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記注
- 作者:鄭玄
《禮記注》是由東漢鄭玄所著的《禮記》重要註疏之一,包含《小戴記》49篇,玄精《三禮》。經文即《小戴記》49篇,玄精《三禮》,故所注亦為世所重。唐孔穎達為之《疏》,至元代曾被定為標準注釋。後收入《十三經註疏》。...
《禮記注》是一本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鄭玄《禮記注》是歷代《禮記》注釋本中最權威的注本。東漢末年,鄭玄受業於馬融,為《周官》六篇、《古經》十七篇(即《儀禮》十七篇)、小戴《禮記》三種禮書作注。鄭玄將小戴《禮記》諸本相互參校,並為之注,形成所見的鄭玄《禮記注》的面貌。本次...
《禮記注(全二冊)》是2023年3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東漢]鄭玄。內容簡介 鄭玄《禮記注》是歷代《禮記》注釋本中權威的注本。東漢末年,鄭玄受業於馬融,為《周官》六篇、《古經》十七篇(即《儀禮》十七篇)、小戴《禮記》三種禮書作注。鄭玄將小戴《禮記》諸本相互參校,並為之注,形成今日...
《禮記注》是202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玄,王鍔。內容簡介 《禮記》是中國最重要的典籍之一,鄭玄注則是最重要的《禮記》注本。自鄭玄注行世至今,二千餘年,傳本寔繁,其文字舛互,指不勝屈。王鍔教授致力《禮記》、鄭注有年,前以宋本纂圖互注禮記為底本,匯校唐石經、宋撫州公使庫刻本、婺州蔣...
禮記》所述的郊祀、圜丘、禘祀、袷祭、廟祧等國家宗教禮儀問題方面,因而《禮記注》在王肅著作中有突出地位。王肅還專作《聖證論》,引述孔氏家學所傳述的孔子言論,抨擊鄭玄《禮》學,與《禮記》王肅注有密切的關聯。《經典釋文》及《禮記正義》引有此注及《聖證論》佚文很多,清儒馬國翰有輯本。
《大戴禮記注補》是一本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汪照。內容簡介 《大戴禮記注補》是繼北周盧辯注之後,清代最早完整註解《大戴禮記》全書的開山之作。汪照嫻於經史、國小、書法、金石篆刻等,精通版本目錄學,故其註解廣取博收,內容最為豐贍,且注文所含史料獨具文獻價值。本書以清嘉慶九...
《劉禮部庚辰大禮記注長編序》是龔自珍所著作品,出自於《龔自珍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庚辰秋七月,仁宗睿皇帝木蘭熱河大行,問至京師,禮部堂官奔赴熱河者二人,司員奔赴者滿二人,漢一人,留署職大喪檔案者漢一人,則禮部主事武進劉君逢祿實任之。起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軍機大臣、受...
《小戴禮記》即常謂之《禮記》,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戴聖所編。《漢書》:“《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所記。”共四十九篇。《禮記》是儒家“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三禮”之首...
《校禮記注》是清代詩人王懋竑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聖王遺蹟付飛煙,收拾流傳幾歷年。後戴別分曲台傳,皇熊初為鄭公箋。欲將宋槧填遺字,更擬唐碑校昔賢。卻怪後人輕正義,衛陳俗說競紛然。作者簡介 王懋竑,清江蘇寶應人,字子中,又字與中,少學於叔父王式丹。康熙五十七年進士。官安慶府教授。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與工作委員會項目多項,目前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明清時期《禮記》校勘整理與主要刻本研究”(2017AZW008)的工作。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山東大學尼山學堂開設《周禮》導讀、《論語》導讀、《禮記》導讀、中華禮樂文明等課程。圖書目錄 南宋撫州本《禮記注》研究...
博學之是選自《禮記·中庸》的詞語,原意旨在教人如何做到真誠,鄭玄《禮記注》:“此勸人學誠其身也。”其中所講的學習方法對後人的治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原文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余仁仲(生卒年不詳),南宋建陽崇化里(今書坊)書林人。著名刻書家。人物生平 紹熙(1190~1194年)前後,他以“余仁仲萬卷堂”、“余仁仲家塾”等名號刻書甚多。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稱:“世所傳九經本,以興國於氏及建安余仁仲本為最善。”余仁仲所刊九經,今僅存《禮記注》、《春秋公羊經傳解詁》、...
鄭玄《禮記注》曰:“不與賢者犯法 ,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孔穎達《禮記正義》曰:“『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條,不設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 ,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設其刑,則是君不知賢也。”並引張逸云:“謂所犯之罪,不在夏三千、周二千五百之科。不使賢者犯法也,...
第四節 三國兩晉時期的《禮記》學 一、三國兩晉時期《禮記》學概述 二、三國時期《禮記》博士的設立 三、王肅《禮記注》 第三章 南北朝時期的三禮學 第一節 南北朝三禮學概述 一、三禮學為南北朝時期的顯學 二、發達的三禮學教育 三、鄭、王之爭的餘音 第二節 南北朝三禮學發展的社會背景 一、統治者...
《禮記音》殘卷看《禮記注》跋敦煌莫高窟 敦煌本《大雲經疏》新論 胡人與胡化 越南現存《大隋九真郡寶安道場之碑文》考釋 西州藥材市場 《憫忠寺寶塔頌》考釋 宗教信仰的多樣性 西北邊境 南朝學風 師道運動 宋初兩浙路考 論任命權 中國佛教文學中祖師形象的演變 讀書筆記 《漢書》趙佗“處粵四十九年”說訂訛 ...
於經之下,自立己意,使經義可申,故云注也。”賈公彥《儀禮疏》說:“注者,注義於經下,若水之注物也。”孔穎達《毛詩正義》說:“注者,著也,言為之解說,使其著明也。”注是對經籍進行解說,使其義著明的意思。注書稱“注”是從鄭玄開始的,如他著有《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等。
東漢盧植在《禮記注》中又說:“明堂即太廟也。天子太廟,上可以望氣象,故謂之靈台;中可以序昭穆,故謂之太廟;圓之以水似壁,故謂之辟雍。古法皆同一處,漢一分為三耳。”《左傳·僖公五年》載:“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視朔,遂登台以望,而書,禮也。”周王或諸侯聽完政事之後要登上...
19鄭玄《禮記注》曰:閫,門限也。20暴以秋陽,威以夏日:《孟子》曰: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綦母邃曰:周之秋,於夏為盛陽也。《左氏傳》曰:酆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之日,趙盾夏之日。杜預曰:夏日可畏。21羊琇願言而匪獲,謝琰功高而後至:《晉諸公贊》曰:羊琇,字稚舒,...
”由於婚姻是指按禮儀嫁娶而形成的夫妻關係,所以婚姻也指夫妻的稱謂,如“婿日昏(婚),妻日姻”(鄭玄:《禮記注·經解》)。由於婚姻形成後,夫妻雙方家屬即成為親屬關係,故婚姻又指姻親關係。沿革 儒家婚嫁觀經歷從“禮義”婚嫁觀到“天命”婚嫁觀,再到“天理”婚嫁觀的演變過程。先秦儒家總結了西周以來的...
著有《周官考注》五卷和《禮記注》一卷。人物簡介 字公季,號藍陽,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生於安溪縣湖頭鎮美溪村。兄弟六人,啟元排行第二。父鄧捂於康熙十一年隨從兄鄧士騰從德化縣土坂村(今潯中鄉浦坂村)移居安溪縣感化里湖市鄉(今湖頭鎮街道)任塾師。啟元幼承父教,十三歲即能背誦十三經,十四...
因黨錮事被禁,潛心著述,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說,遍注群經。平生著述凡百餘萬言。其中以《毛詩傳箋》、《毛詩譜》、《儀禮注》、《禮記注》、《周禮注》影響最大。毛詩 《鄭箋》以《毛詩》為主,兼采今文三家詩說,加以疏通發揮,以闡揚儒學。“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
高誘除注《淮南子》外,又有《禮記注》、《孝經解》、《戰國策注》、《孟子章句》、《呂氏春秋注》,今存者僅《戰國策注》部分內容和《呂氏春秋注》。高誘注《淮南子》高誘,涿郡(今河北涿縣)人,少從盧植學,通經書建安十年(205)辟司空掾,又任東郡濮陽(今屬河南)令。從師盧植時曾受《淮南子》句讀...
撫州本《禮記注》“周人卒哭而致事”考辨 《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分類體系與歸類調整 《女仙外史》評點者新考 范源濂(廉)名考 經學·禮學 王力先生主編《古代漢語》中禮學知識問題商榷十二則 從新石器時代到國家時代長江中游禮器所見“四方”觀念芻議 南宋大禮鹵簿制度及其實踐 元代旌表制度新探 黃侃禮學發明...
8、《從出土文獻看鄭玄〈禮記注〉之得失》,《古文字研究》第31輯,中華書局,2016年10月。9、《三晉趙賹(句夫)璽考論—兼談戰國古璽的屬性類別和分國標準》,(韓國)《文化與藝術研究》第8輯,2016年12月。10、《趙賹(句夫)璽小考》,《江漢考古》2017年第1期。11、《清華簡〈厚父〉疏證》,(韓國...
42、《從敦煌寫本〈禮記音〉殘卷看六朝時鄭玄〈禮記注〉的文本》,《文史》2009年第4輯。43、《整理敦煌文獻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百年敦煌學:歷史 現狀 趨勢》,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44、《〈毛詩〉文字探源四則》,《出土文獻研究》第9輯,中華書局2010年1月。45、《圖書館查書的經歷與我的...
1.《周禮注》12卷,鄭玄撰。鄭玄(127—200)字康成,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曾師事第五元先、張恭祖、馬融等,是馬融的高足。康成學問淵博,尤工《易》《禮》,註解經書,兼采今古文,融會各家之說,為東漢傳注家中最有權威者,世稱“鄭學”。著有《駁五經異義》《毛詩箋》《儀禮注》《禮記注...
僅從其《經籍跋文》記載來看,光是經部書中,向山閣就藏有宋元刊本及罕見秘本近20種,如:宋刻大字本《周易註疏》13卷,影鈔宋嘉定本《李氏周易集解》10卷,宋鹹淳吳革本《周禮注》12卷,宋婺州刻巾箱本《尚書孔傳》12卷,宋淳熙刻本《禮記注》20卷,宋刻本《禮記註疏》70卷,宋刻小字本《周禮注》12卷...
一 鄭玄《禮記注》與《古文尚書》作偽的時間節點 二 輯補《古文尚書》屬於“經學家”層面的作偽 三 《古文尚書》作偽可能出自鄭沖一派 四 鄭沖《古文尚書》來源考 五 《古文尚書》作偽者與獻書者可能並非一人 六 《古文尚書》與魏晉之際的經學轉向 七 作偽的種類及偽書價值的開顯 ……第五章 對明清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