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將近1800多年的歷史。忻州古城是按照中華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 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歷代多為郡、州治所,險關要塞,人傑地靈,商賈往來,兵家必爭,故有“晉北鎖鑰”之稱。忻州文化積澱深厚,傳統藝術源遠流長,有“摔跤之鄉”、“民歌海洋”之譽。地靈人傑,也養育了不少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頗有影響的人物,如班婕妤、楊家將、元好問、白樸、薩都剌、徐繼畲等就出自忻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忻州古城
- 建造年份:公元215年
- 榮譽:晉北鎖鑰
- 歷史名人:班婕妤、楊家將、元好問
- 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
歷史沿革,建築結構,北門,南門,東門,西門,城牆,主要建築,秀容書院,文廟,元遺山祠堂,古鐘樓,古城動態,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革命戰爭年代,曾經是晉察冀、晉綏革命根據地的發祥地與中心腹地。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曾在五台縣創建了“模範病室”。著名的“忻口戰役”、“平型關大戰”、火燒陽明堡飛機場等戰鬥就發生在忻州。這片土地還誕生了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忻州古稱“秀容”,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開始活動,至今已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大部分為晉地,戰國時屬趙。秦漢屬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為新興郡、雁門郡,唐、五代、宋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門郡,金、元、明、清為忻州、代州、保德州。相傳漢高祖北上抗擊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歡顏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自唐宋以來,一直設有州治,有“晉北鎖鑰”之稱,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1949年成立忻縣專區。1970年更名為忻縣地區。1978年改名為忻縣行政公署。1983年改忻縣為忻州市(縣級市),改稱忻州行署。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忻州行署改為忻州市(地級市)。
1937年被日本侵略者飛機炸損的北城門樓 城,是古代保護政治治所和關隘要道的軍事設防設施,忻州城是二者兼有的一座老城。它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新興郡(今麻會村西側),同年置九原縣(今忻州城)。《讀書方輿紀要》:“(忻)州西北五十里有秀容城。”《辭海》:“秀容,古縣名,治所在今山西忻縣西北,隋開皇移至今忻縣,為忻州治所。”《元和志》:“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此為名。”故名秀容。《忻州直隸志》:“州城築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州北有忻口而名。”實際忻州城廓早在東漢建安二十年時已築之,隋開皇只是修葺而已。忻州城西陀螺山一帶,山形秀拔,怪石凌空,其仞有九,故名九龍。九龍蜿蜒伸出直至牧馬河畔,臨牧馬河時,九龍合為一體,爭飲牧馬河水,忻州城就坐落在九條龍頭之端。 忻州與省府太原緊相毗鄰,如同唇齒相依。是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的可靠後方。“三關與忻州之間,構成犄角之勢,形成扇面,連能一氣。三關像指,忻州如掌,進則如掌使指,迅速有力;退則堅實如拳,牢不可破。”因此,南城門樓匾書“三關總要”。忻州北據忻口,南有石嶺、赤塘二關險隘,忻州古城築於中心地帶,背依九龍崗,西臨牧馬河,憑山襟水,一覽無餘。古城平面勢成橢圓,俗稱臥牛城,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固堡壘。城內南北大街是太原以北唯一的通道。因此,忻州老城為“晉北咽喉和門戶”,北城門樓匾書“晉北鎖鑰”。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忻州古城歷來為兵家必爭的軍事戰略要地。
忻州老城“跨西崗而城,崗占城之半,是為九龍之塬”。“明萬曆二十六年十月,忻州城牆修竣後,四座城門,連同洞門八座,洞門城門重重相對,彼此相通。”又載:“鳩工庀材,始建於同治七年四月,迄於同治九年十月,前後將及三年,修繕完竣。於是,雉垛斯偉,樓櫓崇煥。”同治七年修葺,共用白銀六萬餘兩,城牆之上增修了垛口,重建了門樓,並建堙門,形成多重。今日所見忻州老城面貌,蓋是同治七年修葺後的遺物。城門樓是古代警戒、指揮必建的軍事設施,“舊多劫盜,諸州縣置城樓,盜發四面皆守要路,便爾擒送。”“大哉斯樓之作,上可以陳列鼙鼓,下可以禁限中外,近可以張皇斯眾,遠可以戒勵大軍。”可見城門樓不只是標示雄偉,而且有其實際的軍事用途。城門西側有供人登臨的道路,稱為墁道或馬道。一般為斜坡,兩邊有欄牆,起點有門,可杜防閒雜。城牆上設城堞,又名城垛。垛與垛之間稱垛口,垛上設垛眼。“城堞不宜太高,高則擲石無力,垛口不宜太狹,狹則礙於擊賊。各留懸孔(即垛眼),賊遠則堞口瞭之,近則懸孔視之。”城垛是城牆頂上的小牆,它始築的時間要早於城牆包磚。
忻州老城牆平面向外凸出許多墩台,稱為馬面。馬面的出現是從戰術角度考慮而設定。“若攻城,馬面長則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則矢石相及,敵人至城下則四面矢石臨之。忻州老城平面近似方形的多邊形,周長九里二十步。城垣依坡順勢蜿蜒起伏,呈曲線形。城垣內邊四面均為緩坡形,遇有敵情,軍民蜂擁而至城牆端。城垣西北角為鈍角,東南角的城垣高度最低,這是“天不滿西北,地不平東南”在城市建築上的體現。
建築結構
北門
北門為“拱辰門”,始建於明萬曆24年(1596)。城樓總高28米,寬7間,深4間,四周圍廊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頂,檐下高懸“晉北鎖鑰”門匾。樓內無柱,梁架結構簡潔,連線嚴實,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整個城樓紅柱藍瓦,富麗堂皇,甚為壯觀,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南門
南門為“景賢門”,始建於明萬曆24年(1596)。城樓面闊7間,進深4間,重檐歇山頂,四角飛檐,樓梯三層,構思精巧,樓內無柱,拇指台階,三層檐下正中懸掛“三關總要”匾額。1972年拆毀,2002年重建。
東門
東門為“永豐門”,始建於明萬曆24年(1596)。城樓匾額“獻佳合北”。1945年城樓被毀。
西門
西門為“新興門”,始建於明萬曆24年(1596)。城樓匾額“九峰雄峙”。城樓毀於解放前。
城牆
忻州城牆始建於東漢末年,唐宋時擴建,至清末成為完整城池。城牆周長2190丈,高4.2尺,全部用磚石包砌。此城在解放戰爭時期,由於閻錫山挖戰壕,修碉堡,有較大損毀。解放後,由於城區建設,城牆逐步有所拆除,現東南西北四面仍有斷壁殘垣。
主要建築
秀容書院
秀容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當時忻縣稱秀容縣,故以此得名,為忻州市第一所學府。原書院東邊是文昌寺,後書院逐漸擴建,文昌寺並於書院中。在書院西坡上先後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六角亭舊稱寥無閣,為全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文廟
文廟始建於明弘治五年(1492),坐北朝南,琉璃碧瓦蓋頂的照壁上龍飛鳳舞,三進大門欞星門雄偉壯觀,單檐頂式大成殿依然聳立。大殿面闊7間,進深5間,殿內木閣中塑有先師孔子巨型雕像。1977年3月8日大成殿不幸毀於大火。
元遺山祠堂
元遺山祠堂,位於城內南北大街,分內外倆個院落。由於道路拓寬和舊城改造,現祠堂大門已被拆毀。但整體結構仍保持祠堂原貌。2010年元遺山祠堂重建。
古鐘樓
位於城東古鐘公園內,據鐘銘文記載,大鐘鑄於金大定(1161-1189)年間。
古城動態
南城瓮城及城牆規劃方案公示
公示日期:2017年7月
建設項目:南城瓮城及城牆
項目概況:南城牆全長1351米,2017年修復238米,南瓮城以西修復100米,南瓮城以東修復100米,瓮城修復38米。
設計理念:使忻州古城城防設施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壁壘,科學信息的載體;使之成為文脈傳承的城牆,科普信息的場所,文物保護的範例。
經濟技術指標:
總用地面積:16689平米
新修城牆長:238米。
財神廟規劃方案公示
公示日期:2017年7月
財神廟位於忻州市忻府區南域辦事處西街村財神廟巷。財神廟整體坐西向東,其創建年代不詳,現存文物建築有中軸線上的大殿、獻殿及兩則的鐘樓、北配殿,均為清代遺構。為使財神廟原風貌及完整性的以展現,我們根據《忻州志》、《忻州古城史話》文字記述及詢問當地老人,在對現場詳細勘察的基礎上,對戲台、望海樓、石旗桿、石獅、石牌坊、廟門、影壁、鼓樓、南配殿、南耳殿、北耳殿進行設計,並新建廁所、管理用房,總計13座。
財神廟用地面積:2150㎡(合3.23畝)
總建築面積:864.55㎡
文物建築面積:494.1㎡
新建仿古建築:370.45㎡
仿古建築合計:13座。
關帝廟規劃方案公示
公示日期:2017年7月
關帝廟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南域辦事處南街村關帝廟4號。關帝廟坐北向南,布局規整,是一組規模龐大的建築族群,現存主要建築為明代至 明國期間建造,中軸線建築由前而後依次為樂樓、山門、大殿,兩側附屬建築由南而北分別建東西掖門、西側碑廊、鐘鼓樓、東西廊房、西配房、西耳殿、西配殿、總計14座文物建築。復建建築包括:過殿、寢殿、東配殿、東耳殿、東配房及東側兩座碑廊,總計7座仿古建築。關帝廟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廟內為最早的建築——樂樓,於明萬曆三十四年重修,由此可知關帝廟至遲於明代已存在,並達到現有規模。
關帝廟用地面積:3737.52㎡(合5。61畝)
總建築面積:1404㎡
文物建築面積:990.02㎡
新建仿古建築:414.63㎡。
秀容書院規劃方案公示
公示日期:2017年7月
秀容書院位於藍牆底巷以南、南北大街以西約100m秀榮巷以北、文昌寺北一巷以東。
秀容書院是我省保存完好且具有教育功能的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書院占地30250.1㎡,規劃建築面積9612.25㎡。現有房屋208間,多數為舊制,院地形西高東低,高低錯落,依自然地貌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院落。2004年6月10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秀容書院上、中院修繕面積3829.86㎡,包括白鶴大殿、桂香殿、廖天閣、魁星閣、望萱閣、牌坊、龍崗第一景等建築。
秀容書院重建面積5782.39㎡,其中上中院包括老書院、六藝園、藏書樓、呂祖閣、碑廊等;下院包括展稱館、國學館和服務中心等,該項目簡稱建成後將成為忻州市文化旅遊示範基地,滿足文
化和教育、展示功能,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占地面積:30250.1㎡
總建築面積:9612.25㎡
新建建築:5782.39㎡
文物建築面積:3829.86㎡。
泰山廟規劃方案公示
公示日期:2017年7月
泰山廟位於忻州市忻府區南城辦事處西街泰山廟巷。泰山廟整體坐北向南,其創建年代不詳,文物建築僅存中軸線上的大殿及西側的鐘樓,大殿為明代遺構,鐘樓為清代遺構,為使泰山廟原風貌及完整性得以展現,我們根據《忻州志》、《忻州古城史話》文字記述及詢問當地老人,在對現場詳細勘察的基礎上,對牌樓門、戲台、獻殿、東廂房、西廂房、鐘樓、垂花門、東配殿、西配殿進行設計,並新建廁所、管理用房,總計12座。
泰山廟用地面積:2324㎡(合3.49畝)
總建築面積:1067.13㎡
文物建築面積:254.58㎡
新建仿古建築:812.55㎡
仿古建築合計:12座。
地圖信息
地址:忻州市忻府區南關大街與教場巷交叉口南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