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1959年越劇《秋瑾》)

秋瑾(1959年越劇《秋瑾》)

近代歷史劇。成容1959年編劇。該劇繫上海越劇院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劇目。戲由袁雪芬院長偕實驗劇團師生聯合演出。

基本介紹

簡介,劇情梗概,創作過程,唱段特點,演出情況,人物介紹,主演介紹,

簡介

近代歷史劇。成容1959年編劇。該劇繫上海越劇院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劇目上海越劇院實驗劇團首演於人民大舞台。戲由袁雪芬院長偕實驗劇團師生聯合演出。編劇成容,導演朱端鈞、副導演石景山,編曲劉如曾,美術設計蘇石風、黃子希、明道宣,造型指導陳紹周。袁雪芬秋瑾魏鳳娟王子芳、周劍鶴飾貴福丁賽君徐錫麟、方國泰飾王金髮、凌仲祺飾蔣紀、謝秀娟飾沈壁華、陸美英飾吳芝瑛張麗琳飾徐寄塵。1959年10月,首演於人民大舞台。袁雪芬在秋瑾“東渡”一場中,安排了〔三五七〕、〔流水〕等曲調組成的大段唱腔,來抒發人物的革命胸懷,獲得了較好的戲劇效果。
秋瑾

劇情梗概

秋瑾女士不滿清朝封建統治,衝破家庭樊籬,赴日本留學。歸國後,受革命黨人徐錫麟之命,以紹興大通學堂為據點,聯絡浙東會黨,組織光復軍,伺機起義。後因起義計畫泄露,清兵包圍學堂,秋瑾為了掩護同志撤退,不幸被捕遇難。
秋瑾

創作過程

該劇的創作曾得到郭沫若的關注。1959年3月16日上午,柯靈杜宣、陳虞蓀等文藝界人士,應邀參加了討論該劇劇本的座談會。1959年3月27日,郭沫若給袁雪芬的親筆信中提到:“秋瑾也很可以使她上舞台,我寫歌劇是外行。你們如編寫出,讓我來潤色,我是願意的。”同年8月18日,郭在給袁的親筆信中說:“您七月二十日信和‘秋瑾’劇,最近才接到。劇本看了一遍,把秋瑾的事跡寫得很詳盡,在舞台上演出時,加上演員的表情、動作、聲調等,可能受觀眾歡迎。但作為戲劇來講太全面了,卻難得寫好。”他又說:“人物多、時間長、地點分散、事件複雜……秋瑾的性格不太統一,說理不透,感動人的力量,單從文字上看是不夠的。”他還在信中附註:“秋瑾和服持劍的照片,我曾看見過,我揣想那是在日本留學時偶爾拍攝的,回國後也那樣,如果屬實,未免太矯情了。”同年10月7日,何慢、趙景深魏金枝唐弢葉以群章力揮王元美、張丙昆、錢英郁等文藝界人士在觀劇後參加了座談會。兩次座談會的意見與郭沫若意見不謀而合,均認為劇本存在著事件多、人物多、時間長、情節散等不足之處。

唱段特點

1959年演出《秋瑾》時,在“東渡”一場的[六字調]唱段中,吸收了[高撥子]的高亢音調和鮮明節奏,表現出秋瑾這位革命女傑剛毅豁達的性格,安排了〔三五七〕、〔流水〕等曲調組成的大段唱腔,來抒發人物的革命胸懷。
現存音頻《東渡》,其唱詞為:
《秋瑾·東渡》(《夢魂三島月玲瓏》或名《今日我振翅出牢籠》),袁雪芬、謝秀娟演唱,劉如曾編曲
(合唱:)漫雲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詩思一帆海闊空,夢魂三島月玲瓏,月玲瓏。
碧華白:)秋先生,海風甚大,你還是進去吧。
(秋瑾唱:)不,【尺調腔散板】今日我振翅出牢籠,
(碧華唱:)眼前是——
(秋瑾唱:)海闊天空。
(二人齊唱:)回首河山一發青,
(秋瑾唱:)怎禁我披襟當雄風,
(二人齊唱:)披襟當雄風,披襟當雄風,當雄風。
(碧華唱:)四壁波濤旋大地,
(秋瑾唱:)祖國領海一望無窮。
(秋瑾白:)碧華,清政府真渾帳啊!
(秋瑾唱:)【流水】甲午一戰河山破,割台灣,送遼東,領海權喪門戶開,銅陀已陷愧無顏,
(碧華白:)我們決不能讓他們任意宰割!
(秋瑾唱:)萬里關山作雄行,歷傳知識求學問,但願早日學成歸,群策群力有知音,中原名士盡揮戈,一洗腥膻祖國塵。
(碧華白:)秋先生,當年中日戰爭在那一邊吧?
(秋瑾白:)不!當年中日戰爭在朝鮮與遼東半島。
(秋瑾唱:)【高撥子】聞道當年鏖戰地,至今猶帶血痕流,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河山故國羞。
(女聲齊唱:)領海無權悲索莫,
(秋瑾唱:)磨刀有日快恩仇。
(男女聲輪唱:)領海無權悲索莫,磨刀有日快恩仇。天風吹面冷熱過,十萬雲煙眼底收。

演出情況

無錫市越劇團演出無錫市越劇團演出
1956年越劇《秋謹》無錫市越劇團演出。向群飾秋瑾,張勁秋參演。
1959年10月,上海越劇院實驗劇團首演於人民大舞台

人物介紹

秋瑾(1959年越劇《秋瑾》)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今紹興市)人,生於福建省雲霄縣。初名閨瑾,乳名玉姑,璇卿,號旦吾,留學日本後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鑑湖女俠,筆名鞦韆、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權。
投身革命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裡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在丈夫王廷鈞的支持下,衝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並在橫濱加入了馮自由等組織的三合會。在日本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
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
秋瑾坐姿圖秋瑾坐姿圖
光緒三十一年,秋瑾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徐錫麟、秋瑾先後加入光復會後,國內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展。光緒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係。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畫回響萍瀏醴起義,未果。
從容就義
1905年秋,陶成章徐錫麟在紹興創辦大通師範學堂,藉以召集江南各府會黨成員到校,進行軍事訓練。後來,秋瑾在該校發展了600多名會員。
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7月13日在大通學堂被捕。7月15日,我們的巾幗英雄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
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主演介紹

袁雪芬(1922.3.26-2011.2.19),浙江嵊州市甘霖鎮上杜山村人。中國越劇泰斗,
袁雪芬袁雪芬
正旦。中共黨員。歷任上海越劇院院長、名譽院長,上海對外友協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等。 11歲入四季春越劇科班,14歲開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1942年起致力於女子越劇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細膩、樸實深沉,韻味醇厚,節奏明快,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被稱為“袁派”。袁雪芬認真唱戲,潔身自勵,持齋茹素。2011年2月19日下午2點,在上海逝世,享年89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