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個體性價值雖然已經使動物和早期人類具備了初步的改造環境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使這種能力得到充分的互補和擴展。人與人之間一旦實現了相互協作,不僅可以使整體的力度得到強化,速度得到疊加,功能得到互補,而且還可以使整體的活動空間與延伸時間得到擴展,活動的內容得到深化與豐富,從而使人類能夠突破時空的局限性、生理的極限性和生命的短暫性,大大提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能力,社會性生產價值就是基於這個客觀目的而發展起來的高層次價值形式。
人類最原始的相互協作關係僅僅是男女之間在生殖方面的分工與合作,而這種相互協作關係是非常短暫、非常簡單的,而原始人在採摘果食與圍捕獵物的具體過程中所體現的相互協作關係往往具有很高的短暫性、隨機性和模糊性。
人類經過漫長的發展,逐漸發現了某種正式的、明確的社會協作關係,可以用來有效地延伸、加強和擴展個人的勞動能力,實現人類勞動在時間上的延伸、空間上的擴展、強度上的疊加、功能上的互補等價值目的,從而可以獲取更多的使用價值(或產品價值)。這些社會協作就是社會性生產資料,社會性生產資料具有一種特殊的生產性價值,將會使人類的勞動能力得到進一步放大,因此稱之為社會性生產價值。
由此可見,人類的社會協作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
生產資料,它與自然性生產資料一樣,都能夠有效地延伸、加強和擴展人的勞動能力。人類最基礎的社會協作就是社會分工,在
社會分工的基礎上,還將發展出
社會管理與
社會意識。
發展
從社會分工的產業角度來看,社會性生產價值的發展表現為五個發展階段:畜牧業的形成、手工業的形成、商業的形成、大工業的形成、信息業的形成。
從社會分工的主體角度來看,社會性生產價值的發展表現為四個發展階段:
一是社會分工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關係,最原始的社會分工就是男女之間在生殖方面短暫的、簡單的分工與合作;
二是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男女之間在生殖方面的合作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持久,並且不斷向消費合作和生產合作的縱深領域發展,從而形成家庭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關係;
三是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展,生產形式的不斷創新,特別是畜牧業和手工業的出現,從而形成了家族之間、民族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關係;
四是隨著商業、大工業和信息業的大力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並且逐漸打破家庭與家族的限制,從而形成了國家之間、集體之間、行業之間、崗位之間、人與人之間廣泛而深入的協作關係。
勞動價值
人類在沒有實現社會分工的時期,個人的
勞動潛能將會直接轉化為
使用價值,並凝聚於勞動產品之中。人類在實現社會分工之後,個人的
勞動潛能不再直接轉化為其
使用價值,而是先轉化為一種
過渡性價值形式,並凝聚勞動產品之中,然後通過社會交換以後,再轉化為
使用價值,並凝聚於社會交換之後的勞動產品之中。每個人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千差萬別的,分別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與化學特性,分別滿足人的不同形式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雖然各種勞動產品之間不同的使用功能之間難以進行相互比較和度量,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特性,那就是它們都是由勞動者的
勞動潛能轉化而來,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
勞動潛能。由此提出“
勞動價值”的概念。
勞動價值:人們在生產某勞動產品時所付出的
勞動潛能的數量,就是該勞動產品的
勞動價值。
由於勞動產品在生產出來以後,通常情況下並不會立即交換出去,往往需要一定的緩衝時間才能完成,因此
勞動價值的消失往往存在一定的緩衝時間。一般來說,四種
過渡性價值的“存活時間”長短的順序是:
生物化學能、
生理潛能、
勞動潛能和
勞動價值。其中,
生物化學能的“存活時間”最短,
勞動價值的“存活時間”最長。如果沒有實現社會分工,人們在操作生產工具(即個體性生產價值)以後,就可以直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
使用價值(或產品價值)。一旦實現了社會分工,人們必須將自己的勞動產品必須經過社會交換以後,才能最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種使用價值(或產品價值)。這樣一來,就必然存在第四種
過渡性價值,所有參與社會分工的勞動產品都必須轉化為這種過渡性價值或中介性價值,然後,再根據每種產品中所蘊含的這種
過渡性價值的比例關係,來確定每種產品進行交換時的數量關係,這種
過渡性價值或中介性價值就是“
勞動價值”。
勞動價值一般凝聚於勞動產品之中,但有時也可以凝聚於人類機體之中。例如,如果出售的勞動產品是人體本身的某些組成部件及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或精神功能,如出賣人體器官、體液、才藝、生命等,
勞動價值就會凝聚於這些人體組成部件之中。
定義
社會分工可以使個人的勞動能力得到加強與擴展,它相當於一種特殊的生產資料或勞動工具,用以加強與擴展個人的勞動器官。人與人一旦實現了社會分工,那么任何人的勞動產品不再直接供自己消費,而是通過交換的方式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勞動產品。也就是說,人們不是直接從勞動產品獲取
使用價值,而是首先轉化為一種
過渡性價值形式(即
勞動價值),然後,通過社會交換以後再獲取所需要的使用價值。這樣一來,社會性生產價值對於個人勞動能力的加強與擴展,實際上就是對於勞動價值的加強與擴展。由此提出“社會性生產事物”與“社會性生產價值”的概念。
社會性生產事物:一切能夠對個人的勞動功能產生替代、補償、增強、擴展作用的社會協作,就是社會性生產事物。
社會性生產事物(即社會協作)包括
社會分工(含
經濟)、
社會管理(含
政治)與
社會意識(含
文化)三個基本層次。其中,規範化的社會分工就是經濟;社會管理是關於社會分工的規則體系,規範化的社會管理就是政治;社會意識是關於社會管理的規則體系,也是關於社會分工的規則之規則體系,規範化的社會意識就是文化。
由於社會性生產事物的客觀作用在於替代、補償、增強、擴展個人的勞動功能,而所有人的勞動功能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
勞動潛能,因此社會性生產事物的價值取決於它所能折算成的
勞動價值的數量,由此可得:
社會性生產價值:用以補償、增強、替代、擴展每個人的勞動功能,並且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等效
勞動價值的所有社會協作,就是社會性生產價值。或者說,人們通過社會協作所產生的
勞動價值,就是社會性生產價值。
因此,社會性生產價值能夠對
勞動價值產生放大效應,從而轉化為等效勞動價值(或物化勞動價值)。商品交換是社會分工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它能夠使商品的
勞動價值產生放大效應,這是因為人們多餘的商品如果沒有交換出去,並用於自己的消費過程或生產過程,那么這些商品的邊際使用價值將在“使用價值邊際效應規律”的作用下不斷下降;如果人們把自己多餘的商品通過交換的方式,換取自己所需要的具有其他使用價值的商品,那么就能夠跳出“使用價值邊際效應規律”的作用,並有效地抑制使用價值的下降趨勢,從而間接地、相對性地形成了價值增值。
運行
社會性生產價值就是主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使個體的勞動能力得到拓展、加強與延伸。人類如果沒有藉助於這些社會性生產價值,那么它就直接從外界獲取產品價值,從而將
勞動潛能直接轉化為
使用價值(或產品價值);人類如果藉助於這些社會性生產價值,就能夠使自己的個體性勞動能力得到延伸、加強和擴展,那么它的
勞動潛能就不再是直接轉化為
使用價值(或產品價值),而是以“
勞動價值”作為第四種
過渡性價值形式,蘊含於勞動產品之中,通過社會性生產價值所產生的放大效應以後,再轉化為
使用價值(或產品價值)。由此可見,社會性生產價值的出現,使原來的個體性勞動過程分化為個體性勞動過程與社會性勞動過程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並且還增加了社會性生產過程。其中,個體性勞動過程就是
勞動潛能轉化為
勞動價值的過程,社會性勞動過程就是
勞動價值轉化為
使用價值(或產品價值)的過程,社會性生產過程就是社會性生產價值轉化為
勞動價值的過程。從而,使人類的價值轉化方式由原來的“
生物化學能——
生理潛能——
勞動潛能——
使用價值”演變成“
生物化學能——
生理潛能——
勞動潛能——
勞動價值——
使用價值”。
社會性生產價值的運行過程如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