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於四子王旗境內的這段金代界壕,從建築結構上看,從起點巴潤紹到叉點豪其音陶勒蓋,一直為雙牆雙壕。牆壕又分為主牆、主壕、附牆、附壕。主牆底寬約16-20米,高0.4-2米不等。附牆底寬7-8米,高0.3-1米不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子王旗遺址段
- 出土地點:巴潤紹到叉點豪
建築特點,建築結構,
建築特點
主壕寬約15米,附壕寬3米。主牆和附牆平行而築,兩牆相隔8-150米不等。主牆上有明顯的馬面和邊堡遺址。
金界壕四子王旗段東西穿行全旗境內靠北側的一條長度為290公里,加上從叉點向東南方向直至察右後旗的一條長度140公里,總長度為330公里,全線共有邊堡27座。
莽莽蒼蒼橫亘草原,就像一條伏地的巨蟒。從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延伸向太陽沉落的地方。我們考察隊的汽車沿著龍的身邊急馳,道路忽而在這條巨龍的左邊,忽而在右邊,有時又會爬上她的脊背。
也不知跑了多久,巨龍依舊是巨龍,蜿蜒向前延伸,似乎是永遠也沒有盡頭,這就是著名的金長城。事實上這道草原上的長城從興安嶺向西橫跨呼倫貝爾草原和烏蘭察布草原,經過固陽往南拐,一直延伸到黃河岸邊。它是金朝與西夏的邊界,全長七千公里。
難以想像,一千年前生產力低下的金王朝,而且還是草原民族,竟然有如此巨大的財力和人力來構築草原長城。秦二世修長城丟了政權,金王朝做如此宏大的工程竟然安然無恙,不能不叫我們對一千年前的女真人心生敬意。
建築結構
從界壕結構看,牆體大致為梯形平頂式。內部結構為夯土建築。土質為沙、粘土混合而成。我們在河水沖斷的崖上測得,夯層寬為12米,夯層厚度為12-20厘米不等。共有19層,存高2米左右。牆外掘地為壕,以限戎馬之足。壕牆結合,使界壕的防禦功能大大提高。由此可見,古代先民這種開壕取土,用土築牆的建築構想,真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