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縣越劇團

福鼎縣越劇團

1952年2月,為支援福建前線,浙江省溫州市信陵越劇團演員呂愛寶(旦)和王月樓(老生)、裘月娥(小生)、王一娘(老旦)、裘善花(醜)等36人組成姐妹班到福鼎縣。福鼎縣工會選派8名舞台美術人員,並陸續吸收從浙江省樂清縣來的陳菊英(旦)、瑞安縣來的陶杏花(花臉)等組成福鼎縣信陵越劇團,呂愛寶任團長。同年10月,改名為福鼎縣越劇團,赴福州參加福建省首屆地方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和《釵頭鳳》獲得獎勵。同年,為配合抗美援朝和婚姻法宣傳,演出現代戲《父子爭先》、《夫婦紅》、《兄妹開荒》、《小二黑結婚》等。1957年,劇團實行“合作化”,演職員的私人服裝、道具折價歸團,實行固定工資制,自負盈虧。當時收入較好,劇團添置了較充足的服裝、布景、燈光器材。1960年改名地方國營福安專區福鼎越劇團,創辦國營福建省福鼎越劇團藝術學校,培養出30多名演員和演奏員。1962年又改為縣辦集體所有制劇團。當時劇團行當齊、陣容強,藝術質量較高,曾到福州漳州廈門泉州廣東省的潮州、汕頭等地演出。1963年赴上海演出《金沙江畔》等得到好評。劇團還邀請表演藝術家袁雪芬、越劇作曲周大風和舞台美術人員蘇石風講課傳藝。建團以來積累了一批保留劇目,現代戲有《白毛女》、《金沙江畔》、《楊立貝》等,傳統戲有《信陵公子》、《葉香盜印》、《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盤夫索夫》、《孔雀東南飛》等。1961年,演出達500餘場,收入6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鼎縣越劇團
  • 成立時間:1952年2月
  • 地點浙江省溫州市
  • 代表人物:馬俊秋、呂愛寶
歷史發展
文化大革命”中,劇團被解散,除少部分人員被選調到寧德地區京劇團外,大部分演職員遣散回家。1977年2月,恢復成立福鼎縣越劇團。1978年9、10月,馬俊秋、呂愛寶相繼病逝,由王寶琴任團長。1980年4月,劇團到福州演出傳統劇目《孔雀東南飛》,福建電視台進行了實況錄像播放,福建人民廣播電台全場錄音播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