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容書院

秀容書院

秀容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當時忻縣稱秀容縣,故以此得名,為忻州市第一所學府。原書院東邊是文昌祠,後書院逐漸擴建,文昌寺並於書院中。在書院西坡上先後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六角亭舊稱寥無閣,為全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秀容書院
  • 創辦時間: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
  • 所屬地區:山西省 忻州市
  • 年代
簡介,格局,總體布局,中院,上院,八角亭,發展,書院,歷史,唐代書院,宋代書院,元代書院,明代書院,清代書院,

簡介

秀容書院(第四批省保)
地址:忻府區舊城內西南
書院建成後,取代了忻州儒學,成為當時忻州的最高學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稱 “新興學堂”,創山西書院改學堂之首例。
秀容書院,以自然地形而精巧設計。西高東低,六角亭、四角亭、八角亭一線三亭雄距至高處。主院為兩進院,正中為過廳,後為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祠,左右為配房、南面有戲台。主院以東下部建築更為壯觀,順台階西向拾級而上,步步登高,有小巧玲瓏的木牌坊、四角亭、八角亭、六角亭。站在六角亭眺望,可一覽市區全景。

格局

總體布局

古時的忻州秀容書院總占地面積約16畝,含相對獨立、風格各異的院落15個,總計建築30座(排)計208間房屋,有戲台1座、亭閣3座、牌樓1座、二層木樓1幢。在書院西坡上先後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3米,亭高約9米。六角亭舊稱寥天閣,為全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這樣有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書院總體布局由下中上三院組成,下院有白鶴觀舊址,拾級而上即為中院。

中院

中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又由北之柏樹院,中之棗樹院,南之槐樹院三院組成。青碧琉璃瓦覆頂的主建築就是當年文人學士祭奉文昌星的文昌祠,該祠入間最深檐下有廊,推為明代建築,古柏與古祠使得這個院落洋溢著悠遠厚重的歷史滄桑感。
秀容書院

上院

面積不大,但上院是秀容書院標誌建築所在。過“通天衢”牌樓沿坡而上,南為八角亭,北為六角亭,中為四角亭。六角亭名謂寥天閣。近幾年亭下土崖坍塌,文化部門搶修保護後,在高築的磚牆上題名“凌雲閣”。這裡是觀城望景的最高點,前人許多九龍崗詩作都是在這裡吟賦而成。

八角亭

八角亭的高度略低於寥天閣,傳說當時知州邱鳴泰是個大孝子,公務之餘思念故鄉老母,故而擇高地以築亭,常登高遠望以解思念母親之情。有感於知州的孝心,時人將此亭命名為“望萱閣”,舊以“萱堂”代指母親的居室,亦指母親,所以“望萱閣”即“望母閣”只是不如用“萱”字文雅而已。明代萬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以磚石修築忻州城,西段沿九龍崗地形蜿蜒起伏,與平地城牆連線,其輪廓像一頭臥牛,而望萱閣和寥天閣更似臥牛頭頂的雙角,所以說秀容書院是臥之首,雙閣是牛頭上的犄角,道盡了這兩座建築對美化忻州城的神奇作用。
秀容書院

發展

忻縣中學校是山西有名的歷史悠久的中學,初名新興中學堂,其前身為清代的秀容書院。
早在明代嘉靖11年(1532年),忻州即有書院(此書院之確切名稱尚待查考),設於忻州州學之內。秀容書院建於清乾隆40年(1775年),地址即明弘治5年(1492年)以前州學之舊址,即舊文昌祠堂的西邊,即今城內秀容巷第一職業中學校內的戲台院、前宮院、後宮院(這三個院即原來的文昌寺院)之西的那些院子,可見地方並不很大。“文革”前住過忻中或忻師的人都還見過那個刻有“秀容書院”四個金色大字的牌樓門。之所以叫秀容書院者,因秀容乃金、元文豪元遺山的故鄉,金、元的秀容也就是清代的忻州。到民國年間,忻中一間房門上還掛著乾隆某年忻州知州汪本直為書院書寫的一副木刻對聯,聯曰:雨露不滋無本草風雲鬚化有鱗魚
書院是為習舉子業而設的學校,當然遠不是近代意義上的學校了。按光緒6年《忻州直隸州志》所記,書院每年除正月、十二月不課外,其餘時間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為齋課,十六日為官課(即官府對書院學生的定期考試),十七日為詩賦課。
書院領導人稱山長,專管本院教學工作。《荊湘近事》云:“五代蔣維東隱居衡岳,受業者號曰山長。”這大概是“山長”一詞的最早來源。《元史》:“書院設山長。”山長遂成正式職稱,但學者行文時則通稱“某人主講某某書院”。秀容書院歷任山長今可考者有崔嶫、薛河東、趙宗先、董宇煒、郝椿齡、米毓瑞等六人。
自1895年甲午戰敗後,廢科舉、興學校越來越成為中國有識之士的共識。光緒27年(1901年),清政府鑒於軍事上屢遭失敗,不得不對傳統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於是下了允許各省及州、縣書院改設學堂的諭令。當時的忻州知州較為開明,他似乎看出科舉制度已近末日,便於光緒28年(即1902年)壬寅,把秀容書院改建為新興學堂,此即最早的忻縣中學,也是全省乃至全國最早興辦的中學之一。
按學堂第二任監督賈耕的《新興學堂暑假開學記》,書院改學堂一事為“高郡伯首導其先途,提倡開通”。這就是說,主持和提倡這一改革的是當時忻州的高知州,也就是高凌霄。學堂何以取名“新興”?這除了“新興”一詞本身所含有的佳意外,跟忻州的地理歷史沿革不能沒有關係,因為忻州一帶是東漢(從建安20年起)、三國(魏)時的新興郡,而新興郡的治所就在忻州。不久,新興學堂改名為新興中學堂,在辛亥革命前又改名為忻州中學堂。
書院改為學堂,其最大的變化是教學內容的變化,也就是學生所學課程的變化,特別是增設了數、理、化等自然科學課程(當時把這類功課謂之西學),一改過去只是讀經講經,學做八股文,以預備科舉考試的那一套學習內容。這當然是一種劃時代的改革,是順應時代發展、合乎世界潮流的一大進步。從此以後,在忻州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才開始有了近代意義上的學校。

書院

書院——起源於唐代,興盛於宋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組織形式,從唐中葉到清末,經歷了千年之久的辦學歷史,並形成了一套獨具他色的辦學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遠流長的傳統私學趨於成熟和完善。
①、中央官府設立,用於收藏、校勘和整理圖書的機構。
②、民間設立,供個人讀書治學的地方。從宋朝開始,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③、也有叫書屋的,如魯迅筆下的三味書屋。

歷史

唐代書院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分官私兩類。私人書院最初為私人讀書的書房,唐貞觀九年(635)設在遂寧縣的張九宗書院,為較早的私人書院。官立書院初為官方修書、校書或偶爾為皇帝講經的場所。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將乾元院改名為麗正修書院。十三年又改為集賢殿書院。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的書院於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養學生參加科舉考試

宋代書院

北宋初年,私人講學的書院大量產生。陸續出現白鹿洞嶽麓睢陽(應天府)、嵩陽石鼓茅山、象山等書院。其中白鹿洞、嶽麓、睢陽(應天府)、嵩陽書院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較有影響的書院全部消失。熙寧四年(1071)朝廷直接向州學派出教授,以削弱書院和縣學。七年將有教授的州中書院併入州學。南宋初期,張栻、朱熹、呂祖謙、陸九淵等學者開始修復書院,並成為學派活動基地及講學的場所。理宗(1224~1264)即位後,將理學定為正統學說,書院教育成為朱熹等理學大師的遺產被官府繼承。景定元年(1260)起,正式通過科舉考試或從太學畢業的官員才能成為每個州的書院山長朝廷藉此控制書院。

元代書院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首次下令廣設書院,民間有自願出錢出糧贊助建學的,也立為書院。後多次頒布法令保護書院和學,並將書院等視為官學,書院山長也定為學官,是書院官學化的開始。元代將書院和理學推廣到北方地區,縮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並創建書院296所,加上修復唐舊院,總數達到408所。但受官方控制甚嚴,無書院爭鳴辯論的講學特色。

明代書院

明初時,宋元留存的書院,多被改建為地方學校和社學。成化、弘治以後書院逐漸興復。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書院倡邪學下令毀天下私創書院。十七年以書院耗費財物、影響官學教育再次禁毀書院。到嘉靖末年,內閣首輔徐階提倡書院講學,書院得以恢復。萬曆七年(1579)張居正掌權,在統一思想的名義下下令禁毀全國書院。其去世後,書院又開始盛行。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下令拆毀天下書院,造成了“東林書院事件”。崇禎帝即位後書院陸續恢復。期間書院總數達到2000所左右,其中新創建的有1699所,出現了陳獻章、王守仁等學派。明朝的書院分為兩類:一種重授課、考試的考課式書院,同於學;另一種是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各學派在此互相講會、問難、論辯的講會式書院。後者多為統治者所禁毀。

清代書院

清初統治者抑制書院發展,使之官學化。順治九年(1652)明令禁止私創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城設定書院,後各府、州、縣相繼創建書院。乾隆年間,官立書院劇增。絕大多數書院成為以考課為中心的科舉預備學校。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則令書院改為學堂,書院就此結束。清代書院分為三類:其一中式義理與經世之學;其二以考科舉為主,主要學習八股文制藝;其三以撲學精神倡導學術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