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廟山

福州大廟山

福州大廟山在台江西部,今福州第四中學所在地。山上今福四中校內尚有一塊“全閩第一江山”的大石碑。據說此山原名惠澤山,漢高帝五年,在此山冊封無諸為閩越王。無諸死後又在山上立廟祀之,故名大廟山,一條大廟路就在山之西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州大廟山
  • 地理位置:台江西部
  • 著名景點:全閩第一江山
  • 相關地點:福州第四中學
歷史背景,現今發展,地圖信息,

歷史背景

勾踐傳六世時,越國被楚國所滅。越王的後代統領部眾流落到東南沿海一帶,無諸就是當時福建境內的越族首領,他在戰國後期自稱閩越王。 在閩越故地設立閩中郡,由無諸統領故土。無諸以福州為中心,積極發展生產,勢力逐漸強盛。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各地民眾紛紛回響。無諸也在福建舉兵反秦,後隨劉邦伐秦伐楚,素有戰功。因此在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立無諸為閩越王,統領閩中故地,並派使臣從海路沿閩江而上到福州正式冊封。
為了迎接漢使臣,無諸在閩江邊的一座山上建台,在此正式接受冊封為閩越王,後此山就稱為惠澤山。幾年後無諸去世,相傳就葬在冊封台後面。後人為了紀念無諸,在冊封台舊址旁建武烈英護隆閩王廟,也稱漢閩越王廟,俗稱大廟。唐、五代以後,山麓江邊街市興起,稱潭尾街,宋代書法家米芾手書“全閩第一江山”石碑立於山麓,因此南台山就有全閩第一江山的美譽。由於人們對閩越王廟的崇拜,南台山到清代後又改稱為大廟山。 大廟山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登臨遊覽懷古之處。元代詩人范德機有詠余善釣龍台的詩曰:“海角釣龍人杳,雲間待雁路迢。若為借得山頭石,每到高秋坐看潮。”更多的詩是登臨釣龍台懷念無諸,如明初著名詩人王恭《題無諸廟》詩曰:“野廟大江畔,瀟瀟樹色寒。斷碑荒草蔓,畫壁古苔乾。龍去春潮在,猿鳴海月殘。英雄那可問,東逝更漫漫。”可惜的是,閩越王廟於1922年因失火被燒毀。

現今發展

如今,大廟山閩越王遺蹟地已成為福州第四中學校址。米芾寫的碑文已遺失,後人陸某補寫了一個碑,現立在福州四中內。.現在尚存的遺蹟除“全閩第一江山”石碑外,還有釣龍台、釣龍井、登高石。
大廟山歷史悠久,古蹟多,傳說也多。它同倉山的煙臺山一樣,之所以未與鼓樓的“三山”一起合稱“五山”,皆因這兩山均在城外。但它的許多美好的傳說卻令後人永難忘卻。
首先,說無諸的後裔東海王余善相信世間有龍的存在,遂突發要在山上釣白龍的奇想。因為當時山的周圍還是一片汪洋,他便在山上建了一座釣龍台和一口釣龍井,天天坐著垂釣,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也有人說從白龍江釣得一頭白龍,養在山嶺頂的一口井內。)。這釣龍台和釣龍井至今還能找到一些殘跡,有關部門正圖修復,供人遊覽。
其次,說古時由天上墜落一顆天星于山上。因為是天星,所以小孩往上一登就會長高。有了這個傳說,福州早年便有了“九月九”上大廟山登高的習俗。到了那一天,大人帶著小孩,從四面八方湧來。自古上大廟山有三條通道,一是從油巷下(今隆平路北端)經龍嶺頂而上;二是從延平路北段,也經龍嶺頂而上;三是從大廟路直接上山。到那一天,這三條路被擠得水泄不通。聰明的小商販抓住機會,在三條路兩旁擺攤賣玩具,如土人囝(泥人)、狀元帽、關刀等。小孩纏著要買這買那,大人只得慷慨解囊。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區大廟新村南區(福州第四中學西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