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子

票子

票子,指鈔票;票據如:銀行票據,憑證;票務如電影票,船票等。見《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看了關文和本縣拿人的票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票子
  • 拼音:piào zi
  • 注音:ㄆㄧㄠˋ ˙ㄗㄧ
  • 詞性:名詞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歷史變遷,

基本解釋

(1) [paper money;bank-note;bill]∶鈔票。
(2) [ticket]∶票據,憑證;電影票,船票。

引證解釋

1.舊時官府或法院因案傳人、拘人的憑證。《儒林外史》第一回:“ 王冕 道:‘頭翁,你有所不知。為了事,老爺拿票子傳我,我怎敢不去!’”
2. 清 時商辦票莊所發,憑以兌取銀錢的票據。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紅票兒》:“錢肆取錢之帖謂之票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卻說當下我看見那一千兩的票子,不禁滿心疑惑。”
3.紙幣,鈔票。 茅盾 《委屈》:“當然大後方什麼都有,不過你拿了大把的票子要去買,還得有路子。” 管樺 《井台上》:“你倆兒子在 唐山 開汽車,大把的票子往家裡捎。”《人民日報》1981.6.13:“她開開大櫃拉開抽屜,抽出一張拾元的票子,往男人手裡塞。”
4.印製的或書寫的用作憑證的紙片。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假如 袁世凱 於總統選舉之時,獲得特別多數票子,則我們當準備承認。”

歷史變遷

人民幣,邯鄲土語稱為“票子”,如新幣稱做“新票兒”,大面額的稱做“大票兒”,角幣稱做“毛票兒”,殘幣稱做“破票兒”等。
票子
“票子”之稱來源於“鈔票”。唐代時,賣田地的契約和經官府蓋印的證據稱“田鈔”,官府的其它檔案稱“文鈔”。宋代產生了紙幣叫“交子”。交子,是北宋於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發行的貨幣。初始發明人為成都知府張詠。被認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交子”的本位是鐵錢,一緡為1000文(枚),所以“交子”也被稱為“鐵緡鈔”。宋代的紙幣稱“鈔”的很多,如“河北見錢鈔”、“兩浙鹽鈔”等。金代有“交鈔”,元、明兩代的紙幣稱“寶鈔”。“票”字的使用源於明代,明中葉以後,由於工商業逐漸發達,匯兌業務隨著發展,出現了“匯票”一詞。清初,民間出現了“錢莊”和“票號”等金融信用機構,發行“照票”、“憑票”等領取現金的憑證。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清政府為籌集鎮壓農民革命的軍費,解決財政困難,發行“大清寶鈔”,代替“制錢”(銅錢)和“戶部官票”,這種“大清寶鈔”被稱做“鈔票”,從此,“鈔票”就成了紙幣的代稱。邯鄲人把“鈔票”簡稱為“票子”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