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運動

祁連運動

由李康等(1962年)命名的早古生代末期的一場造山運動。祁連運動是根據北祁連山原老君山礫岩(上泥盆統)和早古生代淺變質岩系之間的不整合面確定的。這次運動的最顯著標誌是在祁連山地區不同程度地缺失志留紀地層。伴隨著祁連運動發生的造山、造陸、區域熱流動力變質作用、區域動力變質作用和岩漿作用,使北祁連海槽閉合褶皺成山,使南祁連冒地槽封閉、回返,從而使青海南部、南秦嶺等地形成大片的陸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祁連運動
  • 外文名:Qilian orogeny
  • 時間:早古生代末期
  • 性質:褶皺運動
  • 影響:祁連山褶皺成山
  • 伴生:中酸性岩漿活動
祁連運動(Qilian orogeny)是祁連山區早古生代末期的一次褶皺運動,是根據北祁連山區晚泥盆世老君山礫岩(磨拉石建造)與早古生代淺變質岩系(旱峽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確定的。柴達木盆地北緣及祁漫塔格等地,則為上泥盆統與下伏中、下志留統之間的不整合。在北祁連山區有一期417~379百萬年(晚志留世—早、中泥盆世))的中酸性岩漿活動,應與祁連運動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