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杭街道

北宋元祐年間前,轄內大廟山以南儘是閩江水域。現雙杭街道位於台江區中部,東起小橋頭、水巷,西至三保街、大廟路,南以星安河與蒼霞街道隔江相望,北到大廟山龍嶺頂,土地面積0.4平方公里。2004年4月,撤銷雙杭街道,將其管轄區域併入後洲街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杭街道
  • 土地面積:0.4平方公里
  • 包含:東起小橋頭、水巷,西至三保街
  • 屬於:閩江水域
街道概況,轄區街巷,街道商業,名勝古蹟,

街道概況

三山志》載:“有江廣三里,揚瀾浩渺,涉者病之”。大廟山南麓,沿岸有兩個大沙痕,可供來往船隻裝卸貨物,成為天然的“碼頭”,原名“上航”、“下航”,古代“杭”與“航”相通,又稱“上杭”、“下杭”。後梁開平四年(910年),閩王審知在此江邊的古新市堤飲餞,為太祖派來的冊禮副使翁承贊送行。
宋朝以後,兩個大沙痕逐漸形成陸地,分別稱“上杭街”、“下杭街”,合稱“上下杭”或“雙杭”。當時民謠:“龍船扒出後田口(註:幫洲街道後田),船工運貨上下杭”。附近的潭尾街一帶民居鱗次。
街道辦事處成立於1955年5月,處址設在上杭路54號(新門牌號為上杭路112號)。至1990年,轄區有上杭、杭一、杭二、水巷、星安、潭尾、大廟、延平、更新、龍嶺10個居民委員會,有居民6463戶,18370人。2004年4月,撤銷雙杭街道,將其管轄區域併入後洲街道。

轄區街巷

1979年以來,雙杭街道辦事處總共投資15萬元,改造小街巷道路23條,面積達2457平方米,建小公園8個、小花壇28個、綠化帶67條。組織幹部、民眾開展經常性愛國衛生運動。轄區內福州市台江區屬的市工商聯合會、市小刀廠、市無線電元件一廠、市醫藥站、市土產站、市廢品回收公司、市第二糧油公司、市食品公司、區工業局、區衡器廠等26家單位都同街道辦事處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學軍路、下杭路、大廟路、延平路、隆平路、潭尾街、上杭街、水巷、厚仁弄等均實行分片包段,全日保潔。更新、水巷、星安、潭尾、延平5個居民委員會被評為市“慶城式衛生居民委員會”。1989年、1990年更新居民委員會被評為福建省、福州市先進居民委員會。有3821戶居民評上“衛生之家”和“清潔戶”。

街道商業

清初,福州地區的自然寄泊港,逐漸由洪塘南移至台江北岸,上、下杭街水陸交通方便,成為閩北土特產品的集散樞紐,商業街市逐漸發展;尤其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後,更為繁榮。此時,上、下杭街商賈雲集,行棧鱗次,多以批發為主;經營物資達上百種,商品輻射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東南亞各國。其中:茶棧有福州恆元堂毛茶幫的生順、宏春、明興、富春等10多家,單生順茶棧年批售量就達2萬多擔;紙、筍溪行較有名的有張德生、曾長興、羅坤記、乾和記、永興順、聚源發、方成記等家,資本雄厚,多有自置船隻出運貨物售往山東等地;溪行兼營其他雜貨者,較知名有謝慎余、合長春、裕來昌等家;紗布業有福州幫、江西幫、南幫、福清幫,盛時達20多家,大戶有黃恆盛、陳恆記、劉天記、羅恒隆、福聯興、黃豐記、華通、益興、建南、安泰、連利、永生、建德等家;南北貨、雜貨、糖商行,較有聲望的有德發、元隆、新隆、萬隆、蔡大生、義美、義成、源泰等家,以及後起的建東、華南、捷興、何元記、唐華興、周元通等20多家,尚有延平路的泰生行,專營李乾果,裝運售往香港;藥材大戶有怡興、怡茂隆、乾泰、裕亨、德隆、如農、致遠、德生祥、中孚等家;經營藥材兼接方的有元昌、鹹康、廣芝林等家;顏料行比較著名的有金元、瑞豐、瑞大、裕興、廣興、元大、金可郭等家。金融業也隨之興盛,轄內先後有奭餘、裕大、祥康等私人錢莊18家以及官辦錢莊福建銀行1家。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福州商務總會在下杭街成立,宣統三年(1911年),遷入上杭街48號。在台江地區會館有24個,其中雙杭占8個(上、下杭街7個、潭尾街1個),足見當時雙杭商業之鼎盛。
清光緒末,洋貨不斷傾銷福州市場,帝國主義的洋行、使館、公館大部分設在倉山區,但洋行的“買辦”和“馬弁”(經紀人)則經常活躍於上、下杭街一帶,除傾銷洋貨外,廉價收購土特產品。
“五四”運動後,福州掀起抵制日貨高潮,民國8年(1919年)6月14日,發生上杭街“黃恆盛”布行老闆黃占鴻抵制學生到布行檢查,打傷學生、打傷致死工人的“黃案事件”。學生罷課,商店罷市,轟動全國,使抵制日貨、倡用國貨的活動更加掀起高潮。
抗日戰爭時期,福州局勢動盪,商品購銷兩難,商賈受到沉重打擊。抗日戰爭勝利後,商賈元氣尚未恢復,民國36年後,貨幣不斷貶值,經營狀況艱難。下杭街興化幫4大商賈聚源發紙行(今下杭街福州市食品公司)、何元記(今下杭街福州百貨公司紙箱廠)、義美南北行(今下杭街福州勞保用品商店)相繼倒閉;蔡大生鞭炮行(今下杭街福州菸草公司)實力銳減。但在油巷下(今隆平路)的街上,形成紗布、銀元交易市場,紗布以自產自銷為主,銀元以黑市成交,每日前往參加的城鄉生產者、經紀人、商人頗多,盛極一時。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雙杭商賈貿易照常。1953~1956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對雙杭地區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最後實現各行各業的全行業公私合營,上、下杭一帶也成為福建省、福州市部分商業公司及其所屬商店批發站、貨棧、倉庫的集中地,納入社會主義經濟軌道。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街道辦的商業企業發展。1990年,共有街屬商店21家,經營項目有飲食、服務、五金、食雜、電器修理等,營業額達168萬元,利潤為1.25萬元。

名勝古蹟

轄內惠澤山,系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漢王朝遣使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築台冊封之處,因此舉有惠澤於民,故名惠澤山。山上建有閩越王廟,又稱大廟或無諸廟,此山又稱大廟山。山上尚有釣龍台、釣龍井、登高石和目前尚存的志社及其詩樓、去毒社,並“全閩第一江山”、“南台”碑刻和詩樓南面舊牆上3塊青石碑刻等古蹟。山之北麓有龍嶺頂,歲歲重陽(農曆九月初九),人們上大廟山登高,都要經過龍嶺頂。“釣台夜月”、“龍嶺樵歌”,便是明代“南台十景”中之兩景。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大廟山上辦有商立兩等國小堂(後為福商學校)。
上杭街8號,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朱銘莊烈士之家,朱銘莊於民國15年參加中共,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次年4月,被國民黨右派殺害於福州西門雞角弄刑場,為革命捐軀。下杭街108號生順茶棧,系歐陽天定之家,民國27年中共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福州總隊在此成立,隊部亦設於此。上杭街10號,陳亨妹(秋帆)、林懷英(夫妻)之家,民國29年曾作為中共地下福建省委閩中聯絡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