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味菊

祝味菊(1884一1951),名積德,字味菊,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祝家橋。晚年以“菊殘猶有傲霜枝”之意,自號“傲霜軒主”。為中西醫匯通派的積極提倡者和代表人物之一, 祝氏以“發皇古義,融匯新知”為其中西匯通思想的根本,雖提出改革中醫,但始終立足於中醫,主張停止中西醫門戶之爭,建立溝通的橋樑,實現中西醫間的認識與了解,以求共同的進步。他崇尚溫陽,首提“八綱”一詞,獨創“傷寒五段’“本體療法”等思想,新解發熱機制,重識四氣五味,臨床上善用附子,創多種溫熱配伍法,是滬上“火神派”的代表人物,。

基本介紹

  • 人物名:祝味菊
  • 別名:自號“傲霜軒主”
  • :味菊
  • 名(號):積德
  • 主要成就:首提“八綱”,獨創傷寒五段學說和本體療法,善用附子
  • 代表作品:《傷寒質難》
  • 擅長:用溫熱扶陽理論治療疾病
  • 出生日期:1884
  • 逝世日期:1951
  • 所在朝代:民國
  • 出生地:浙江山陰(今紹興)祝家橋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著作,學術內容,1.西為中用,融匯新知,2.首提八綱,重釋六經,3. 本體療法,治人為本,4.崇尚溫陽,善用附子,5.新解發熱,重識性味,臨床套用,人物評價,後世影響,重要觀點條文摘錄,

人物簡介

祝味菊(1884一1951),名積德,字味菊,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祝家橋。接受過中醫、西醫教育,是近代我國較早在理論和實踐上提倡中西醫結合的醫家之一。祝氏提出改革中醫,但始終立足於中醫,主張停止中西醫門戶之爭,建立溝通的橋樑,實現中西醫間的認識與了解,以求共同的進步。學術上衷中參西,崇尚溫陽,首提“八綱”一詞,獨創“傷寒五段’“本體療法”等思想,新解發熱機制,重識四氣五味,臨床上善用附子,創多種溫熱配伍法,五段辨治疾病,臨床療效奇佳。其著有《傷寒新義》《傷寒方解》《病理髮揮》《診斷提綱》等著作,其中以質疑問難方式與門人陳蘇生編寫的《傷寒質難》最能反映其學術思想。

主要經歷

祝味菊青年時候寄宿在姑父嚴雁峰家中。嚴雁峰家境富足,學識深邃,家中藏有大量中醫書籍,祝味菊在所聘老師及姑父都不能窮其疑的狀況下,遂遍閱家中各種典籍求解。此種傳統的私塾式的教育使得祝味菊在中醫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植下中醫之根。
新興院校教育的出現後,祝味菊後又考入軍醫學校學習西醫,攻讀兩年後赴日本考察醫學。西方嶄新的醫學理論對祝味菊啟發良多,並對他的醫學觀點和中西醫匯通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祝味菊早年曾在四川成都行醫,後因躲避戰亂至滬懸壺,是“海派中醫”的代表人物之一。祝味菊治學方而極其推崇仲景、景岳諸家,並提倡“術無中西,真理是尚”,是近代我國較早在理論和實踐上提倡中西醫結合的醫家之一,以善用附子而聞名滬上,其著有《傷寒新義》《傷寒方解》《病理髮揮》《診斷提綱》等著作,其中以質疑問難方式與門人陳蘇生編寫的《傷寒質難》最能反映其學術思想。

著作

其著有《傷寒新義》《傷寒方解》《病理髮揮》《診斷提綱》等著作,其中以質疑問難方式與門人陳蘇生編寫的《傷寒質難》最能反映其學術思想。

學術內容

1.西為中用,融匯新知

由於受近代文化思潮的影響,祝味菊主張中醫改革,提倡立足中醫,融匯西醫,以更好發展中醫。祝氏認為,中醫病因病機比較抽象晦澀,不如西醫病理解剖之邏輯鎮密,但西醫卻詳於器質,忽於官能,故此,祝氏在《病理髮揮》《診斷提綱》等書中以中西醫匯通的思路,從西醫的角度闡述了營衛、氣血、六淫、七情、舌脈之象等,彌補了中西醫二者之不足。祝氏根據臨床客觀實際,並結合西醫病因學理論,辯證地將“邪”分有機之邪和無機之邪,並指出二者在外感發病中的相互聯繫。

2.首提八綱,重釋六經

八綱辨證,是中醫辨證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源於《內經》,奠基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後世醫家對“八綱”亦有闡述。然而,真正首次創造性提出“八綱”一詞的乃是祝味菊先生。同時,祝氏還對這四對辨證名詞做了明確的定義,指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傷寒五段論,是祝氏在對張仲景《傷寒論》外感熱病六經辨證認識的基礎上,根據邪正相爭之趨勢所獨創的辨證方法。他認為,一切外感疾病中,正氣抗邪之趨勢不外五種階段,六經證候亦不出“五段”範圍,即太陽為開始抵抗,少陽為抵抗不濟,陽明為抵抗太過,太陰、少陰為抵抗不足,厥陰為最後之抵抗,此五階段乃從正氣之盛衰、抵抗之強弱來闡述傷寒之六經。可見,傷寒五段論與八綱學說在邏輯上是一脈相承的。

3. 本體療法,治人為本

祝氏認為,醫生治病,不外乎針對病原治療和扶助人體正氣以抗病兩大方法,即所謂“治病”(祛邪療法)與“治人”(本體療法)。他認為“病原繁多,本體惟一,病原之發現,隨時代而變遷,人體之自然療能,歷萬古而不易”“大凡營衛不調之病,往往因生溫放溫之奮起調節而自愈,此所謂自然療能也”故積極倡導本體療法,且一直以“匡扶其自然療能,控制其疾病”為主導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以“治人”為本的醫學體系。

4.崇尚溫陽,善用附子

祝氏受“火神派”創始人鄭欽安的影響,加之其自身中西醫匯通思想,使得重陽學說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在臨床上,祝氏善用附子,甚至在外感病中也常以大量附子為主藥,常可出奇制勝,屢起沉疴,故被譽為“祝附子”,這不僅僅是其臨床用藥之習慣,乃是與其對重陽學說獨特而深刻的理解有關。

5.新解發熱,重識性味

歷代醫家對發熱之症,治療上常以祛風、散寒、清熱、化濕等祛邪療法治之。然而,祝氏受西方醫學的影響,客觀認識到發熱乃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其為機體抗病之正常反應,故對於發熱,他並不以消除發熱為目的,而是協助人體自然療能以抗邪,治療上主張調整陽氣,維持人體適度之抵抗。

臨床套用

祝味菊先生是中西醫匯通派的積極提倡者和代表人物之一,學術上衷中參西,崇尚溫陽,首提“八綱”一詞,獨創“傷寒五段’“本體療法”等思想,新解發熱機制,重識四氣五味,臨床上善用附子,創多種溫熱配伍法,五段辨治疾病,臨床療效奇佳。

人物評價

祝味菊先生學識淵博,中西匯通,崇尚溫陽,首提“八綱”,獨創傷寒五段學說和本體療法,善用附子,配伍獨特,繼承和發揚了仲景之學,他既是滬上“火神派”的代表人物,更是海派中醫中獨樹一幟的醫學家。

後世影響

祝味菊先生以溫熱扶陽為診療特色的臨床風格在近代中醫史上是很有影響的。他的《傷寒質難》更是敢於挑戰傳統理論,敢於開拓創新,啟迪後學的傳世佳作。尤其由祝先生創立的邪分有機無機、五段辨病學說、自然本體療法等學術主張,迄今仍有著進一步深人研究的價值。

重要觀點條文摘錄

1.真理只有一個,是非不能並存,醫而合符真理,應無中西之分。中醫能夠醫好病是事實,事實裡面就有真理,我們應當用科學的方法,去發掘說明這事實背後的真理。世間沒有毫無理由可言的事實,沒有永遠不能解釋的奇蹟。
2.“邪有無機有機之別:無機之邪,六淫之偏勝也,風寒暑濕燥火,及乎疫癘屍腐不正之氣,凡不適於人而有利於邪機之蕃殖者,皆是也;有機之邪,一切細菌原蟲,有定形、具生機,可以檢驗而取證於人者,皆是也……傷寒之成,有形之有機邪為主因,無形之無機邪為誘因,彼二邪者,狼狽為奸,每伺人於不察焉” 《傷寒質難•客邪區分有機無機》
3.“雜病種類繁多,古人以為不出八綱範疇,明八綱,則萬病無遁形矣。所謂八綱者,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是也。”
4.“太陽之為病,正氣因受邪激而開始合度之抵抗也;陽明之為病,元氣僨張,機能旺盛,而抵抗太過也;少陽之為病,抗能時斷時續,邪機屢進屢退,抵抗之力未能長相繼也;太陰、少陰之為病,正氣懦怯,全體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陰之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體工最後之反抗也。一切時感,其體工抵抗之情形,不出此五段範圍,此吾卅十年來獨有之心得也。”
5.“附子為將軍藥,性極猛烈,用得其當,效如俘鼓,用失其當,其害立見。必須仔細辨證而後用之。”
6.“人有常溫,寒暑無變,生理所需要者,名曰平溫(平人體溫,常在三十一七度間,高低不過半度而己);邪之所乾,正氣抗之,病理所需要者,名曰抗溫(傷寒抗溫最佳卅十八九度間);抗邪太烈,矯枉過正,生理所難堪,病理所不需者,名曰亢溫(傷寒四十度以上,持久不降,自覺難堪者,即為亢溫)。平溫者,基溫也;抗溫者,善溫也;亢溫者,害溫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