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神道書者,本根與陰陽合,與神明同;即通天之神道,曉無數天下事,聖賢得而天下治的書。語出道教第二聖經《太平經》:「甲部第一又云:“誦吾書,災害不起,此古賢聖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書有三等,一曰神道書,二曰核事文,三曰浮華記。神道書者,精一不離,實守本根,與陰陽合,與神同門。核事文者,核事異同,疑誤不失。浮華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記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道書
- 出自:《太平經》
- 性質:文言文
- 類別:古籍
簡介,基本釋義,所謂神道書者,聖賢得而天下治的書。,道書、天經、聖經與神道書的關係,道教神道書,符籙,祝詞,儒教神道書,神道書類目,
簡介
在《《道德經》的傳授、誦讀與道教法位階次》里有詳細的說明授道的程式。另一方面,南北朝末以後出現了不屬於三洞四輔的新法位,例如升玄法位、高玄法位、洞淵法位、北帝法位、三洞部、大洞部等。這些新法位也有相應的儀式,如南北朝末期問世的《升玄內教經》(敦煌寫本P.2445)記載了傳授升玄法位經籙的登壇告盟儀式,東晉南朝朝問世的《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四《法次儀》、《傳授經戒儀注訣》記載了高玄法位。唐代出現了洞淵神咒齋儀(DZ 525《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懺謝儀》、DZ 526《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清旦行道儀》、DZ 527《太上洞淵三昧神咒齋十方懺儀》),DZ 1430《道藏闕經目錄》著錄了北帝法位儀式。總之,中古道教的法位制度與《道藏》的三洞四輔分類體系並不完全對應。
基本釋義
所謂神道書者,聖賢得而天下治的書。
神道書者,精一不離,實守本根,與陰陽合,與神同門。核事文者,核事異同,疑誤不失。浮華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記也。”」。一為守本法天之神道書,二為守中效地之核事文,三為守末從文之浮華記。道教神道書乃神所傳,於是乃曰:「是以得神道上天者,但能以天耳。夫道耳目所聽視,無前無後,無覆冥,無障蔽,洞徹見無數天下事,能聽無聲之聲,能見無形之形。夫作仙道者,當故持天耳目聽視,乃能有所見。」一者《太平經》編纂體例的第一部分,亦即其核心內容就是“神道書” 。神道又稱天道,語出《易經》“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太平清領書》中曾多次使用"神道"一詞,用來指“神明之道”和“清明之神道”。
「老君曰: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閉目思尋,表里虛寂,神道微深,外觀萬境,內察一心,瞭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寧極,湛然常住,窈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太平經》指出:“然則精學之士,務存神道,習用其書,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一以化三,左無上,右玄老,中太上。太上統和,無上攝陽,玄老總陰。陰合地,陽合天,和均人。人、天及地,號為三才。各有五德、五纂倫分。脩事畢,三才後後,當作後一。得一者生,失一者死,能遵上古之道,則到太平之辰,故曰三老相應。”“三一”包含相互關聯的兩方面內容,一指精、氣、神三者混一得長生,一指君、臣、民三者合一致太平,這是《太平經》提出的內聖外王。這裡的"一以化三" ,就是指的元氣化為三氣。三氣是指"一氣為天,一氣為地,一氣為人" 。
道書、天經、聖經與神道書的關係
神道書又簡稱“神書”、“道書”或曰“天經”“天書”。古代帝王封禪,皆於道壇授予天書、符籙。至宋朝,正月三日天書降日為天慶節。「一曰天書,八會是也;二曰神書,雲篆是也。」「校而論之,八會之書,是書之至真,建文章之祖也。」「今小之道書,以為天經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聖人之辭,以為聖經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大德之辭,以為德經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賢明之辭,以為賢經也……所言拘校上古、中古、下古道書者,假令眾賢共讀視古今諸道文也,如卷得一善字,如得一善訣事,便記書出之,一卷得一善,十卷得十善,百卷得百善,千卷得千善,萬卷得萬善,億卷得億善,善字善訣事,卷得十善也,此十億善字;如卷得百善也,此百億善字矣。書而記之,聚於一間處,眾賢共視古今文章,竟都錄出之,以類聚之,各從其家,去中復重,因次其要文字而編之,即已究竟,深知古今天地人萬物之精意矣。因以為文,成天經矣。」可謂,神道書的地位實則比聖經要高。《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老君《道德經》,乃是大乘部攝正當三輔之經,未入三洞之教。」「《道德經》者乃天地之至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神道焉,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宜遵之焉。」
「人者,正謂帝王一人也,上德易覺知行道書之人也。據瑞應文,不疑天道也,深得其意,則壽矣。」《皇靈》上載延年避災之事及符文,乃道書也。「憲家世述道書,推求先聖往賢之所撰集,不可窮盡,千室不能藏,萬乘不能載,猶有漏逸。或言浮誕,非政教所同,經文史官記事,故略而不取,蓋偏國殊方,並不在錄。」儲光義詩云:“名岳征仙事,清都訪道書”。劉長卿有詩:“道書堆玉案,仙帔疊青霞。”唐宋以降,道教神道書錄於《道藏》 中。
道教神道書
道教分道經、符祝、仙丹三脈。漢唐時期,道教神道書以《黃帝》《老子》為旨,以《大易》、《老子》、《莊子》為宗,輔以道經符籙禁呪,圖讖秘緯,陰陽五行,風角星算,辟穀導引之法,另有飛鍊金丹之術。元始天尊,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轉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道經亦與天尊常在不滅。天地不壞,則蘊而莫傳,劫運若開,其文自見。天尊之開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囀天音而辨析之。自天真以下,至於諸仙,輾轉節級,以次相授。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天尊經歷年載,始一開劫,受法之人,得而寶秘,亦有年限,方始傳授。上品則年久,下品則年近。故今授道者,經四十九年,始得授人。推其大旨,蓋亦歸於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致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道合體。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受者必先潔齋,然後齎金環一,並諸贄幣,以見於師。師受其贄,以籙授之,仍剖金環,各持其半,雲以為約。弟子得籙,緘而佩之。
道經中以三洞為尊,三洞通天之神道,為萬法之本。洞真、洞玄、洞神的仙階依次遞減。三洞皆元始天尊所傳。「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從三洞總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為輔經。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三輔合成三十六部,正一盟威通貫總成七部,故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又從七部泛開三十六部。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戒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眾術,第十傳記,第十一贊誦,第十二表奏」。
「《道門大論》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鳳篆龍書,金編玉字,修服者因茲入悟,研習者得以還源。故《玉經隱注》云:三洞經符,道之綱紀。《本際經》云:若有經文,具十二部,應三洞者,是名正法。《洞真》以不雜為義,《洞玄》以不滯為名,《洞神》以不測為用。故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義相通。《洞真》者,靈秘不雜,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滯,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聖,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然三洞所起,皆有本跡。《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寶君為跡,以混洞太無元高上玉皇之氣為本。《洞玄》之教,以教主靈寶君為跡,以赤混太無元無上玉虛之氣為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寶君為跡,以冥寂玄通元無上玉虛之氣為本也……故初教名洞神神寶。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名洞玄靈寶。既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名洞真天寶也。通名寶君者,寶是可尊,君是群義,明為群生之所尊仰也。又《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此為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寶之所立也。」
符籙
符籙者,用《河圖》、《洛書》符號或雲篆天書書寫在紙帛等物上用以消災祈福、厭劾鬼神。《周易·文言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後漢書·方士列傳》云:「又河南有麴聖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符本之中有天上天下,一切靈祇名字。天下鬼神無有不伏符籙驅使。神以不測為義,符以符契為名。謂此靈跡,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如符契。漢代緯書《龍魚河圖》云:“天遣玄女,下降黃帝兵信神符,伏蚩尤,黃帝出車決曰:蚩尤無道。帝討之,夢西王母遣人以符授之,帝悟,立壇而請,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之壇中。蓋自是始傳符策也。”《帝王世紀》云:黃帝討蚩尤,西王母以符投之。”於是,「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符出於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於神明,符皆神明所授。」「有自來符、金光符、太玄符三卷;通天符、五精符、石室符、玉策符、枕中符、小童符、九靈符、六君符、玄都符、黃帝符、少千三十六將軍符、延命神符、天水神符、四十九真符、天水符、青龍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朱胎符、七機符、九天發兵符、九天符、老經符、七符、大捍厄符、玄子符、武孝經燕君龍虎三囊辟兵符、包元符、沈羲符、禹步符、消災符、八卦符、監乾符、雷電符、萬畢符、八威五勝符、威喜符、巨勝符、采女符、玄精符、玉曆符、北台符、陰陽大鎮符、枕中符、治百病符十卷、厭怪符十卷、壺公符二十卷;九台符九卷、六甲通靈符十卷、六陰行廚龍胎石室三金五木防終符合五百卷、軍火召治符、玉斧符十卷,此皆大符也。其餘小小,不可具記。」道教內部又分正一盟威法籙、洞神三皇部法籙、高玄部法籙和升玄部法籙、靈寶部法籙和上清部法籙。
祝詞
道書云:凡道士理髮將髻及沐頭將散發之時,先叩齒七通,乃祝曰:
凡道士浴身及洗手面之時,先臨水叩齒三通,乃祝曰:
“四大開朗,天地為常。玄水澡穢,辟除不祥。雙童守門,七靈安房。雲津煉灌,萬炁混康。內外利貞,保茲黃裳。祝畢,又叩齒三通,乃洗手面。此名為澡穢除凶七房祝法。常能行之者,使人神明血淨,辟諸凶氣。”
儒教神道書
《易經》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易傳·繫辭》曰:「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道德經》云:“推天道以明人事”。「今天師為太平之氣出授道德,以興無上之皇,上有好道德之君,乃下及愚賤小民,其為恩廼洞於六合,洽於八極,無不包裹」。因而詩書禮樂之道也是天下萬世的神道之教。「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萬物,其功最大。平者,地也,地平,然能養育萬物。經者,常也,天以日月五星為經,地以岳瀆山川為涇。」五經亦為神道書。道教儒家共通法天神道。
「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禮樂、宣德化也。辟者壁也,像璧圓又以法天;於雍水,側象教化流行也。辟之為言積也,積天下之道德也」。聖人經典是教導天地、神明、人倫之道的神道書。「神道微妙,寂然不測。人若能豫知事之幾微,則能與其神道合會也……言凡物之體,從柔以至剛,凡事之理,從微以至彰,知幾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於神道,故為萬夫所瞻望也。萬夫舉大略而言。若知幾合神,則為天下之主,何直只雲萬夫而已,此知幾其神乎者也。」「聖人之神道設教,觀乎天而得之,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天之所以為天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聖人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聖人之所以為神也。」神道儒道理一而已矣。儒道兩家神道設教,異曲而同工。「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記傳盟檄,則《春秋》為根:並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經顯,聖訓也;緯隱,神教也。」聖人經典是教導天地、神明、人倫之道的神道書。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兮,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