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國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

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國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

《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國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是一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09年9月1日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國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
  • 頁數: 282頁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9月1日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32553839, 7532553833
條形碼: 9787532553839
尺寸: 22.6 x 15 x 1.4 cm
重量: 381 g

作者簡介

作者:(比利時)鐘鳴旦 譯者:張佳
鐘鳴旦(Nicolas Starldaert)
當代西歐著名漢學家,比利時
1959年生於比利時港口城市安特衛普
1982年獲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碩士學位
1982—1983年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研習中國歷史哲學宗教
1984年獲萊頓大學漢學博士學位
1990年獲法國巴黎塞夫爾中心哲學和神學學士學位
1994年獲台北輔仁大學神學碩士學位
1993年至今任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教授
2003年當選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
代表作有《楊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等

內容簡介

《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國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所要討論的主題是禮儀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具體地說,喪禮在17世紀中歐交流中的角色。選擇禮儀作為視角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以往對中西交往,尤其是對17世紀中國天主教的研究,一直聚焦乾宗教教義和西方科學,而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禮儀研究卻被忽略了。《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國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的研究得益於近幾十年來中國基督宗教研究的巨大變化。這期間發生了研究範式的轉變:從一種基本是傳教學和歐洲中心的立場,轉變為一種漢學和中國中心的路數。對禮儀的關注推動以上轉變,也使得我們超越了歐洲中心或中國中心的研究,而代之以一種關注文化互動的新範式。
《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國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只關注一種禮儀——與死亡有關的禮儀,具體來說是喪葬禮,因為它通常被認為處於中國文化的核心位置。《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國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所要討論的中心問題是,在中西禮儀傳統相互碰撞之後,葬禮發生了何種變化?《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國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將研究的時段限定在17世紀,主要因為與那一時期的葬禮相關的材料大量地保存了下來。限定時間框架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國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並不把已被學者們廣泛討論的“禮儀之爭”作為重點。因為單單是葬禮之類的禮儀本身就值得研究,不必從“禮儀之爭”的角度來解讀它們,雖然1690年代之前的有關中國葬禮的文獻就已經日益受到這場爭論的影響。“禮儀之爭”只是《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國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研究的邊緣問題,但由禮儀問題而引發的緊張,還是要放在這場顯示了中西禮儀活動特質的爭論的背景下來考慮。將時限設在17世紀的最後的一個原因是,這一時期具有幾個典型特色,使得它特別適合從文化碰撞的角度進行觀察。

目錄

致謝/1
導言/1
第一章 中國和歐洲的喪葬禮儀/1
一、中國的喪葬禮儀/2
二、歐洲的喪葬禮儀/19
三、結論/29
第二章 傳教士關於中國喪禮的知識/33
一、歐洲的文獻資料/33
二、原始民族學對中國喪禮的描繪/36
三、禮儀的差異/44
四、與歐洲的差別/46
五、皇室葬禮的報告/71
六、結論/79
第三章 天主教葬禮的逐步本土化/84
一、從分離到並行/84
二、交織的葬禮/105
三、天主教團體與葬禮/118
四、結論/124
第四章 公開展示信仰的葬禮/127
一、廣州會議/127
二、一項葬禮策略/131
三、結論/148
第五章 作為團體活動的葬禮/153
一、清國中國天主教葬禮指南/153
二、天主教禮儀與地方風俗/160
三、葬禮的參與者及其活動/162
四、禮儀活動實現的轉化/168
五、葬禮儀式的功能/172
六、結論/174
第六章 天主教與邪教禮儀/177
一、容許本地“無邪”之禮/178
二、禁止“邪”禮/183
三、結論/197
第七章 皇帝對耶穌會士葬禮的撫恤/199
一、葬禮血恤典/199
二、利瑪竇的墓地/203
三、湯若望的平反/207
四、安文思、利類思葬禮上的恩榮/209
五、南懷仁葬禮的全套血恤典/215
六、結論/224
第八章 結論:織布的比喻/227
一、分析的框架/227
二、交織的葬禮/235
三、交織的有效禮儀團體/244
四、葬禮與身份塑造/250
附錄/254
縮略語/257
引用文獻/25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