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漢語詞語,拼音:hǎi jìn,釋義是指明清兩代禁止中國人到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船進口貿易所採取的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禁
- 拼音:hǎi jìn
- 釋義:限制外國商船進口貿易採取的措施
- 出處:《條陳水運事宜》
禁海政策一般指本詞條
海禁,漢語詞語,拼音:hǎi jìn,釋義是指明清兩代禁止中國人到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船進口貿易所採取的措施。
如將部分禁海視為開海,粗略地說,在鴉片戰爭前的清代,禁海時期約占15%,開海時期約占85%。清初海禁,遷海政策是以軍事戰略為主要出發點的政策,非以遏止對外貿易為目的,但不持久,並不能表示清朝前期以“閉關鎖國”為國策;康熙開海之後約一個半世紀間,中國海外貿易的活躍程度和規範化程度都超過了明代的水平...
本來,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由於海禁政策所實施的直接對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勢力,他不僅不能成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區激化了一些矛盾。沿海地區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從事漁業生產,或從事海上貿易。明太祖“嚴交通外藩之禁”,堵絕了沿海地區人民的正常謀生之路...
趙光義之後,宋朝海禁政策趨於寬鬆,但並不意味海禁政策的取消。據學者陳高華在《北宋時期前往高麗貿易的泉州舶商》一文指出,宋仁宗時期有關市舶的條法《慶曆編敕》和《嘉祐編敕》,都明文規定:“客旅于海陸商販者,不得往高麗、新羅及登萊州界。”,而宋神宗時期的《熙寧編敕》也規定:“往北界高麗新羅並登萊界...
禁海 禁海,讀音是jìn hǎi。意思是禁止外國人到 中國 沿海或 中國 人到海外經商。解釋 禁止外國人到 中國 沿海或 中國 人到海外經商。出處 《文匯報》1961.12.12:“ 康熙 朝繼承並加強了 順治 朝的遷界、禁海與封鎖政策,主要是防止反 清 勢力與海外取得聯繫。”
禁海令 禁海令是明清時期禁止海上貿易的法令。簡介
遷界禁海的實施,讓曾經打敗荷蘭殖民者的台灣鄭氏政權得不到大陸的物資,為後來施琅攻陷台灣,清朝統一全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遷界禁海對中國沿海經濟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惡性影響,其殘暴,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也嚴重摧殘了明代晚期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原始資本主義經濟,從而和諸多閉關鎖國的政策一起,改變...
《北京條約》的簽訂最終決定了清政府閉關政策的破產。德川幕府 參考詞條:江戶時代、島原起義、鎖國令 1612年開始,德川家康頒布禁教令。1616年,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採取了進一步禁教措施。主要內容是:1.進一步取締天主教,特別是徹底根除農民中的天主教徒;2.一切外國船隻均不得在大名領地通商,只能在崎和平戶...
於他們而言,禁海正是他們中飽私囊、壟斷海上利益的保障。調研結束之後,有一次康熙關於禁海政策討論的記載。此時,石柱自然是禁海的辯護者,而皇帝難免不滿。康熙說,邊疆大臣應該以國計民生為念,現雖禁海了,但私自貿易什麼時候被禁絕過?現在持禁海觀點的人,都是因為當地的總督、巡撫“自圖便利”。面對皇帝的...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中說“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築短牆,立界碑,撥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業流離死亡者以億萬計”。這一政策實施了二十多年,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康熙的統治之下,如果說開頭幾年,和康熙沒有關係,那么剩下的時間,以及其間的一些強化措施,康熙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計畫經濟環境的禁海 中國大陸計畫經濟體制時代自1956年起禁海三十年(最遠只允許去西沙,1986年才允許海南漁民去南沙作業):由於自1956年開始實行禁海政策,漁民無法前往南沙進行生產,直到1985年,在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縣農辦主任及潭門鎮副鎮長率隊先後兩次前往農業部漁業局申請批准重啟南沙生產,1986年終於獲批,...
1723年(雍正元年),因與羅馬教廷間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白熱化,清朝政府開始禁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被視為鎖國的一部分。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中國清代前期實行了“閉關自守”...
1679年(永曆三十三年、康熙十八年),清廷實行遷界禁海的政策,意圖困死台灣。鄭軍糧餉沒有了來源,金廈兩島居民的賦役日益加重,以致怨聲四起。三月,劉國軒為了減輕百姓負擔,自請停俸,並為其轄下士兵助餉三個月,吳淑、何佑、江勝、林升等將領也跟著他一起自請停俸。七月,劉國軒在一夜之間築起了潯尾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