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況味》是林語堂於1941年所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在文章中由秋天的讚許過渡到對人生的感悟,展現了林語堂抒發個人懷抱的小品文章的風格。全文行文舒緩悠遊,侃侃而談,筆調幽默,顯示了作者達觀清淡的人生態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天的況味
- 作品出處:《林語堂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林語堂
- 字數:約1091字
- 發表時間:1941年1月
作品原文,詞語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天的況味
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上抽菸,看菸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鬆,一樣的自由。不轉眼,繚煙變成縷縷的細絲,慢慢不見了,而那霎時,心上的情緒也跟著消沉於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講那時的情緒,而只講那時的情緒的況味。待要再劃一根洋火,再點起那已點過三四次的雪茄,卻因白灰已積得太多而點不著,乃輕輕一彈,菸灰靜悄悄的落在銅壚上,其靜寂如同我此時用毛筆寫在中紙上一樣,一點的聲息也沒有。於是再點起來,一口一口的吞雲吐霧,香氣撲鼻,宛如紅倚翠偎香在抱的情調。於是想到煙,想到這煙一股溫煦的熱氣,想到室中繚繞暗淡的煙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這時才憶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並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肅殺,是淒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確有另一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於枯槁凋零。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有人以老氣橫秋罵人,可見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時中,我於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
秋是代表成熟,對於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的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概,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①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懍烈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那時的溫和,如我煙上的紅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溫香罷了。或如文人已排脫下筆驚人的格調,而漸趨純熟練達,宏毅堅實,其文讀來有深長意味。這就是莊子所謂“正得秋而萬寶成”②結實的意義。在人生上最享樂的就是這一類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為佳。煙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遠勝於香菸,因其味較和。倘是燒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紅光炙發,有無窮的意味。鴉片吾不知,然看見人在煙燈上燒,聽那微微嘩剝的聲音,也覺得有一種詩意。
大概凡是古老,純熟,熏黃,熟練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樣的愉快。如一隻燻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鍋中徐吟的聲調,使我感到同看人燒大煙一樣的興味。或如一本用過二十年而尚未破爛的字典,或是一張用了半世的書桌,或如看見街上一燻黑了老氣橫秋的招牌,或是看見書法大家蒼勁雄渾的筆跡,都令人有相同的快樂。
人生世上如歲月之有四時,必須要經過這純熟時期,如女人發育健全遭遇安順的,亦必有一時徐娘半老的風韻,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鄧肯的佳句:“世人只會吟詠春天與戀愛,真無道理。須知秋天的景色,更華麗,更恢奇③,而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驚奇、都麗④。我真可憐那些婦女識見偏狹⑤,使她們錯過愛之秋天的宏大的贈賜。”若鄧肯⑥者,可謂識趣之人。
詞語注釋
①暄(xuān)氣:暑熱之氣。
②正得秋而萬寶成:出自《莊子·雜篇·庚桑楚》:“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
③恢(huī)奇:傑出,不平常。
④都麗:華麗,美麗。
⑤褊(biǎn)狹:指土地狹窄或氣量狹小。
⑥鄧肯:伊莎多拉·鄧肯,美國舞蹈家,她崇尚個性自由,以披頭赤腳在舞台上進行表演的形式來排斥芭蕾的僵化與嚴苛,被譽為“一代舞后”和“現代舞之母”。
創作背景
《秋天的況味》作於1941年1月,當時作者46歲,正初入中年之列。若以歲月來比人生,那作者此時則剛剛步人生之初秋。在作者看來,“秋”是一年四時里最好的季節,它“代表成熟”,具有“溫和”的格調和“古氣磅礴”的氣象,人生如“初秋”一般之中年階段的“純熟”和“恢奇”。或者說,作者是要借對“秋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對人生之“秋”的理解和領悟。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作者在《秋天的況味》絕大部分的篇幅里以描寫和議論相結合的方法來寫“秋”之“最值得賞樂”、來解構中國的“悲秋”傳統,其深層動機卻不在單純禮讚作為自然節令的“秋天”本身,更在禮讚人生如“初秋”一般之中年階段的“純熟”和“恢奇”。或者說,作者是要借對“秋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對人生之“秋”的理解和領悟。這是這篇散文整體運思上的一個基本特點。“人生世上如歲月之有四時,必須要經過這純熟時期”一句,托出了作者對人生之“初秋”的理解,也托出了作品的主題。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秋天的況味》是一篇以“秋天頌”的形式寫出來的“中年頌”。作者對中年“純熟”的興味沒有作過多的揭示,只引用了美國舞蹈家鄧肯的一段“識趣”之語對之稍作引申,看來似乎簡單了些。但是,因為作為自然節令的秋天對應著人生旅程中的中年,所以,在對“秋天的況味”已作出相當詳盡的描寫之後再來對中年禮讚一番,自然也就沒有更多著墨的必要了。作者所讚許的“秋天的況味”,其實就是一種飽含著幽默志趣的人生況味,更是濃縮了“正得秋而萬寶成”的人生體驗。
藝術特色
聯想豐富,喻義新奇
“菸灰靜悄悄的落在銅壚上,其靜寂如同我此時用毛筆寫在紙上一樣,一點的聲息也沒有。”作者由香菸溫煦的暖氣繚繞出秋天的況味,生動地寫出了菸灰落下的靜寂。“尚未破爛的字典”、“用了半世的書桌”、“老氣橫秋的招牌”、“蒼勁雄深的筆跡”,滿富韻味的比喻,散發出古老親切、純熟練達的愉悅氣息。“一隻燻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鍋中徐吟的聲調”,那燉肉的香味和噗噗開鍋的聲響,令讀者感受到家的溫馨的味道。
多重對比,秋意醇濃
《秋天的況味》中有傳統詩文中肅殺淒涼的秋,有作者筆下古色蒼蘢的秋;有陽氣勃勃的春、炎烈迫人的夏、桔槁凋零的冬,更有磅礴氣象的秋;有凜冽蕭瑟的晚秋,更有“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的令人賞樂的初秋。作者在古今對比、四季對比、初秋晚秋對比中,表達了對秋的偏愛、痴迷、鐘情。儘管秋“其色淡,葉多黃”,沒有春的明媚嬌艷,沒有夏的茂密濃深,沒有冬的純淨冰瑩,但它卻蘊含著成熟、收穫、喜悅的芬芳。
閒適筆調,用意深沉
在“秋天的黃昏”里,“抽菸”、“劃一根洋火”、“點過三四次的雪茄”、“輕輕的一彈”、“想到煙”、“想到秋天的意味”,作者這一系列舉動與聯想,鋪開了文章閒適的筆調,秋之韻由平淡而逐漸醇厚。作者從寧靜中感到一種渾厚奔涌的秋的氣質,從閒適的遐想中思考人生的況味。“世人只會吟詠春天與戀愛,真無道理。須知秋天的景色,更華麗,更恢奇,而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驚奇、都麗”,人生之秋的熱烈、香醇、豐厚,更令人品味、回味、深味。“正得秋而萬寶成”,人的生命之秋應這樣:不落寞,不淒涼,不沉淪;厚積薄發,絢爛多姿,收穫希望。散文由抽菸的情形寫到秋天的況味和古老純熟的字典、招牌、書桌以及不同時期婦人不同的風韻,用筆閒散;但用意深沉,因為文章重在抒寫作家對秋天的與眾不同的觀點以及與之相關的對人生的感悟。
作品評價
現代學者王兆勝《解讀林語堂經典:風行水上的瀟灑》:林語堂將筆力聚集在秋天的“韻味”上,這是不容易的,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然而,林語堂卻能夠獨具悟力和慧心把握住它,這真是了不起。在林語堂看來,秋天的況味就是“醇熟”,就是瀰漫於天地間的難以描述的自由而飽滿的詩意,這對於悲秋蕭瑟的觀念是一種超越……還有,心靈的強烈感受在整篇散文中最為突出,它細如髮絲地表現出林語堂的內心世界,想像力在其中是那樣自由、浪漫而又富有詩性的飛翔,給人一種舉重若輕和袖裡乾坤的藝術感受。所以,表面看來,這是薄如蟬翼的一篇短制,其實它又是力透紙背,有千鈞之力的宏大的作品。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大力提倡“幽默閒適”的小品文。著有散文集《翦拂集》、《大荒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