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十年(1805年),福鼎縣知縣譚掄召集文人修志。翌年,編纂成福鼎置縣後的第一部縣誌,全書共8卷28萬字,後由台灣文成書局正式出版(1988年復由福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校正標點再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鼎縣誌
- 是否出版:是
清嘉慶十年(1805年),福鼎縣知縣譚掄召集文人修志。翌年,編纂成福鼎置縣後的第一部縣誌,全書共8卷28萬字,後由台灣文成書局正式出版(1988年復由福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校正標點再版)。
清嘉慶十年(1805年),福鼎縣知縣譚掄召集文人修志。翌年,編纂成福鼎置縣後的第一部縣誌,全書共8卷28萬字,後由台灣文成書局正式出版(1988年復由福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校正標點再版)。福鼎縣誌民國21~25年(193...
《福鼎舊志集》是2013年07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湯化點校。內容簡介 本書系福鼎市方誌編纂委員會對福鼎舊志中的《福鼎縣誌》、《福鼎縣鄉土志》、《太姥山全志》、《太姥山志》、《太姥山指掌》等進行點校整理,重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勉良歷任中共福鼎縣委常委兼縣農會主席,中共福安地委委員、中共柘榮縣委書記,福鼎縣委第一書記、書記、副書記兼縣長等職。在福鼎任職期間。他於1956年領導完成全縣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
在溪美村歷史以來的眾多人物中,林七公是一位在福鼎大地上有著廣泛影響的人物,相傳他遇異人授其防疫消災、治病救人的秘訣,用這個秘訣救活了不少人。他的事跡遍及福鼎各地。如今,很多宮廟還供奉著他的塑像。清嘉慶版《福鼎縣誌》記載...
康熙南平縣誌 民國南平縣誌 第十冊 光緒重纂邵武府志 民國重修邵武縣誌 第十一冊 民國順昌縣誌 道光重纂光澤縣誌 乾隆寧德縣誌 第十二冊 乾隆福寧府志 第十三冊 民國霞浦縣誌 康熙壽寧縣誌 光緒福安縣誌 第十四冊 嘉慶福鼎縣誌 康熙羅源...
福鼎茶葉外銷,一律得走陸路,南銷的茶葉必經這條古官道,縱觀福鼎茶葉的外銷史,磻溪與鄰近的白琳均為清代、民國年間著名的茶鄉,民國《福鼎縣誌》載:“本區亦行數十里匯漆溪出霞浦入海,此區內山川形勢之大異也,出產有茶竹木紙炭...
福鼎檳榔芋屬天南星科魁芋類,據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福鼎檳榔芋已有數百年栽培歷史。早在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福鼎知縣譚倫總撰的第一部《福鼎縣誌》物產篇中就有“狀若野鴟,謂之芋魁”的記載。數百年來,在福鼎優越的自然生態...
《吾要茶序》是著名作家薛宗碧考據《福鼎縣誌》,探尋白茶起源的一篇序。吾要茶序 卓然飲品者,唯茶葉而已。而超乎茶類者,則白茶是也!世愛白茶,芳譽天涯。然其發軔與原起,幾人詳詰或窮識?白茶之原料,取自大白茶。福鼎大白茶...
《方輿紀要》載:“疊石、分水二關,俱閩王時築,以備吳越。”(參閱《福鼎縣誌·古蹟》)唐僖宗光啟元年(885),黃巢義軍王緒占光州,王審知(862-925年)與兄王潮、王審邽帶固始五千鄉民從義軍入閩。乾寧五年(898)朝廷任王審知...
棲林寺位於福鼎市西郊2公里的鰲峰山下,據《福鼎縣誌》記載:“棲林寺,原名西林院,又稱棲林禪院。”始建於唐末五代時之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年)年重修,據現存寺內《縣儀案》碑銘及《張氏族著》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