′~123°30′ 。海拔250~650米,處於西拉木倫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間的三角地帶,西高東低,綿亘400餘千米 ,面積約4.23 萬平方千米 。屬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漢旗與通遼市的開魯縣、通遼市和科爾沁左翼後旗奈曼旗庫倫旗轄區。
地質構造上屬於松遼台向斜、吉林準褶皺帶和內蒙古褶皺帶三大地質構造單元。第四紀以來草原西部緩慢上升 ,東部輕微下沉 ,由下更新世到全新世相繼沉積了厚達200 余米的鬆散岩系,組成了坨、甸的物質基礎。
氣候冬寒冷 、夏炎熱 ,春風大 。年均降水量360毫米 ,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6~8月份,冬季以西北風為主,春秋則為西南風 ,年均風速3.5米/秒 ,最大風速可達21.7米/秒,大風日數常達30天左右。大風是沙地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區日照2900小時,日照率達67% ,10℃以上活動積溫3160℃,無霜期140~150天。科爾沁草原坨、甸並存 。坨子地是指相對高度2米以上的流動、半流動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為白沙土和黃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隱子草、蘆葦、小黃柳、榆樹等。?地是指相對高度在2 米之內較平緩的沙土地 ,土壤為黃沙土和栗沙土,植被主要有隱子草、羊草、冰草等。甸子地則指分布在坨、甸地內部及其之間的低濕地,多由各類草甸土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馬藺等組成。
科爾沁草原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草原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草原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
科爾沁草原坨、甸並存。坨子地是指相對高度2米以上的流動、半流動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為白沙土和黃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隱子草、蘆葦、小黃柳、榆樹等。?地是指相對高度在2 米之內較平緩的沙土地 ,土壤為黃沙土和栗沙土,植被主要有隱子草、羊草、冰草等。甸子地則指分布在坨、甸地內部及其之間的低濕地,多由各類草甸土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馬藺等組成。
科爾沁草原歷史上曾為河川眾多、水草豐茂之地。據記載,公元10世紀時自然條件是“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直至19世紀初扎魯特旗東南還留有松林。但至19世紀後期 ,因濫墾沙質草地,砍伐森林,曾號稱“平地松林八百里”的赤峰以北而今已成茫茫沙地。由於人類對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斷縮小,坨子地擴大,沙化面積急劇增加,最終形成了大片沙地。坨甸兩者所占相對面積為3∶1,生產發展和人類生活受到直接威脅。為防止沙化、草場退化和土壤鹽化,採取了草場封育,翻耕補播、人工種草、引洪淤灌、防止過牧及營造防護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氣候特點

氣候冬寒冷、夏炎熱,春風大。年均降水量360毫米 ,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6~8月份,冬季以西北風為主,春秋則為西南風 ,年均風速3.5米/秒 ,最大風速可達21.7米/秒,大風日數常達30天左右。大風是沙地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區日照2900小時,日照率達67% ,10℃以上活動積溫3160℃,無霜期140~150天。

自然資源

科爾沁草原有較大面積的天然牧場和近2000萬頭(只)的科爾沁紅牛、興安細毛羊和蒙古牛羊。
科爾沁草原水利資源非常豐富,有綽爾河、洮兒河、歸流河、霍林河等240條大小河流和莫力廟、翰嘎利、察爾森等20多座大中型水庫。科爾沁淡水魚種類多、肉質好,無污染,水裡繁殖,年出魚量達到3000噸。
科爾沁草原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目前尚存的名勝古蹟有遼代古城、金代界壕、科爾沁十旗會盟地舊址和廟宇、佛塔多座。   在科爾沁草原上已有大青溝、汗山、科爾沁草原濕地自然保護區等國家和地區保護區。

歷史文化

科爾沁草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文化流源。在科爾沁草原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我們今天要想深入了解這方面情況,首先應該認清歷史上科爾沁草原的範圍有多大、地理特點是什麼,歷史上有哪些種族和民族在這裡生存和繁衍。生存和繁衍在這裡的許多不同種族和民族構成的社會群體做了哪些事情,他們所創造的文明和文化對中華民族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有過什麼重要的影響,他們的活動對人類文明和世界文明又有怎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科爾沁草原神奇的歷史。一般來說,歷史上的科爾沁草原是指東起嫩江、伊敏河,北及蒙古高原東南部,包括大興安嶺中部山脈南北兩側,南至遼河、柳河、大凌河流域,西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面積大約45-60萬平方公里。這片土地的基本特徵是:地域遼闊,物產豐饒。北部是蒙古草原南端和大興安嶺中部山地,這裡林草豐盛,宜林宜獵,許多漁獵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幼年時期大都在這裡渡過。中部遼河平原和嫩江平原,地肥水美,地域平坦遼闊,宜農宜牧,許多遊牧民族都是在這裡從童年時期過渡到青年時期。南部緊鄰遼西山地和燕山北麓,是遊牧文化向農耕文化過度地帶,更適宜農業經濟的發展,許多遊牧、漁獵民族在這裡完成了經濟發展的輝煌階段,即半農半牧社會經濟階段。並由此而完成了一個遊牧民族或漁獵民族的青壯年時期,為成功地走進中原做好了各方面前期準備工作。正是這些特徵,使得這裡成為許多民族發源、成長、壯大的社會舞台,科爾沁草原西南部的紅山文化、中北部的富河文化、東部的昂昂溪文化,以及南部、中部平原上的夏家店文化都充分證實,昔日的科爾沁草原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這裡曾孕育出了非常古老而又嶄新的人類文明。1983年,遼西建平、凌源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大面積積石塜、祭壇、女神廟和女神像、玉質禮器等大規模考古發現,更進一步證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紅山文化時期,這裡就出現了基本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凌駕於公社之上的更高一層社會組織形式——早期的城邦制國家。以往我國典籍一直把中華文化史說成是五千年,但得到考古學證據支持的只能將中國文明史上溯到四千年前。而今,紅山文化考古的進一步發現足以證實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因而紅山文化被學界稱為“中華民族文明的曙光”。從牛河梁考古遺址發現的女神頭像看,她的平額、高顴骨、塌鼻樑、短下額、面部圓扁等生理特徵,明顯帶有生活在東北亞的原始蒙古利亞遊牧民族的面部特徵。這個古王國的出現是中原夏王朝以前的事情,有學者認為,紅山文化的惟王為葬的習俗和豬首玉龍的發現,與中原商文化一脈相承,因此紅山文化的創造者很可能就是遷徙內地並建立商王朝的祖先。這也說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遼河流域的科爾沁大地已經孕育出了高度的人類文明。興安嶺以北的漁獵民族,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已經遷徙至科爾沁草原,並在草原的南端交匯、融合,並且接受了華北傳入的農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牛河梁城邦制國家。原始的氏族制度正向奴隸制王朝過渡,由西遼河養育出的人類文明已經出現,並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南北遙相互映。在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方面寫出了重重的一筆,科爾沁草原托起了最早的人類文明曙光。
科爾沁草原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草原科爾沁草原

行政區劃

科爾沁區聳立在美麗富饒的科爾沁大草原。位於日新月異的環渤海經濟圈,處於華北、東北兩大經濟區的交匯地帶,扼華北、東北之咽喉,聯京津冀、黑吉遼之樞紐。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譽。同時有科爾沁區是通遼市的
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行政區域面積為2821平方公里,轄10個鎮(蘇木)、5個國有農牧場、11個街道,居住著蒙、漢、滿、回、朝等民族的74萬草原兒女。
科爾沁區轄11個街道、10個鎮(蘇木)、5個國有農牧場:科爾沁街道、西門街道、永清街道、明仁街道、施介街道、清真街道、東郊街道、鐵南街道、霍林街道、建國街道、紅星街道;大林鎮、錢家店鎮、餘糧堡鎮、木里圖鎮、豐田鎮、清河鎮、育新鎮、慶和鎮、敖力布皋鎮、莫力廟蘇木;胡力原種繁殖場、莫力廟羊場、哲南農場、三義堂農場、半截店牧場。

特色美食

通遼地區靠近遼寧省,所以主食以米飯為主。牧區還保留著手抓肉等飲食習慣。物產豐富的科爾沁區,牛羊肉是其特色,烤全羊、手把肉是每逢過年過節都會有的重點餐目。牛肉晾成肉干,可供冬天食用。現科爾沁區的肉干早已是聞名全國的佳品了。

名稱由來

科爾沁的名稱由來已久,商、周以前,這裡是傳說中的女魃部落的領地,商周史籍中稱作“鬼方”。當時地分五方,即中為人方、南為水方、西為土方、東為夷方、北為鬼方。春秋戰國以後稱為胡地,是東胡的領地。秦漢時,東胡人被匈奴人擊破後,殘餘東胡人分裂成為烏桓人和鮮卑人。早在東漢末年和西晉時期,中原內地的人們就稱居住在科爾沁草原中部的人為“火兒慎”人,這是鮮卑語,意思是:“善射的人”、“弓箭手”、“射鵰手”。到了北魏時,“火兒慎”逐步從特指的人群名稱轉向了地域名稱,史籍中已經開始出現“火兒慎”“科爾沁”等地域名稱,這些名稱都是鮮卑語的不同譯音。《蒙古秘史》把科爾沁譯為“弓箭手”。成吉思汗稱帝前,曾將其帳殿護衛(弓箭手)編為“科兒沁”,由其弟哈布圖哈薩兒親自指揮。因此“科兒沁”在蒙元之初也是蒙古軍事機構的名稱。現今的科爾沁名稱正式起自蒙元時期,具有“弓箭手”、“神箭射手”之意,作為地名,也可以理解為“射鵰英雄的故鄉”、“神箭手的故鄉”。從上古到春秋前期,科爾沁草原上居住的是以講“通古斯”,(也有寫作“突古斯”)語的來自蒙古高原蒙古利亞種系的部族和來自貝加爾湖、西伯利亞以及內外興安嶺之間的遊牧民族、漁獵民族和狩獵民族等多個部落群體。這裡先後出現了葷粥(音,勛育)、北部、犭嚴狁(音,險允)東部、害夫(音,胡)中部,戎中部、南部,狄南部和中西部等多個氏族和部落,經過長期的戰爭、兼併、交往、融合,戰國至秦漢時期,上述各氏族和部落逐漸匯集成較大的部落聯盟,被稱之為“東胡人”。戰國和先秦時期,這裡已形成了以“東胡人”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體的部落聯盟國家,並創造了輝煌的“東胡文化”。繼之以後的則是烏桓和鮮卑活躍在科爾沁草原之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柔然、敕勒,隋唐以後有突厥、契丹、庫莫溪、女真等相繼登上歷史舞台。13世紀以後,蒙古人徹底控制了科爾沁草原。這些民族相繼在這塊土地上出現,並由此內遷或入主中原,君臨天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足以令世人震驚的文化和歷史。
科爾沁草原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草原科爾沁草原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凡是能入主中原建立長期封建政權的少數民族,都是來自東北亞的少數民族(西北民族則很少),而且這些民族的幼年時期都是在蒙古高原或貝加爾湖、西伯利亞遠東一帶渡過,他們一旦遊牧翻過大興安嶺進入了松遼平原之後,馬上就會迅速強大起來,只要有100-200年的相對安寧時期,他們就會成長壯大。然後以其新生的勃勃生機越過燕山山脈,進入華北平原,完成封建化過程。著名歷史學大師翦伯贊先生在《內蒙訪古》一文中說:“假如整個內蒙古是遊牧民族的歷史舞台,那么這個草原(按:指呼倫貝爾草原)就是這個歷史舞台的後台,很多遊牧民族都是在呼倫貝爾草原打扮好了,或者說在這個草原里裝備好了,然後才走出馬門”。然而任何一個漁獵遊牧民族一旦進入自然條件較好、地理條件十分優越的科爾沁草原,就會快速成長壯大,為不久的將來進入中原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未進入科爾沁草原之前,大都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興安嶺以北的地域,那裡四季變化明顯,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嚴酷的自然環境,將生活在那裡的遊牧民族進行了嚴格的自然淘汰,這使只有身體強健,抗禦自然風險最強的個體得以生存下來,並逐漸使部落群體中每個個體都是最優秀、最強健者。遊牧狩獵過程中只有群體相互配合才能獲得生存的最大空間,這就客觀上促成了每個遊牧或狩獵部落都有著較強的組織性、紀律性,在協調有序的生活規律中生活。漠北和嶺北地域空間廣大,但生態環境和生存氣候較差,無霜期短、寒冷周期過長,這對原始畜牧和原始狩獵活動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遊牧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繁衍都造成嚴重障礙。可是當她們一旦翻越興安嶺進入廣袤的科爾沁草原,這裡宜人的氣候,廣闊平坦、水草豐美的草原,使他們具有的優勢得以迅速發揚,象雄鷹飛入了藍天,象駿馬賓士進了草原,是科爾沁草原將她們養育得人強馬壯,為入主中原做好了充分準備。讀過浩繁的中華歷史,人們常說“關東出相,關西出將,江南出才子”。
科爾沁草原科爾沁草原
這確實是精闢的歷史總結。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物,深沉厚重的中原文化,必然培養出一批遠見深謀的治世奇才。滔滔不息的黃河之水,溝壑縱橫的黃天厚土,造就一批性格堅毅、勇猛威武、能征貫戰的猛將。鐘靈神秀的江南山水,派生出來的肯定是飄逸俊秀的文人高士。那么科爾沁草原的昊昊高天、茫茫草原、蒼莽雄渾的崇山峻岭,粗獷豪放的民風又養育出什麼呢?北方草原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博大。這種博大的自然環境,孕育出的必然是中華民族最驕傲的子孫,必然是胸懷寬廣、吞吐四海的大英雄。他們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開疆拓土,立馬揚威,為整個民族進步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為中華民族的強盛立下了不朽的豐功。科爾沁草原這方水土出“天之嬌子”、出大英雄,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草原英雄,他們演繹了無數驚天動地的故事,他們書寫了震驚世界的人類文明的歷史!

人文地理

線路描述:成吉思汗稱帝之前,曾經將自己帳殿護衛編為科爾沁(蒙古語意為帶弓箭的侍衛),由其二弟哈撒兒親自指揮。因此,“科爾沁”又成為蒙古軍事機構的名稱……《元史_別里古台傳》上有這樣一段記載:成吉思汗對自己的二弟哈撒兒、三弟別里古台,非常賞識,曾經說:“有別里古台之力,哈撒兒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可見他對兩個弟弟評價之高。歷史上的科爾沁草原,遠非今日的科爾沁草原可比。今日的科爾沁草原,大體是指現在內蒙古通遼市和興安盟境內的地域,算是歷史上科爾沁草原的腹地。歷史上的科爾沁草原,包括了歷史上內蒙古四部十旗,即科爾沁部六旗、杜爾伯特部一旗、扎賚特部一旗、郭爾羅斯部二旗和扎魯特部等廣大地 域。而科爾沁部六旗,即左翼前中後三旗、右翼前中後三旗,又是科爾沁草原的核心部分。 由此可見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意味著什麼,它背後代表著的是一個強大的蒙古部落,這也是皇太極的后妃幾乎全是蒙古族的原因,並且一說到她是孝莊的姐姐,馬上讓我聯想到一個人,那就是皇太極稱帝後的關雎宮(東宮)宸妃,博爾濟吉特氏,她是中宮皇后的侄女,也是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的姐姐,天聰八年(1634年)同皇太極結婚。只是這時她已26歲,老女了,而且還結過婚,她比莊妃進宮晚14年,但是她排第一,史載皇太極最寵愛的就是關雎宮的這個宸妃,莊妃的姐姐。皇太極在外面打仗,聽說宸妃病重,趕緊騎著馬就返回來,戰場勝敗不管了,只是回來一看宸妃已經斷氣了,史書記載,說皇太極見了飛鴻,見他妃子死了,慟甚,非常悲痛,哀悼不已,甚至迷惘。 科爾沁草原盛產牛羊肉及牛羊肉製品,科爾沁風乾牛肉,科爾沁馬奶酒等,都是著名的草原著名的美食,近年來科爾沁草原湧現出一大批草原民族企業。以盛產牛肉,風乾牛肉著稱的科爾沁牛業,盛產草原白酒的蒙古王酒業,草原旭日牛肉干等。
科爾沁草原科爾沁草原

生態危機

遵循黨中央、國務院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再造秀美山川。甚至不惜以糧換草,恢復生態植被的大政方針,內蒙古的生態建設也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和建設規模,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然而,近日從位於內蒙古東部的通遼市卻傳來了一個令人痛心的訊息:07年6月中下旬,連續幾場透雨,使當地旱情基本解除。一些農牧民竟扶起犁鏵,開墾起剛剛才恢復點元氣的荒漠化草原,種上了雜糧雜豆。據當地草原執法部門反映,科左後旗科左中旗開魯縣扎魯特旗普遍存在濫墾草原的現象,其中以科左後旗最為嚴重。他們呼籲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堅決剎住這股濫墾草原的歪風,有效地保護近幾年來得來不易的草原生態建設的成果。當地幹部民眾說,嘎達梅林為反抗張作霖和達爾汗王爺放墾,誓死保衛草原,流芳百世。而他的後人們竟為眼前利益,自毀家園,實在令人痛惜。據通遼市草原監理部門不完全統計,入夏以來全市累計開墾草原一萬兩千多畝,查辦毀草種糧案例130多起。近幾年全市總計開墾草原10多萬畝(保守數字),僅科左後旗前年上報的開墾面積就達9萬多畝。通遼市毀草種糧由來已久,1996年當時的哲里木盟(今通遼市)盟委領導提出了“封坨子開甸子”的口號,沙坨子沒有封育住,卻把好端端的草甸子開了不少。1998年,記者在扎魯特旗看到特大洪水淹沒的全是開墾種糧的低洼甸子地,當地牧民說這是老天爺在報復。去年記者在當地看到一邊在封育草場,一邊在犁地種糧的怪現象。1998年在普查草場面積時,草原監理部門上報的統計數字是4346萬畝,而有關領導卻授意改為3000萬畝,將另外1000多萬畝劃入“四荒”範疇,對外承租、招商,以彰顯政績。有關專家指出,通遼市連續四年乾旱,既有氣候的因素,又與濫墾草原,小氣候遭受破壞,水源涵養能力下降有密切關係。
科爾沁草原科爾沁草原
有資料顯示,科爾沁草原已經出現了4800多萬畝沙地(科爾沁沙地位居我國四大沙地之首,總面積1、8億畝,跨及內蒙古、吉林、遼寧三省區。通遼市位於科爾沁沙地腹部,占該沙地總面積的52、7%),占通遼市總面積的50%以上,沙漠面積600萬畝,並且每年以十幾米的速度向外擴延。

沙漠化

有關專家認為,濫開草原至今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原因是:
一、過去政策執行政策上的偏差導致的後遺症。一些人,特別是蘇木、嘎查一級領導,斷章取義地執行“四荒”開發的有關部門政策,把草原當作“四荒”對外承租、承包,形成了一股濫開之風;有的打著所謂生態建設的旗號,象徵性地栽植幾行樹,在林間寬頻種植經濟作物,不僅收成欠佳,反倒把草原變成了白花花的不毛之地。
二、落實草原“雙權一制”不徹底引發的矛盾衝突。由於草牧場使用權沒有完全落實到戶,因此個別鄉村領導把本該人均享有的草原資源當作“小金庫”發包,侵犯了集體組織的成員的利益。繼而個別村民也不經任何程式批准濫開草原,形成了一股濫開草原的歪風。
三、執法部門打擊不力。客觀上,通遼市各旗縣均有草原執法部門,但因人手少,資金短缺,交通工具落後,造成有些濫墾案件不能及時予以處理。主觀上,由於對個別違法案件存在畏難情緒,打擊處理不及時,也助長了一些人頂風濫墾的膽量。
重新修訂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明確規定,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嚴重退化、沙化的草原以及生態脆弱區的草原上採挖植物和從事破壞草原植被的活動等,並對各種違法行為做出了明確的處罰決定。開墾草原被視為違法行為。
另據記者了解,國際市場對雜糧的旺盛需求,也刺激了農牧民種植小雜糧以迅速致富的心理。在日本超市1公斤綠豆竟售價為80元人民幣。然而以犧牲環境換取短暫的經濟利益,定會遭受日後大自然的無情報復。正如歐美已開發國家並不廣泛飼養山羊,而我們一再為自己的羊絨衫溫暖全世界而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場可怕的沙塵暴卻悄悄降臨了。

主要景點

科爾沁草原不僅地域遼闊,其地貌特徵多樣化和蒙古民族傳統民俗文化,無論從自然和人文的角度,都是豐厚的攝影資源,一年四季均為攝影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一是草原風光美麗神奇
科爾沁草原歷史上水草豐美,是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天然牧場,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活動頻繁,科爾沁草原南部遼河兩岸己成為萬頃良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詩情畫意般的場景,已演變為歷史。然而,在科爾沁草原北部通遼市扎魯特旗和霍林河市境內仍然有一處保留得十分完整的原始草原,她北依大興安嶺,西連錫林郭勒草原,地貌特徵既有淺山丘陵,蔬林草地,又有衝擊平原,更有山地平台,無數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宛如玉帶遊動其間,每年夏季牧民從村落遷徙到小河兩岸,立包為營,放養牛羊,當地牧民把這裡稱之為“夏營地”。七、八月份是草原攝影最佳時節,藍天白雲,碧草綠茵,潺潺流水,座座氈房和漫散的牛羊構成一幅彩繪的畫卷,特別是水豐草茂的平川,牧民更是相擁而至,蒙古包接連不斷,清晨與傍晚,蒙古包升起的縷縷炊煙,出牧與牧歸的畜群,日出與日落映紅天邊的雲霞都是攝影的好時機,如果您身臨其境,將真正領略科爾沁草原的魅力韻味和神奇。
二是丹楓秋葉多姿多彩
通遼有兩個自然保護區,即位於科左後旗境內的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位於扎魯特旗境內的特金罕山自然保護區大青溝科爾沁沙地的又一特殊地貌構成的自然奇觀,溝深約100米,寬200—300米,長24公里,總面積8300公頃,溝底溝上和V型斷面上生長各種植物700餘種,堪稱天然植物寶庫,其溝深林密的原始生態保存十分完好,不僅是避暑觀光的旅遊勝地,更是攝影愛好者的好去處。楓樹是青溝眾多樹種中數量多最為密集的樹種,每年霜期來臨,溝上溝下以楓葉為主調,赤橙黃綠,異彩紛呈,如詩如畫,美妙神奇。扎魯特旗境內的“特金罕山自然保護區”的“蒙古櫟”白樺林和罕山秋色也是攝影的一個亮點,蒙古櫟是生長在科爾沁的一個獨特樹種,他與楓樹一樣霜期來臨色彩斑斕,特別在山地草原,錯落有致,畫面富有層次感。罕山秋天的美麗還在於她地貌的多樣化。既有大興安嶺秋林色彩的厚澤,又有壩上清遠之神采,特別是九月下旬,幾十萬牲畜大遷徙,如雲霧、如潮水,與金秋美景相融,其景、其勢尉為壯觀。罕山的秋天被當地影友稱為攝影的天堂和黃金歲月。
三是春花雪域絢麗聖潔
塞外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草原五月,當萬物復甦,樹木吐綠,草原依然是滿目枯黃,然而扎魯特境內有兩大亮點,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盎然春意,成為攝影人尋春的勝地。一是山杏花,扎魯特旗是著名的山杏基地,全旗山杏面積達百萬畝,每到4月下旬至5月初,片片杏花綻放在漫山遍野,真有“春來十里杏花紅”的意境,你從鏡頭中會找到北國之春的感覺。二是罕山杜鵑,這是鮮為人知的攝影資源,2002年才被影友發現的一塊攝影勝地。罕山杜鵑是興安杜鵑的一個種類,生長在扎魯特旗罕山,此處山陡林密,生態原始,是獐狍野鹿、野豬生存樂園,每年五月山坡北側漫山杜鵑競相開放,白樺林間紅團似錦,如火如荼,場面瑰麗壯美,無論是其生態還是其場景,都是攝影佳境。她無疑為科爾沁草彌補了春的遺憾。科爾沁的冬天是攝影人又一天地,特別是扎魯特旗阿拉坦大壩以北至霍林郭勒市境內;大雪來臨,銀裝素裹,玉境瓊山,成為聖潔的世界,大雪覆蓋的大地,仍有牧羊人趕逐羊群放牧的場景,偶爾也能見到冬季未遷走的蒙古包,為攝影提供好的素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