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阻抑作用,即指個人和別人一起做一項工作時,做得又慢又差,比一個人單獨做時效率低
什麼是社會阻抑作用,社會阻抑作用的產生原因,社會阻抑作用與社會助長作用,
什麼是社會阻抑作用
研究也發現了與社會助長作用相反的情況,即個人和別人一起做一項工作時,做得又慢又差,比一個人單獨做時效率低。這種由於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而造成行為效率下降的現象被稱為社會阻抑作用,亦稱社會干擾現象。
在F.奧爾波特的研究中,要求大學生在群體情境下寫批駁某一邏輯命題的文章,結果寫出的文章數量很多,但質量低於單獨情境下寫的。他從兩本古代哲學著作中選幾段性質相同的論述,讓被試在5分鐘內寫出:
最好的 | 中等的 | 最差的 | |
分開 | 6 | 4 | 3 |
集中在一起 | 3 | 4 | 6 |
研究還證明,有他人在場會降低有關記憶的工作效率,簡單的乘法運算也會出錯等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體會到在人多而且嘈雜的場所無法深入地思考問題,更不用說學習或研究了。行政幹部要寫總結或報告時,總是要離開辦公室找個清靜的地方。這種在群體中個人活動減質減量的傾向稱為社會阻抑作用。
社會阻抑作用的產生原因
1、他人在場的外在刺激分散與干擾了個體對活動的精力集中。
2、被他人評價意識過強也可能產生焦慮,從而渙散了精神。
社會阻抑作用與社會助長作用
社會助長作用是指當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時,個體行為效率有提高的傾向。也就是說,在做某一項工作時,個體和別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快又好,比一個人單獨做時效率高。
研究表明,這取決於活動的性質和個體技能熟練的程度。在複雜的腦力活動中,群體情境對個人有干擾作用;在簡單機械活動中,群體情境對個人有助長作用。但即使在簡單活動中,也只有在個體已經十分熟練地掌握了活動技能的情況下,群體才有助長作用,否則也有阻抑作用。
扎瓊克和卡特萊爾(R.Zajonc & N.Correll,1967)等人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解釋。他們讓被試在獨自一人和群體一起兩種情境中學習單詞配對表。配對單詞有兩類。一類由同義詞組成,學習起來非常容易。另一類由無關單詞組成,非常難於學習。結果表明,在容易的工作中,群體背景有明顯的社會助長作用;而在困難的無關單詞配對的工作上,效果正好相反,群體背景帶來了社會干擾,成績反而不如一人獨自完成的情況。扎瓊克對社會促進作用和社會阻抑作用提出共同的原因解釋。他認為,他人在場提高人的一般動機水平,而動機水平的提高會加強優勢反應。由於簡單而熟悉的行為,正確反應占優勢,他人在場加強這種反應,從而提高了行為效率。而個人在完成複雜、困難、生疏的任務時,不正確的反應占優勢,他人在場提高動機水平的結果是強化不正確的反應,妨礙任務完成,所以有阻抑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根據活動的內容、工作的性質,以及個人的特點來安排工作和學習的環境,利用群體情境的社會助長進作用,避免阻抑作用,從而提高活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