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福建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福建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建泉州市境內,地跨惠安、洛江、豐澤、晉江、石獅5縣(市、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8°37′45″~118°42′44″,北緯24°47′37″~24°57′29″。保護區總面積7045hm2。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紅樹林及其棲息的中華白海豚、黃嘴白鷺等珍稀野生動物。屬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類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建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泉州灣內灣
  •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7039公頃
  • 景點級別:省級自然保護區
  • 設立時間:2011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保護目標,保護對象,植物,動物,管理狀況,地位價值,

歷史沿革

“九五”期間,惠安、洛江、豐澤、晉江、石獅5縣(市、區)分別在泉州灣河口濕地區域設立5個自然保護小區,以保護轄區內的濕地生態系統、候鳥栖息地和紅樹林。
2001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7039公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泉州灣內灣,範圍包括豐澤區、洛江區、惠安縣、晉江市、石獅市在泉州灣內灣的灘涂、水域及豐澤區桃花山小部分林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18°37′45″-118°42′44″,北緯24°47′37″-25°01′30″,總面積7039.56公頃。

地形地貌

泉州灣位於晉江和洛陽江的出海口,地貌中陸地地貌屬沖海積平原、海積平原、風成沙地等,海岸地貌包括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海底地貌包括水下淺灘、深槽。保護區屬正規半日潮。

氣候

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20.4℃,年均降水量為1095.4mm,年均相對濕度為78%,為颱風多發區。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紅樹林及其棲息的中華白海豚、黃嘴白鷺等珍稀野生動物。

植物

浮游植物104種,其中硅藻86種、甲藻16種、藍藻2種;浮遊動物82種,其中水母類21種、毛顎類8種、枝角類2種、橈足類41種,十足類7種。底棲動物169種,其中甲殼動物55種,多毛類45種,軟體動物41種,棘皮動物9種。已查明泉州灣有高等植物191種,隸屬於143屬51科,其中喜鹽植物26種。海岸植被根據耐鹽和控制鹽分的方式分為拒鹽植物、泌鹽植物、聚鹽植物和一般耐鹽性植物。紅樹植物有秋茄、桐花樹、白骨壤等。其中桐花樹、白骨壤在此處為自然分布北限。

動物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27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3種,二級保護動物有黑臉琵鷺黃嘴白鷺偽虎鯨(Pseudorca crassidens)、寬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es)、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綠海龜(Chelonia mydas)、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棱皮龜(Dermochelys coriacea)、虎紋蛙(Rana tigrina)、白氏文昌魚(Branchiotoma belcheri)等24種。列入CITES附錄物種14種。中日協定保護候鳥25種,中澳協定保護候鳥18種。列入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2種。

管理狀況

2001年4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泉州市沿海濕地資源保護和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同年5月市政府召開泉州市沿海河口濕地資源科學考察工作專題會議,委託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負責保護區的科考工作。

地位價值

泉州灣河口濕地是中國重要濕地之一,是中國亞熱帶河口灘涂濕地的典型代表。1994年《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畫》的“中國優先保護生態系統項目”中被規劃為優先項目。2000年被列入《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畫》的“中國重要濕地名錄”。
加強泉州灣河口濕地的保護和建設管理工作,對於弘揚泉州歷史文化、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泉州灣沿岸城市群建設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