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區位,地質條件,前期論證,功能定位,工程實施,建設意義,
地理區位
地質條件
泉州灣岸線曲折,海灣面積為128.18平方公里,泉州灣口向東南敞開,口門寬8.9公里,口門中部有大、小墜島橫亘。泉州灣西側為晉江入海口大片灘涂,東側為大墜島向西延伸的巨型離岸沙壩(鞋沙淺灘),北側為秀塗角外伸灘涂,南側為石湖角。秀塗岸線與大墜島之間有一條沙壩(鞋沙淺灘),沙壩南北各有一條潮溝,南槽深窄,最大水深-21.3米。泉州灣潮汐動力強勁,平均潮差4.42米,最大潮差6.84米;海潮流速0.8米~1米/秒;風浪主要受東北季風影響,平均波高0.9米左右。泉州灣海床總體穩定,由於泉州灣潮汐動力具有較強的排沙能力和晉江來沙量的減少,泥沙淤積趨於平衡狀態,港址地質適合採用重力式結構建設碼頭。
根據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潮流泥沙數值模擬結果,在中潮潮況下,泉州灣含沙量由灣口向灣內逐漸增大,人工島所在的鞋沙淺灘位於泉州灣灣口處,屬於大型離岸沙壩,自大墜島向西伸展,直至秀塗東南岸外,大墜島以西,淺灘的南北側被進出泉州灣的兩條潮流水道夾擊,其中南側的潮流水道較寬和長,水深較大,局部已發育成深槽如石湖水道深槽;而北側的潮流水道的水深較淺,而且水道的寬度和長度均遜色於南側的潮流水道。淺灘的中部又被一條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淺潮溝斜穿插,使淺灘大致分成東、西兩部分。鞋沙淺灘區的泥沙主要來源於河流來沙和海域來沙。根據2006年6月在鞋沙淺灘區的表層沉積特調查結果表明,淺灘目前仍為粗中砂和細中砂覆蓋,區內仍為底沙運動為主。總體上看,從1982年到2004年鞋沙淺灘範圍縮小,淺灘水深總體變淺。近30多年來,鞋沙淺灘西側穩定,東側微淤,總體處於穩定。
前期論證
為科學地開發和利用秀塗港區的岸線資源,秀塗人工島規劃方案先後進行了物理模型試驗、用海預可行性研究、工程建設方案研究。
2004年3月,泉州市港務局委託福建省交通規劃辦公室編制泉州港總體規劃工作。同年,委託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進行泉州灣港區規劃方案物理模型試驗研究,試驗表明,泉州灣港口工程進行科學規劃和最佳化設計後,將增強灣口區域潮流速度,總體上有利於保持和改善通航區域的流態和沖刷動力。2006年4月,泉州市港務局委託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開展泉州港秀塗作業區“人工島”規劃方案預可行性研究,並相應開展有針對性的外業調查和“人工島”規劃方案的潮流廠、泥沙廠、波浪輸沙等內容的數學模擬實驗,預期獲得更為符合客觀實際的“人工島”規劃方案。
2006年8月,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在泉州組織專家評審委員會對《泉州港秀塗作業區人工島規劃方案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審查。一致認為“人工島”開發是河口型港灣向深海型海灣發展的總趨勢,是解決深水岸線不足的飛躍性舉措。多方論證得到結論:秀塗人工島規劃方案可行。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為泉州港秀塗作業區多用途碼頭,發展港口航運業,充分發揮港區毗鄰石湖深槽區、背靠秀塗北岸作業區的獨特區位優勢,通過利用碼頭區吹填造陸,在泉州灣中部的鞋沙淺灘上建造一座人工島碼頭區,形成一定長度的深水泊位岸線,布置建設18個3.5萬~5萬噸級多用途泊位,並配套建設港區、倉儲加工區。
工程實施
港口屬於國家鼓勵類的交通基礎產業,工程對外發布招商,投資方以合資、合作或其它方式來投資建設,合作年限為30~50年。
2010年3月5日,泉州市人民政府與中交投資有限公司、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簽署了項目投資建設框架協定。中交投資有限公司和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以BT形式聯合參與秀塗人工島項目的投資建設。起步工程建設規模為4個5萬噸級泊位配套和整島圍堰工程,圍堰11.2公里,陸域形成面積3.5平方公里,工程投資25億元以上。2010年4月30日,秀塗人工島試驗段工程正式動工,總投資2500萬元,工期5個月,將形成陸域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試驗段工程是整島圍堰工程的一小部分,主要是對設計方案進行檢驗的試驗性工程,由此發現問題、總結經驗,為設計方案的糾正和修改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