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波峰帶

天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波峰帶

天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波峰帶是呈北西西—南東東向斜貫中國中部的古地中海構造帶的一個主要分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波峰帶
  • 斜貫:中國中部
  • 性質:主要分帶
  • 分界:隴西地塊
地理,地質構造,

地理

從新疆的科古琴山、庫魯克塔格向東南穿過北山接祁連山,在隴西地塊兩側分為南、北兩帶,北帶過六盤山落入渭河斷陷,南帶經青海湖南側到甘肅東南接西秦嶺,兩個帶在陝南匯合構成秦嶺主幹,再向東南遙接大別山,最後經皖、浙入東海,接釣魚島和赤尾嶼。
可分為天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及皖浙五段。

地質構造

北西向的天山波峰段,以前寒武係為基底,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在縱向和橫向上均隨機分布。祁連山段,在托來南山、疏勒山和大通河一帶出露前寒武紀地層,曾被稱為“祁連地軸”,其兩側地層顯著不同:東北側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由西南向東北依次變新;西南側則有三疊系、二疊系、石炭系、奧陶系、寒武系由東北向西南依次變老,因此兩側均為南翹北傾的山嶺—盆地或半地壘—半地塹構造。秦嶺地帶構造與祁連山略同,但東秦嶺山塊一般北翹南傾;“秦嶺地軸”長城紀到寒武系—奧陶系有向兩側變新的趨勢,也與北祁連不同。大別山南側有加里東坳陷褶皺帶,其上有三疊系—侏羅系褶皺與之不整合;北側晚古生代坳陷褶皺帶上及其以北有侏羅系—白堊系斷陷褶皺。從天山到大別山在縱向和橫向上都表現出坳陷褶皺帶隨時隨地的遷移。此處由拗陷而形成的地槽型波谷,彼處拗陷而沉積的地層則褶皺隆起變為波峰,依次遷移,表現為波浪狀構造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