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穴(四川北川縣九龍山禹穴)

禹穴(四川北川縣九龍山禹穴)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我國被稱之禹穴的有二處:其一在四川北川縣九龍山下,相傳大禹降生於此;另一處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東南6公里的會稽山麓,據《墨子》、《史記》等籍載,是古代治水英雄——禹的墓穴所在。二地相距數千公里,同為禹穴,正是生於斯死也於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禹穴
  • 出處:1.相傳為夏禹的葬地
  • 2:2.指會稽宛委山
  • 簡介:大禹陵為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出處,大禹陵,簡介,禹陵歷史,現存遺址,禹祠,禹廟,建築,傳說,現代面貌,

出處

1.相傳為夏禹的葬地。在今浙江省紹興之會稽山。即大禹陵。
2.指會稽宛委山。相傳禹於此得黃帝之書而復藏之。
3.相傳為夏禹決漢水時的住處。在今陝西省旬陽縣東。
4.相傳大禹降生於此。位於四川北川縣九龍山下。

大禹陵

簡介

大禹陵為一個龐大的建築群,由禹陵、禹祠、禹廟三部分組成,占地40餘畝,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高低錯落,各抱地勢,氣勢宏偉,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大禹作為中國第一王朝的創建者,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聖王”。相傳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與百姓歷盡艱辛,終於治平了洪水之患。後來,“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

禹陵歷史

陵為大禹之葬地。明洪武年間,即被欽定為全國該祭36座王陵之一。明嘉靖考定墓址,由紹興知府南大吉立碑,並書刻“大禹陵”三字於其上,覆以亭。碑高4.05米,寬1.9米,曾在1956年被大颱風折成兩截,後圍接。禹陵右側有一個八角重檐石亭,上刻“鹹若古亭”四字,俗稱鼓樂亭,傳為祀禹奏樂之所。亭旁有近年新建的“碑廊”,內立秦始皇東巡會稽時命丞相李斯撰寫的《會稽刻石》等珍貴碑碣多通。由此循石級而下,便是“菲飲泉亭”和菲飲泉,宋王十朋有“一水清涵節儉風”之句歌頌大禹的潔行儉風。亭下有“宰牲房”,系昔時祀禹宰牲之地。

現存遺址

禹陵背依會稽山,面對亭山,坐東朝西,前臨禹池。池岸建有石牌坊一座,由甬道入內,舊有陵殿一座,今已毀廢。現有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甬道盡頭。亭內立有明嘉靖年間紹興知府南大吉手書“大禹陵”巨碑一通。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在亭的南邊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各一座。系清代浙派篆刻創始人丁敬所作《禹穴辨》,以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在辨亭前方,舊有禹寺一座,現已圮毀無存。

禹祠

禹祠為姒氏宗祠,位於大禹陵南側,始建於夏少康之時。後禹祠幾經重建,1986年紹興市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坐東朝西,共兩進,中有天井分隔,由前殿、後殿、曲廊組成,入口為垂花門,後殿置有前後廊,粉牆青瓦,樸實無華。內有“禹井”,相傳為大禹穿鑿。 大禹各地後裔,常來禹祠祭拜祖先。

禹廟

建築

禹廟在大禹陵北側,相傳最早為禹之子啟所建。廟坐北朝南,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欞星門、午門、拜廳、正殿,依山勢逐漸上升。廟門立有禹王碑。碑文原刻在衡山上,傳為夏禹治水時所立,有七十餘字,非篆非蝌蚪文,難能考釋。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張明道按拓本重摹於此。中軸線上有午門、祭廳、正殿三進,順山勢逐步而建,殿前輔砌石階。正殿殿宇氣勢雄偉,斗拱密集,畫棟朱梁,高24米,寬23.96米,進深21.55米,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正中央大禹塑像高5.85米,執圭而立,神態端莊。兩側楹柱有“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巨聯,系沙孟海據康熙所撰原聯重寫。殿脊間有康熙手書的“地平天成”四個遒勁大字。
在禹廟的東側有窆石亭一座,中設略呈圓椎狀的窆石一塊。此石高2.3米、圍徑2.1米,石頂端有圓孔。傳說此石為禹下葬時的一種工具;也有人說是下葬後的鎮石,作為陵墓碑以示後人的。石上刻漢以來銘文多種,大多已模糊不清。魯迅曾考出其中龍朝夫的題詩一首:
沐雨櫛風天暇日,胼胝還見聖功勞。
古柏參天表元氣,梅梁赴海作波濤。
至今遺蹟衣冠在,長使空山魑魅號。
欲覓冢陵尋窆石,山僧為我剪蓬蒿。

傳說

關於禹廟中的梅梁傳說,更是豐富多彩。明人劉績的《霏雪錄》中有載:“禹廟梅梁,乃大梅山所產梅樹也,山在鄞縣東南七十里。……唐張僧繇圖龍其上。夜大風雨,嘗飛入鏡湖與龍斗。人見樑上水淋漓濕,萍藻滿焉,始駭異之。乃以鐵索鎖於柱。……”另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50云:“……梁時修廟,俄風雨大至,湖中漂梅木一株,取以為梁,名曰梅梁。”如此詭奇的傳說,一方面證明了禹廟內的盤龍製作精美,幾以亂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華夏子孫對先祖的感念之情。

現代面貌

禹陵、禹廟自宋以來設有守陵吏,明以來禁陵廟周圍五百步內砍伐。現所見殿宇均為明、清以來建築。午門、拜廳、東西轅門系清乾隆年間修建,大殿為民國廿四年(1935年)重建。1961年,禹陵、禹廟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曾撥巨款數次大修。
目前,占地面積約80畝的禹陵、廟、祀以紅牆周匝,渾然一體,顯得古樸莊嚴,以其特有的魅力,每年吸引數十萬人來此瞻仰遊覽,成為民族傳統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場所。大禹精神也激勵著億萬華夏子孫,去開拓、創造新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