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文書系:警惕科學

科學人文書系:警惕科學

《科學人文書系:警惕科學》主要認為科學技術的套用是一把雙刃劍,科學及其技術或成果有兩面性,既可以造福,也可能降禍。在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之後,人類對科學及其技術的反思進入到了現實層面。《科學人文書系:警惕科學》介紹了轉基因糧食、核電站等需要警惕的科學陷阱。

基本介紹

  • 書名:科學人文書系:警惕科學
  • 類型:科學與自然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961531
  • 作者:田松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159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科學人文書系:警惕科學》由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田松,1965年生,東北人。教過大學物理,當過報社采編,做過電視策劃。哲學博士,理學(科學史)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專業方向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涉及科學哲學基礎理論、物理學哲學、科學人類學(少數民族科技史)、科學傳播、科學與藝術研究等領域。近年由批判科學主義而反思工業文明。同時關注環境問題,強調傳統的價值,質疑現代化與全球化,尋找生態文明的可能性。著有《神靈世界的餘韻——納西族:一個民族的變遷》、《有限地球時代的懷疑論——未來的世界是垃圾做的》等。

圖書目錄

總序 科學無界,人文有仁
自序 該撒手時要撒手
好的歸科學,壞的歸魔鬼
中醫為什麼要有科學依據
人這種動物為什麼要喝牛那種動物的奶
我們就是不需要蛋白質
天行有常,逆之不祥
太陽之光還是煉獄之火
警惕科學
致謝

序言

該撒手時要撒手
波士頓的冬天大雪頻頻,天寒地凍。圖書館裡陽光明艷,溫暖亮麗。忽然收到這本書的清樣,意外之驚喜。
這本文集集中編選了我反思科學、批判科學的一些文章,都是我自己寫得比較認真,也比較滿意的。文章完全按時間次序編排,閱讀校樣,如同穿越過去,與當年的自己相遇,重溫思想行進的過程。
第一篇文章寫於2003年,整整十年了。差不多每一年,我都會打通一個關節,鑽破一個牛角尖,留下一兩篇文章。我充分地感受到了王小波所強調的思想的樂趣,也同樣充分地享受了表達的樂趣。
十年來,中國的社會現實、思想氛圍和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十年前,中國社會充滿著高漲的發展之聲,人們不相信環境問題已經惡化到不可逆的程度,還相信發展本身可以解決環境問題;而現在,江河污染、農田毒化,霧霾頻頻造訪、頻頻爆表,連呼吸都成了問題。十年前,大眾媒體雖然已經接受了“雙刃劍”的說法,科學依然是金光閃閃的神一般的形象;而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公然地提出“警惕科學”、“警惕科學家”。
遺憾的是,這樣的批判常常不能對現實世界產生及時的影響。即使霧霾如此嚴重,人們仍然在奢談發展,妄言進步,指望更發達的科學和技術拯救人類。
就如華傑所說,“科學主義是我們的預設配置”。尤其是作為物理系的學生,更是天然的強科學主義者。所以我對科學的批判,不是對外的,而是對內的。首先不是批判別人,而是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批判頭腦深處未經思考就接受為理所當然的那些東西。
回想起來,我對科學的價值產生懷疑,還是在1986年前後,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1998年,進入科學史和科學哲學這個領域之後,這類問題更是揮之不去。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是我專業活動的重要部分,也是回答其他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每個學者都面對著兩個世界,一個文本的世界,一個現實的世界。在哲學界,可能大多數學者更關注文本世界,甚至很多人的學術與現實無關。我的學術進路恰恰相反。所謂不通則痛,痛則不通。我的學術,來自我對於現實世界的切膚之痛。我一面到文本中尋找理論資源,一面根據文本以及我對世界的直接體驗,建構理論。六經注我時多,我注六經時少。
反思一旦啟動,紙里包著的火就燒起來了。關於科學、技術、社會、文明與環境之間的各種關係,逐漸有了新的解讀方式、新的闡釋方式。對科學的批判逐步深入,逐漸增強。十年前,在完成了我的科學史博士論文之後,我對工業文明產生了懷疑,並逐漸走向了整體上的否定。幾年前,對於科學及其技術的價值也逐漸產生了整體上的懷疑。在我看來,我們對科學及其技術的總體評價,需要逆轉了。
這本小書的思考過程及主要方法大致是這樣的。
《好的歸科學,壞的歸魔鬼》以邏輯分析加上小部分詞語分析揭示了一個小秘密:隱藏我們的意識深處的話語方式在邏輯上是不對稱的。科學及科學家只接受榮譽,不接受責罰。好事兒來了,說是自己的功勞;壞事兒來了,說是別人的責任。比如宣稱農藥和化肥使地球多少人口免於餓死,被歌頌的是科學本身;而當農藥與化肥導致全面的土地污染、河流污染、地下水污染之後,被批評的卻是“科學技術的濫用”。這種沒有責任感、沒有擔當的行徑,只因頂著科學的金字招牌,人們就視而不見,不予追究。
《中醫為什麼要有科學依據》首先用邏輯分析和詞語分析,對“中醫”、“西醫”和“科學”等關鍵字進行梳理,同時引人話語權分析,重新解讀中西醫之爭。為了與“科學依據”相對抗,我找到了兩個新的依據:“經驗依據”和“歷史依據”,並把它們排在“科學依據”的前面。此後,“歷史依據”上升為我的方法——任何問題,都不妨把它放到歷史之中,在長時段下加以考察。這個方法直接受到了董光璧先生的啟發,並從人類學中獲得了確證。這個方法在本書後面的文章中一直貫穿下來,並逐漸深入。
《人這種動物為什麼要喝牛那種動物的奶》是我在2007年春節前完成的,當時我在伯克利訪學,我曾把此文作為禮物,群發給國內的朋友們。這篇文章斷斷續續寫了一年多。最初,我只想寫個三四千字的輕鬆文章,沒想到越寫越長,牽涉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直到最後,當我把大型奶業公司這個利益因素挖出來的時候,頓時感到天清氣爽,一個大牛角尖被鑽破了。此後,“資本(立場)分析”也成為我的常規方法之一。
這是我在這本書里最得意的部分。這篇文章綜合了多種方法、多種手段。學科上,動用了科學哲學、人類學和科學知識社會學;方法上,採用了邏輯分析、詞語分析、歷史分析、立場分析;在文體上,有學術討論,有科學普及,甚至還有文學——文章中煞有介事的萬靈丹,完全是我虛構的。到後來,寫作快感滾滾而來,不能自抑。
我一直有一種想法,超越學科界限,對我們當下的生活有一個巨觀的全面的描述。這篇文章部分滿足了這個願望。在很大意義上,牛奶可以作為所有工業化產品的代表。通過牛奶這個案例,可以看到一個工業化產品進入一個社會,從無到有、從意識形態產品到實體產品的過程,看到其中科學、技術、資本、社會政策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同樣,通過考察牛奶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從草場、奶牛、奶農、奶業公司到最終消費者,也可以對一切工業化產品從原料、生產、運輸、消費,最終變成垃圾的全部過程,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這就是工業文明的存在方式和運行方式。
《我們就是不需要蛋白質》緊接牛奶一文,延續、擴展前面的方法,將營養學作為分析和批判的對象,通過對工業化食品的考察,討論了科學、技術、資本、產業、社會政策等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也討論了工業文明對我們深層的意識形態的建構。這篇文章完成之後,我對機械自然觀的認識迅速清晰。這是我當下比較常用的一個概念,是我當下的主要批判對象。機械自然觀是比科學主義藏得更深的預設配置。這個概念對工業文明中的諸多現象具有很好的解釋力。
《天行有常,逆之不祥》和《太陽之光還是煉獄之火》是兩篇結構相似的文章,在理論上沒有多少突破,相當於把前面各篇文章對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的批判,再一次套用到轉基因和核電站這兩個具體問題上來。前述各種方法,邏輯分析、歷史分析、話語權分析、資本(立場)分析、自然觀分析,都再次得到具體套用。相對新的內容是,提出了科學和科學共同體在工業社會中的角色和功能的問題。後面的文章對這兩個問題給予了相對系統、完整的回答。
最後,《警惕科學》作為全書的結論,收官。這是我的第一篇對科學及其技術加以全面否定的文章。由於立論過於強悍,寫了很長時間。文章討論了數理科學、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以及環境問題之間的深層關聯,分析了當下社會中幾個關於科學的流俗之見。指出,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從來沒有被新的技術消除過,而基於數理科學的新技術,必然會導致更嚴重的“負面效應”。“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暫時的,而是長期的;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局性的;不是可以避免、可以解決的,而是內在於工業文明的。
“雙刃劍”的說法現在已經是常識了,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從來如此。實際上,中國媒體在2000年之後才小心翼翼地採用了這個說法。在漫長的科學主義意識形態之下,中國人長期把科學視為真理,視為絕對正確的神明,“雙刃劍”這個說法其實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是一場思想解放。當然,這個說法非常符合辯證法,能夠解釋當時已經被承認的“負面效應”,即使科學的捍衛者也不得不接受這個說法,只能辯護說“科學不是完美的,但它是最好的”。“非完美但最好”,這個說法源自卡爾·薩根,我稱之為“薩根命題”,並找到N種破解方式。不過,這本小書並未涉及,暫且放下不談。可能讓十年前的人們感到意外的是,一旦我們接受了“雙刃劍”這個說法,在邏輯上,我們就已經接受了這樣一種可能性:科學及其技術給人類帶來的麻煩遠遠大於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所以總的來說,科學及其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的價值,是負面的。
相比於學術文本,隨筆更適合表達鮮活的思想。這些文章並沒有發表在面孔嚴肅的學術期刊上,但是其中包含著我對現實世界的深切思考。在我的思想歷程中,20世紀80—90年代的《讀書》雜誌影響巨大,包括它的文體。這個集子裡的每一篇文章,我在寫作的時候,都是把《讀書》作為預設發表目標的。文章寫得興奮,講故事,舉例子,打比方,不亦樂乎。不過很遺憾,只有《天行有常》與《警惕科學》成功地發表在《讀書》上。
需要向讀者表示歉意的是,本書中的前三篇文章都曾收入《有限地球時代的懷疑論——未來的世界是垃圾做的》(科學出版社,2007年),為了保證思考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依然收入本書。另外,某些內容在各篇文章之中可能會有重複,考慮到文章自身的完整性以及歷史原貌,沒有加以整合與刪減。如果讀者感到是一種時間的浪費,我也預先在此表示歉意。
我們這個世界在工業文明的道路上又奔跑了十年。我從初入行的博士畢業生,變成了一位準資深教師。我總是很不幸地看到,我的悲觀預言在逐一應驗。2009年,垃圾問題在中國全面爆發,從此長駐報紙版面;2013年,霧霾降臨北京,覆蓋中國,揮之不去。在全球化的時代,不存在局域性的生態事件。所有的局域事件,都將變成全球性的事件。
所有這些,都是生態系統全面崩潰的前兆。這是工業文明內在的問題,也是科學及其技術全面套用的必然結果。大限將至,人類需要考慮的不是怎么樣發展,而是怎么樣停下來;不是繼續攫取,而是學會放棄。
該撒手時,要撒手。
2014年1月23日,Lamont Library,Haryard。
2014年2月18日,Upland,California。
2014年2月21日,DOE,U.C.Ber-keley。
2014年2月28日,Lamont Library,Harvar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