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界壕

金代界壕

金代修有金初界壕(1129年)、大定初界壕(1162年)、邊堡(1165年)、邊壕(1181年)、和明昌長城(1194年—1200年)、烏沙堡長城(1210年),金界壕與金長城東起大興安嶺東麓內蒙古莫旗七家子,終點在武川縣上廟溝,但中間分有大定初界壕、大定二十一年邊壕和明昌長城、烏沙堡長城。經過霍林河的是1181年(金大定二十一年)修築的邊壕。它周圍百里,群山起伏,嶺高壑深。霍林河南面卻地勢平坦,水草豐美;泉水清澈,氣候涼爽。 當你到霍林河旅遊或避暑,漫步在空氣清新的草原上,會發現一條"土龍"沿霍林河谷,從東北群山中蜿蜒而來,橫穿礦區,奔向西南,進入錫盟境內,這就是金邊壕,俗稱"成吉思汗邊牆"。由於在壕內堆土為長堤,在長堤上加築馬面,沿界壕內側每隔一定距離興築有邊堡,並在重要交通路口興築關隘,所以又稱為"界壕邊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代界壕
  • 地理位置:金代界壕
  • 氣候類型:溫帶
  • 開放時間:全年
起源,分布,有關文獻記載,文物保護單位,

起源

公元1125年,女真族滅遼敗宋,在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子(金上京)建立了一個與南宋、西夏三分鼎立的金政權。這個政權建立不久,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防禦遼末殘餘勢力耶律大石的侵擾於1129年(天會7年)開始修建金初界壕,1181年又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修築了邊壕。1194年—1200年修築了明昌長城。為防禦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於1210年修築了烏沙堡長城。

分布

"金界壕",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少部分在蒙古共和國及俄羅斯境內,大部分為東北走向西南,橫跨約2500公里,實際總長度5500餘公里(包括疊加部分)。整個界壕分為北線和南線,南線又分第一、第二兩條主線。第一主線在外側,經突泉縣、科右中旗沿霍林河上游越過興安嶺,經扎魯特旗北部進入蒙古共和國境內。霍林河礦區這段長12.5公里的界壕,就是第一條主線上的一段。1981年夏季,為配合礦區建設,哲盟博物館對該段界壕及邊堡進行了勘測調查和發掘清理。這是有史以來對金代界壕邊堡的首次發掘。該段界壕為東北西南走向,東北入霍林河谷,西南進錫盟境內。界壕蜿伏礦區的淺山草原之上,山崗處修的比較低矮,平原處修的比較高大而且築有馬面,界壕由壕牆的壕塹兩部分組成。通過解剖發掘了解到:山口處界壕,壕塹底寬4.1米,上寬8米,深3米,堤牆底寬7.5米,上寬3米,殘高3.5米;平原處界壕,壕塹底寬3米,上寬7米,深3米,堤牆底寬6.5米,上寬2.7米,殘高2.5米;山崗處界壕,壕塹底寬2.8米,上寬6米,深2米,堤牆底寬5米,上寬3米,殘高1.2米。礦區內共有兩座邊堡,一座位於礦區西緣,西望界壕,東接草原。邊堡的城牆與城壕輪廓清楚;保存很好。南牆長192米,東牆190米,北牆長191米,西牆長187米,周長760米。整個城牆用黃土板築,堅硬結實,雖歷經千年的風雨剝蝕,現仍有3米多高。城門開在東牆中段,門寬約4米。南、西、北牆中段,各建有馬面一個,城四角各建角樓一座。城內居址台基圖星羅棋布,多為長方形,少為圓形,約分十八組,排列較有規律;另有高台一處,為城內瞭望指揮台;水井三口,用石塊砌築井壁,雖然上部塌落,但底部完好,水清見底;城內道路縱橫交錯,不但有連通城門和三個馬面的十字大街,還有房屋台基通向大街的小道。另一座位於礦區腹心----珠斯花,保存較好。南牆長203米,東牆長205米,北牆長201米,西牆長202米,周長811米,其建築形制與一個基本相同。城內有台基三處,為當時的居住址遺蹟;石砌水井兩口,為當時守城將士生活飲水用。兩座城堡內出土大量遺物,由於年代久遠和風雨剝蝕,大多已經破碎,無法辯其器形。能夠看出其器形的大約有260多件,主要為泥質灰陶素麵陶盆、陶罐、陶壺和粗白瓷碗、盤、盆、罐、瓶及黑釉小口罐、綠釉雞腿壇;還有鐵六耳鍋、提耳鍋、鐵鏵、鐵犁鏡、鐵簇、鐵甲片、鐵刀、鐵車轄;石器主要有磨盤、夯錘、研磨具等;建築材料有方磚、筒瓦、門樞座、線墜。另外,發現了用方磚刻成的"鹿棋"盤和磨製精細的石質棋子。

有關文獻記載

據《金史》及有關文獻記載產根據考古資料分析推斷:霍林河礦區這段界壕邊堡應屬臨潢府管轄。開築時間應在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之前。

文物保護單位

【金代界壕】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城西北豐寧縣草原鄉境內。全長7.5公里。是金代在北方邊境地帶構築的軍事防禦工程。壕溝深5米,寬4米,溝沿邊牆寬3.6~4米,高1.7~2米,每隔250米設馬面一個,遺蹟清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