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開海

康熙開海

康熙開海,指的是清代康熙年間,康熙帝決定在1684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許沿海居民展界復業、商人出海貿易的政策變革。

康熙開海之後,歐洲人終於可以來到廣州,直接購買中國貨品。這已經不是以前的三年一貢,也不需要派使節建立朝貢關係。帆船每年在特定季節都可以來廣州,還可以在廣州建立倉庫。開海之後,貿易政策在朝廷內部還是有爭議,時緊時松,有不少是非曲折。但是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這卻是歐亞貿易的一次革命性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熙開海
  • 發生時間:1684年
背景,國內因素,國際貿易,經過,後續,影響,評價,紀念,

背景

國內因素

參見:遷海令沿海遷界
清朝建立後,在沿海地區一度實行了長時間的海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置重典”,甚至強制沿海居民遷往內地。面對長期戰事和災荒造成的政府財政不足問題,不少官員提出開海的主張。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灣歸附,開海之議提上日程。福建總督姚啟聖、兩廣總督吳興祚等沿海地方大員接連上疏提請復業展界、開海貿易。姚啟聖指出復界開海“上可以增國課,下可以遂民生”,並可收魚鹽之利。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廷議之後,作出了開海貿易的決定。至此,從清初開始實施的海禁政策正式停止。《清朝文獻通考》記載:“今海外平定,台灣、澎湖設立官兵駐紮,直隸、山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各省先定海禁處分之例,應盡行停止。”

國際貿易

明清交替期間,歐洲帆船無法與中國進行直接、穩定的貿易。葡萄牙人在澳門有據點,但是已經沒有資本、精力做亞洲貿易了。荷東印先在台南落腳,被鄭成功趕走,之後基本上就是坐在雅加達,等著中國帆船把中國貨運去印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落腳點主要在印度,只是偶爾來到廈門與台灣之間,做一些零散的買賣。
康熙開海
停在廣州黃埔的外國帆船,右岸有他們的倉庫
中國自身就有對外來貨品的需求,主要是對亞洲特別是南洋貨品的需求。對亞洲貿易影響最大的是中國,其次是印度。中國有最大的市場,而中國的瓷器、絲綢又是品質最好的。18世紀是康乾盛世,天下大致安定,而且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由此也帶來消費需求的急速增長。
在食品方面,中國進口東南亞的燕窩、魚刺、海參等宴席上的高檔食品。在用品方面,需要進口金屬錫、做藤器的藤條,還有特殊的木材。到十八世紀中期,清政府允許中國工匠去東南亞造船,因為那邊的木材便宜;同一時期,又從泰國、越南南部進口糧食,主要是大米。中國也一直進口胡椒,而且是胡椒的大買主,比歐洲人買得多。到十八世紀下半葉,從廣東、福建下去的商人,在泰國、越南種水稻;在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種胡椒、開錫礦;在菲律賓伐木、打撈海產。有中國需要的特產,人家也樂意拿來貿易,換取中國貨品。

經過

清政府明確沿海地區商民可以出海貿易,並制定出海貿易的具體制度措施。普通商民想要出海貿易,需在地方官處登記姓名、戶籍等信息,發給執照,將船身烙號刊名,令各海口官員查驗執照,準許出入貿易。設立江、浙、閩、粵四處海關,關署分別設在上海、寧波、廈門和廣州,對海上貿易進行徵稅管理。清政府雖允許下海貿易,但對貿易仍有限制,這種限制主要表現禁違禁物下海和對出海船隻制式的限制等方面,如只允許五百石以下船隻入海、不準帶硝磺軍器等出洋等。
康熙開海
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關於開海的御批

後續

康熙開海後,晚年被地方官員欺騙,又頒布了“南洋禁航令”從寬容到“禁教”並禍延到科學技術之引進,而後,便是雍正開洋後,卻默許廣東巡撫楊文乾再度祭起朝貢制度的“加一徵收”以對付日趨繁盛的西方商船的到來,一直到乾隆二十二年的“一口通商”和《防夷五條》——日趨嚴厲的對外限制,終於在其中晚年,令整個大清帝國由盛轉衰。

影響

康熙開海的第二年即1685年,與康熙同時期的法國君主路易十四派出了第一個科學傳教團上中國,這個使團正是由日後在中國有名的神父洪若翰、白晉、張誠、劉應、柏應理、李明所組成,他們起了中國名字。這一年的三月,他們帶著路易十四授予的測量儀器於布雷斯特出發,兩年後,他們先抵達寧波,再過半年,奉康熙之命,到了北京,其中,張誠、白晉就留在了康熙身邊,成了康熙的老師。
康熙帝實施“開海通商”政策後,粵海關便設立了“洋貨行”,這是廣州十三行(簡稱“十三行”)的雛形。十三行成立後,不但為來華的洋商們興建了居住的商館,還為行商們制定了相關的行規,使其發展逐漸規範起來。乾隆帝登基後,考慮到江浙地區的海防安全等因素,開始推行“一口通商”政策,將廣州定為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十三行抓住良機,達到了發展的高峰。
康熙開海後的16年裡,每年有大約300到400萬斤日本銅輸入中國,滿足國內所需。

評價

康熙開海後,沿海地區工商業迅速恢復,海洋貿易活動日臻活躍,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不過,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清政府的海洋貿易政策又出現變化。

紀念

海禁初開,因反清復明而隱居的學者屈大均,寫了《廣州竹枝詞》七首: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另外還有一首,題《南海神祠作》:波羅花落蠻娘拾,獅子洋開估舶能。漢代樓船零落盡,何時重見伏波功。
另一位反清復明的志士陳恭尹,隱居後亦留下詩作,第一次寫到了粵海關。詩名為《鐃歌》:粵海關開海舶過,漁人生計只漁蓑。從今不用愁飢餒,魚課承恩減已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