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文書系:尋找江河

科學人文書系:尋找江河

《尋找江河(精)》作者以媒體人的視角關注江河的變化。為留住中國目前唯一沒有被大壩截斷的怒江,如何驚動高層,影響決策,讓這條大江依然在自然地流淌……黃溪源的星宿海、地球上最美麗的一道傷痕……這些都是一個時代的人與自然在地球上留下的印跡。 《尋找江河(精)》的作者是汪永晨。

基本介紹

  • 書名:科學人文書系:尋找江河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162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作者:汪永晨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96152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想念白鰭豚》;《都江堰的勝利》;《世界大部分河流不再流入大海的警告》;《怒江,江水能變“石油”嗎》;《北京的符號:樹的命運》;《北京的河,何時能重新載舟》;《懷念冰天雪地的北京》;《長江水位遭遇140年最低紀錄意味著什麼》;《老虎讓雞追著跑》;《問都江堰為何來水創十年來新低》;《學會傾聽大自然的訴說》……《尋找江河(精)》作者汪永晨以媒體人的視角關注江河的變化。

作者簡介

汪永晨,女,1954年生於北京,著名環保人士,198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圖書館系。1996年創辦“綠家園志願者”民間環保組織,致力於為中國環境保護奔走呼號。

圖書目錄

總序科學無界,人文有仁
自序河流是哺育人類歷史文明的搖籃
情系怒江
三江併流
尊重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
想念白鰭豚
都江堰的勝利
世界大部分河流不再流入大海的警告
怒江,江水能變“石油”嗎
北京的符號:樹的命運
北京的河,何時能重新載舟
懷念冰天雪地的北京
長江水位遭遇140年最低紀錄意味著什麼
老虎讓雞追著跑
問都江堰為何來水創十年來新低
學會傾聽大自然的訴說
星宿海已消失,敬畏自然要重提
江河,大地的血脈正面臨危機
大壩,全球近五分之一魚類的葬身之地
中國江河的保護困境
沒有河流的故鄉
“沙金”在金沙江
江河十年行
救救黃河源的古檉柳
天上的星星與地上的大樹杜鵑
掙錢,是為了買藥治病嗎
把生命交給河流和沙灘:在墨西哥感受江河
地球上最美麗的一道疤痕
在非洲荒漠看動物
從秘魯的亞馬孫看全球氣候變化
犧牲少數人的利益能獲取大多數人的幸福嗎
志願者的快樂
後記環保瘋子汪永晨

文摘

2003年6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年會上,“三江併流”以中國唯一全部符合世界自然遺產四條標準的保護區,僅僅花了18分鐘就順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3年7月3日,“三江併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為世界自然遺產。
滇西北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行政區內,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條大河並流而行,世稱“三江併流”區。該區域內有170萬公頃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是中國境內迄今面積最大的世界遺產地。“三江併流”區生活著納西族、傈僳族、藏族、白族、彝族、普米族、怒族、獨龍族等22個少數民族,是世界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多種宗教信仰、多種生產生活方式和多種風俗習慣並存的匯聚區,是中國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樣性最為豐富、歷史文化積澱極為深厚的地區之一。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提名三江併流為世界遺產地的評估里寫道:
這裡的少數民族在許多方面都體現出他們豐富的文化和土地之間的關聯: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的神話、藝術等。
由於地理上的封閉性,怒江全流域原始生態環境保存基本完好。目前已知怒江的陸生植物有6 000多種,高黎貢山區的特有種434種。其中海拔1’700米以下的特有種134種。
高黎貢山的大樹杜鵑在英國有很高的知名度。1907年被發現,到發表定名後,就作為一個模式標本陳列在大英博物館裡,並一直被英國人引以為榮、視為聖物。當年發現大樹杜鵑的那位英國人,在28年當中,共組織了7次大規模的動植物採集活動,在高黎貢山一共採集了10萬多份植物標本,1萬多份動物特別是鳥類標本,還有3萬多份各種各樣的種子標本,並把它們全都運到了歐洲,運回了英國。高黎貢山的知名度也因此遠揚海外。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知道大樹杜鵑,了解高黎貢山的人卻少得可憐。
怒江流域和瀾滄江流域是我國目前僅存的面積最大、分布最廣、類型最多樣化的疣粒野生稻中心。滇西7個地州18個縣共有102個分布點,這在全國是少見的。而怒江下游的30公頃野生稻,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好的野生稻種群。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這裡都是極其重要而珍貴的基因庫,中國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研究與開發將以此為基礎。
一百多年來,怒江河谷始終是世界各國科學家關注的生態熱點地區。由於許多深山密林還沒有人類的足跡,雖然其險峻與雄奇勝於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峽谷,卻尚未被世人了解。
令人奇怪的是,2003年7月3日,“三江併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為世界自然遺產,同年7月19日,雲南日報訊息:
雲南華電怒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六庫水電站昨日在六庫舉行揭牌儀式。整箇中下遊河段(包括六庫、馬吉、碧江、亞碧羅、瀘水等13個梯級電站)可開發裝機容量達2 100萬千瓦。
幾乎從“三江併流”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那一刻起,該不該在目前除了是世界自然遺產,同時也是中國最後的兩條生態江河之一的怒江上修水電站,就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和激烈的爭論。
主修派認為,在世界遺產地“三江併流”的怒江段修13級水電站,不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開發這條自然江河,是擺脫當地貧困的唯一途徑,雖然還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但可特事特辦。
反對的專家及環保人士則認為,峽谷地質脆弱,生物多樣性豐富,有很多特有種,特別是野生稻尚有遺存,且從未進行過全面的科學考察。有專家指出,一旦對這個尚有很多未解之謎的世界瑰寶動“手術”——一攔起大壩,我們的損失將是毀滅性的。
2004年的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張廷皓呼籲,中國應該儘快出台《世界遺產保護法》,保護這些珍稀的或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張廷皓痛心地說,中國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名勝古蹟、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而且中國也加入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但至今卻沒有一個統一、權威、高效的世界遺產管理機構。如國家文物局設有世界遺產處;建設部下設風景名勝處;教育部還有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管理的“婆婆”很多,地方反而不知道聽誰的了。P17-20

後記

認識她的人都知道,汪永晨很瘋,愛笑也能哭。我只見她笑來,沒見過她哭,朋友講,2006年為了阻擋有關部門在怒江上建設水壩,汪永晨像瘋了一樣,玩命地到處申訴,四下呼籲,不管多大衙門,推門就進,進去就說,一說就滔滔不絕。最後,水壩項目暫停,訊息傳來,正在怒江的汪永晨,突然號啕大哭,驚天地,泣鬼神。
汪永晨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記者,但她真正上心的事,卻是環保。在中國,做環保的人,除了官家的之外,都是半瘋,憑著一股熱忱,搭錢費力而且不討各級部門好地玩命乾,環境越是惡化,他們的瘋勁就越大,把命搭進去都在所不惜,汪永晨就是這些瘋子中的一個領頭人。自打認識我之後,每天給我發他們的行程:今天去一個地方種樹,明天去另一個地方種草,保衛白鰭豚,保衛丹頂鶴,保衛怒江,保衛太湖,保衛三江源……
半瘋的汪永晨,只要離開了環保的話題,其實很正常,愛好特別廣泛,打球,賽跑,游泳,唱歌,不是卡拉0K,而是組織合唱團來美聲唱法。我因為忙,沒見識過人家上台的英姿,但見過照片,一群昂首挺胸的女人,一齊張開血盆大口,馬上就會讓人想起一句成語——河東獅吼。
生活里的汪永晨,絕不是河東獅吼,對老公特別溫柔。我剛認識她的時候,聽說她有老公,很是詫異,我說你這么瘋的人,怎么還會有人敢要你?可是人家有,不僅有,而且相當優秀,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高材生,老祖是也。老祖姓祖,跟中國古代科技名人祖沖之一家,這個姓很占便宜,尤其是碰到姓孫的。汪永晨嫁了老祖,沾光變成祖婆,得意極了,不過也得付出代價,代價就是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都得給老祖買當地的啤酒,老祖唯一的愛好,就是喝啤酒,連帶收集各種啤酒瓶和罐。
現在的汪永晨,已經是世界級或者說骨灰級的環保名人,參加各種活動的機會多,被人請吃飯的機會也多。不過,我鄭重地奉勸所有打算請她的人,但凡通知汪永晨有飯局,事先一定要三思,只要通知了她,而且她也有時間來,那么,你就得考慮換個大的單問,準備至少一張大桌子,因為她多半不會自己來,一來,就帶上一群人。這一群人都認識她,不認識你,不過不要緊,他們其實也是剛認識,只要酒過一巡,大家都熟得跟上輩子就有交情似的,來的不是客,都是環保的瘋子。吃過若干次虧之後,我也想如法炮製,給她殺個回馬槍,但是每逢她請我的時候,好像我怎么也召集不了那么多人。汪永晨的這種做派,我只聽說過田漢有,那年月,誰要請田老大吃飯(民國時的上海文藝界,都稱田漢為田老大),得準備至少10人的飯,誰要一說請飯,田漢恨不得廣播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同去,同去”,屆時浩浩蕩蕩地一隊人馬去赴宴,吃個主客盡歡(或者盡悲),人仰馬翻。
瘋瘋癲癲的汪永晨其實是大家閨秀,這一點我已經證實了。我唯一參加過她組織的活動,是上她的家鄉河北蔚縣。幹嗎去忘記了,一到那裡,當地人一聽說她是汪波的後代,馬上肅然起敬,然後口中喃喃地說:“不吃不喝,趕不上汪波。”汪家是當地頭號的大戶人家,當地人說,汪家的銀元,一塊接一塊鋪起來,可以一直鋪到北京,民國的時候,就跟外國人做生意。汪家的老宅還在,我們去看過,占地很大,很氣派,當然,現在已經不姓汪,改姓公了。那次蔚縣之行,幾乎成了汪永晨的憶甜思苦活動,一路上都在聽當地人講她祖父的事跡,感動得我們都受不了了。
汪永晨比我年紀大,但卻永遠年輕,好幾年不見,別人都會變老一點,她不,一點不變。說她妖精,她不高興,非得誇她是美女才行,有次一不留神,說她是資深美女,老大不高興了,直跟我算賬。現在的汪永晨,據說愈發瘋了,到處都能看到她大聲疾呼的影子,保衛這個,保衛那個。我在想,如果沒有這樣的瘋子,發瘋似地捍衛我們的環境,中國現在的環境還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序言

這是一個熱愛科學的時代,又是一個廢棄科學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里,一方面,科學無處不在,你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站立的土地、沐浴的陽光,都被徹底科學化了;另一方面,“仁者愛人”的科學又常態化缺席,當你呼吸的空氣成了被PM2.5濃縮的毒霾,當你飲用的水成了被DDT混合的毒液,當你站立的土地成了被重金屬綁架的沙粒,當你沐浴的陽光也早已被水泥森林奪走了生命的溫度……你就會深刻感受到人類在“自作孽不可活”之後的束手無策。儘管,這一切都是借科學之名,又都因科學而產生。
所以,很多人相信這樣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又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又是一個充滿絕望的時代。
為了拯救這個時代,更為了拯救這整個世界,於是,人文再度登場。之所以說“再度”,是因為人文一直都在,只是在這個時代中全速奔跑的人們,已經將它落在了身後,並且遺忘了它。這些全速奔跑的人們,把奔跑當成了生命的全部,甚至當成了生命本身,卻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奔跑。跑得太快時,往往就會忘記等待自己的靈魂。就算偶爾想起靈魂已經遠遠落在了後面,也不願意停止或者放慢自己奔跑的腳步,仿佛只要一停下來,世界就會停止,自己就會死去。慢慢地,奔跑的人們就成了科學時代的機器,無血無肉無靈魂。
很多人總是將“人文”一詞掛在嘴上,似乎不說出這個詞語,就顯得自己不夠時代,不夠文明,不夠有素養,不夠有深度。然而,“說”與“做”在行為中的割裂,卻又使這種把“人文”掛在嘴上的行為,一下子變得做作、虛偽、恬不知恥。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到底什麼是“科學”,又到底什麼是人文”,它們之間又有何聯繫,對我們每一個人,對我們整個的時代、社會與世界,究竟有什麼價值。
因此,我又常常感嘆,這是一個熱愛人文的時代,又是一個廢棄人文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人文”兩個字只是廉價的裝飾物。
事實上,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所謂“人文”都有兩層意義:一是“人”,二是“文”。前一層意義,是指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後一層意義,是指培育這樣的“人”和“人件”所需要的內容。
在希臘人看來,理想的人、真正的人,就是自由的人。因此,整個西方的人文傳統自始至終貫穿著“自由”的理念,不少與“人文”相關的詞組,就是由“自由”的詞根組成的,比如“人文教育”(1iberal education)、文科(1iberal art)等。事實上,正如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國盛所說,希臘一西方的人文理想是“自由”,人文形式是“科學”和“理性”,科學一開始就是西方的人文,是自由的學問。
在中國人看來,“人文”就是《易經·賁》中所說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漢語中,這是最早出現“人文”一詞的地方。顯然,這裡的“人文”就是指教化。那么,教化的核心又是什麼呢?那就是“仁”。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仁者人也,人者仁也”,兩者互訓互通。而仁的實現方式,即“克己復禮”,也即“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明白了“人文”的這些意義,再來回望與觀察今天的時代,以及在這個時代里所發生的一切,你也許就會進一步理解這兩句話的深刻含義:這是一個熱愛科學的時代,又是一個廢棄科學的時代。這是一個熱愛人文的時代,又是一個廢棄人文的時代。很遺憾也很悲劇的就是,在很多時候,我們不但沒有用科學造福於自己,反而常常用科學造禍於自己。在有意無意之中,我們用科學的左手,砍掉了人文的右手,最後我們自己也被埋葬,或正在被埋葬的過程中。
沒有人希望一出生就死去,被埋葬,而每個人都希望能夠一出生就風華正茂。作為一群思想者、寫作者、表達者,“科學人文書系”的作者們無力讓每個人一出生就風華正茂,卻希望通過自己有限的觀點表達,點點滴滴地改變這個因為科學變得美好,也因為科學變得醜陋的世界,讓那些已經出生了的人,不會遭遇一出生就被埋葬的悲劇性命運;至少,能夠少一分絕望,多一分希望,還願意相信每天醒來推開窗,依然能夠看到正在升起的太陽,以及太陽下正在盛開的花朵。所以,我們相信、呼籲並倡導:科學無界,人文有仁!
科學是自由的學問,人文是自由的靈魂,而所有的自由都應該也需要以“仁”為核心,仁及每一個人,仁及萬物生靈。所謂“克己復禮”,在今天這個時代,“克己”也許就是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既不能讓無限膨脹的欲望毀滅了自己,也不能讓它毀滅了我們所身處的世界;而“復禮”也許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常識,尊重傳統,從溫故而知新中獲得新文明的種子,並讓它在古老的土地上紮根、發芽、開花、結果。因此,儘管作者們的觀點不盡相同,有的甚至針鋒相對,但是,本套書系所收錄的每一本書,都圍繞著“仁”展開,也都試圖通過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述,實現每個作者心中的“仁”,並期待這種“仁”能通過文字的力量與路徑,抵達更多人的心中,並在清新的空氣、溫暖的陽光、甘洌的泉水、潔淨的土壤的哺育下,長出更美的芽,開出更美的花,結出更美的果。畢竟,大地不拒絕任何一粒種子的自由生長,而我們的社會也不應拒絕任何一種思想的自由表達。
在組織本套書系的過程中,作者們都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在此,作為本套書系的總策劃,我要感謝:葛劍雄、楊東平、信力建、田松、汪永晨、蔣勁松、李多鈺、李俠、郭鵬。作為本套書系的第一批作者,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是探路者,也都是“拋玉引玉”者。此後,還會有更多作者陸續和讀者見面,共同繼續探索科學之精神,人文之魅力。因此,更需要感謝每一位讀者的支持,你們每花出購書的一分錢,就是向科學與人文投去一張智慧的選票,而你們所選的必將是美好,所棄的必將是醜陋。為了讓我們所處的時代成為最好的時代,請投出你們珍貴的那一張張智慧選票吧。
請記住:不絕望,就永遠有希望!
(本文作者系“科學人文書系”總策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