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倚危欄

《祝英台近·倚危欄》是南宋德祐時太學生褚生所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描寫詞人對戰爭的厭惡以及對窮苦人民的同情,下片結合自己的身世,反映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表現了對賣國投降派的深惡痛絕。全詞形象地反映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也表達了詞人內心對戰爭的厭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祝英台近·倚危欄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褚生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祝英台近1
倚危欄2,斜日暮,驀驀甚情緒3?稚柳嬌黃4,全未禁風雨。春江萬里雲濤,扁舟飛渡5,那更聽6,塞鴻無數7
嘆離阻!有恨流落天涯,誰念泣孤旅?滿目風塵8,冉冉如飛霧9。是何人惹愁來10?那人問處11?怎知道愁來不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祝英台近:詞牌名,又名《祝英台令》《月底修簫譜》。此體雙調七十七字,上片九句五仄韻,下片八句五仄韻。
  2. 危欄:高欄。
  3. 驀驀(mò mò):心情不安、恍惚不定的樣子。
  4. 稚柳嬌黃:據《重刊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後集》註:“稚柳”指幼君,即直歲的宋恭帝。“嬌黃”指太后,即這時正臨朝主政的謝道清。
  5. 扁(piān)舟飛渡:指元軍打過江、淮。飛渡:指渡過長江。
  6. 那更聽:況且又聽到。
  7. 塞鴻無數:指南宋百姓逃亡,流離失所。
  8. 滿目風塵:比喻到處都是戰亂的景象。
  9. 冉冉:慢慢流動的樣子。
  10. “是何人”句:何人:指誤國的權臣賈似道。賈似道先是隱匿軍情不報,後又督師魯港失敗,給國家帶來敗亡的災難。
  11. 那人何處:指賈似道失敗後被免職,貶謫循州(今廣東惠陽)。

白話譯文

倚靠著高欄,太陽已經下山,心情不安、恍惚不定。幼君和太后都未曾經歷過風雨。春江萬里雲濤,元軍打過江、淮,況且又聽到百姓逃亡。
哎,分離啊。只恨那流落天涯,誰又會掛念孤獨的旅途呢?滿眼望去皆是風塵,入飛舞一樣慢慢流動。又是誰惹來了煩惱?那人又去了哪裡呢,又怎么知道愁來了就不會離開呢?

創作背景

德祐是南宋恭帝趙爨的年號,恭帝在甲戌年(1274)七月繼位,次年(1275)改成淳為德韋占,到丙子年五月端宗趙罡立,改元景炎,德祜年號使用的實際時間是一年多。由此可知這首詞是寫於乙亥年春,是為了抒發江山飄搖之慨、身世流落之嘆而寫下的一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倚危欄,斜日暮,驀驀甚情緒”。點明詞人所處的具體環境和心緒。他無依無助地靠在高高的欄桿邊,凝視著勞累無力的夕陽一點點無可奈何地西沉,神情恍惚,思緒異常紛亂。一個“甚”字既是有疑而問,自己也說不清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樣的;又是憤激的反問,這是一種怎樣糟糕的情緒。這是總寫,為下面的分述張目。
第二層,是對南宋國勢的無奈。“稚柳嬌黃,全未禁風雨”。是實寫,更是影射。稚嫩的弱柳,發黃的花草,根本無法抵禦強勁風雨的襲擊。從當時的國政來看,作為一國之君的恭帝趙㬎,只不過是個乳臭未乾,一無所知的五歲幼童,而臨朝執政的是被尊為太皇太后的謝道清,已是一個老態龍鐘已近八甸的婦人。江山萬里交給這樣的“稚柳嬌黃”,卻抵擋不住元兵的猛烈進攻。
第三層是對侵略戰爭的萬分憂慮和對人民的同情。“春江萬里雲濤,扁舟飛渡,那更聽,塞鴻無數。”“春”進一步點明時間,“江”指長江。萬里雲濤,扁舟飛渡,指元軍攻勢極大,行動神速。早在六十年代,由於不堪忍受賈似道的打擊,瀘州守將劉整降元後,忽必烈採納劉整獻計,就定下了先取襄陽,再由漢水入長江,沿江東下,直取臨安的滅宋策略。今天果然萬里軍帆,如雲如濤,沖向臨安。而戰亂之中,流民四散逃亡。其中大部分南逃,希望尋求庇護。詞人目睹流民遍野,真是慘不忍睹。上片三層,從南宋統治者、元軍、難民三個方面,表現了詞人在江山易幟之際深切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詞的下片結合自己的身世,反映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表現了對賣國投降派的深惡痛絕。
“嘆離阻!有恨流落天涯,誰念泣孤旅?”由於戰亂,詞人寧靜的太學生生活也被打破,不得不混在難民的隊伍中東撞西奔,離別了校園,離別了家園,流落到天涯海角。“阻”是阻隔,訊息不通,戰爭的進程不知底細,家人親朋也杳無音訊,獨自一人,在孤館中暗自落淚。“誰念”是反問,表現了詞人對侵略戰爭的強烈義憤,更表現了對南宋國勢微弱擋不住元軍鐵騎的慨嘆之情。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是對戰爭氣氛的迸一步渲染。征塵紛紛,滿目皆是,就像雲霧一樣四處飄散。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承上接寫到處戰雲瀰漫,自己的流浪生活何時才能結束,啟下追尋失敗的原因,又是誰招惹了這場無盡的災難。
生活與文學,直露與含蓄,判斷與隱諱之間的相對與相趨,迫使詞人在表現特定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時候,運用了象徵手法。斜日與國勢,稚柳與幼帝,嬌黃與太皇太后、風雨與侵略、雲濤與敵情、塞鴻與流民、風塵與戰雲、惹愁與招致兵禍之間,都存在明顯的對應象徵關係。這就使詞的抒情方式在明朗中有了曲折,在暗示中有了提醒,從而提高了政治抒情作品的藝術品位。

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卓人月《詞統》卷十一:與辛詞結句法同,而境迥異。
晚清詞家陳廷焯《大雅集》卷四:“愁來不去”謂賈雖去而禍已不可遏矣。大聲疾呼,千年淚下。
清代詞人張惠言《茗柯詞選·續詞選》卷二:“稚柳”謂幼君,“嬌黃”謂太后,“扁舟飛渡”謂北軍至。“塞鴻”,指流民也;“人惹愁來”,謂賈出;“那人何處”,謂賈去。

作者簡介

褚生,南宋宋恭帝德祐時太學生,詞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