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

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

《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是俄國政治家普列漢諾夫創作的一部馬克思主義著作,首次出版於1883年10月。

《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是“勞動解放社”的第一次馬克思主義的嚴正宣言,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正確地闡述了《共產黨宣言》已經確立了的真理: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工人運動只有轉向政治鬥爭,才能脫離萌芽狀態和幼年時期,才算是階級運動。該書的出版,標誌著普列漢諾夫和民粹主義的正式決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
  • 外文名:Социализм и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борьба
  • 作者:【俄】普列漢諾夫
  • 作品類別:馬克思主義著作
  • 首版時間:1883年10月
  • 中譯本字數:5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分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分析了民粹派否定政治鬥爭的觀點,揭示了產生這種觀點的根源;第二部分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和工人階級政治運動的關係,論證了政治鬥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第三部分批判了民意黨(民粹派的一個組織)的綱領,論述了俄國革命的一些重要問題。

作品目錄

序言

創作背景

俄國在1861年改革了農奴制度後,資本主義比較迅速地發展起來,到19世紀80年代初,已經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是仍保留嚴重的農奴制殘餘,政治上是沙皇專制制度統治。從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俄國革命運動的主導力量是民粹派,民粹主義統治著俄國的革命思想界。雖然民粹派在這個時期是革命的,進行了反對專制制度的鬥爭,企圖在俄國實現社會主義,但他們的理論是錯誤的,給俄國革命指出一條錯誤的道路。民粹派認為,馬克思主義不適用於俄國,俄國要走自己的獨特道路,即避開資本主義階段,通過中世紀遺留下來的農民村社(又譯“農村公社”)過渡到社會主義。他們認為,農民具有共產主義本能,革命知識分子加農民,是實現社會主義的主要力量。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民粹派在19世紀70年代發動平民知識分子到民間去,鼓動農民起來革命。失敗後,他們轉而採用個人恐怖手段,謀刺沙皇及其大臣,以為這樣就能推翻專制制度。民粹派中的大多數派別反對政治鬥爭,認為社會主義與任何政治都不相容,某些派別則把政治鬥爭局限為由少數人用密謀的辦法奪取政權。由於民粹派理論和策略的錯誤,他們的實踐活動不斷遭到失敗和挫折。普列漢諾夫從失敗中逐漸覺醒,學習和研究了馬克思主義,接觸了西歐的工人運動,認為科學社會主義是唯一正確的革命理論。為了爭取民粹分子轉向科學社會主義,普列漢諾夫紿民粹派的刊物《“民意”導報》寫了《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一文,可是該刊編輯部拒絕發表。於是,普列漢諾夫將文章修改補充後,由自己創建的“勞動解放社”於1883年10月出版。

作品思想

對俄國民粹派在政治鬥爭問題上錯誤認識的批判
普列漢諾夫在《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中集中探討了如何在俄國開展既立足於當前又著眼於長遠的政治鬥爭的問題,圍繞著這一核心問題又批判了當時的俄國民粹派對於政治鬥爭問題的錯誤認識以及到底該如何看待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的關係。
首先是拒斥“國家”——俄國無政府主義者的激進理論。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是巴枯寧的信徒,他們不僅不肯和現代國家打任何交道,而且在自己關於未來社會的觀念中完全排除了這樣或那樣可以使人想到國家觀念的一切東西,簡言之,他們拒斥國家。在俄國無政府主義者看來,國家毀滅是為了給俄國人民的“各種理想”的發展清除道路。在這些理想中,土地的公社所有制和手工業的組合組織占有很顯著的地位。而在普列漢諾夫看來,無政府主義者所主張的趨向於共產主義的經濟革命根本就沒有考慮革命會引起的後果。“不過,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至少是所謂‘暴動派’色彩的無政府主義者——是不大思索他們所宣傳的人民革命的經濟後果的。他們認為自己的責任是——按照他們的意見——消除那些妨礙人民生活正常發展的社會條件;但是他們並不問問自己,脫離了外部障礙之後的發展,將循著哪一條道路進行。”無政府主義者的認識還停留在蒲魯東的教義上,而蒲魯東教義的最薄弱、最不合邏輯之處就是關於商品和交換價值的概念。普列漢諾夫認為,蒲魯東主義者對於商品生產在其發展的一定階段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的這一內部的、必然的辯證法沒有一點的了解,因此,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也就沒有認真思考過,自治的個人、各個公社是否能夠和商品生產的趨勢進行鬥爭,而商品生產會引起資本的轉移和集中,從而使得一部分共產主義者變為其他共產主義者的剝削者。
其次是密謀奪權——特卡喬夫派的危險遊戲。特卡喬夫派是俄國民粹派的一個派別,雖然這個派別和巴枯寧派在實際鬥爭的問題上有意見分歧,但他們對俄國的社會——政治狀況的基本看法卻和巴枯寧派是完全一致的,他們看問題的基本出發點仍然是俄國人民是天生的共產主義者。特卡喬夫派並不否認政治,但是他們卻把政治理解為以奪取國家政權為目的的陰謀。在普列漢諾夫看來,特卡喬夫派的主張存在許多矛盾和風險,也會引起很嚴重的後果。特卡喬夫派採取密謀的手段,這一手段的成功率並不高,只有在很少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對目標的攻擊。一旦密謀被破獲或者革命政府為自由主義的政黨所推翻,俄國人民不但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反而會遭受更大的損失,特別是在後一種情況下將會遭到毀滅。尤其是,俄國的經濟將會繼續取得進步,交換將發展,資本主義將鞏固,公社的原則本身將被摧毀,總之,時間的洪流將把那賴以很快會達到共產主義天堂的基石沖走。普列漢諾夫也著力批判了特卡喬夫派把俄國的經濟落後性看成是革命最可靠同盟者的看法。在特卡喬夫派看來,經濟進步將會喚醒已行將就木的國家舊形式,為此,必須阻止這一經濟進步。但是,普列漢諾夫指出,特卡喬夫派的主張無疑是螳臂當車、一廂情願,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會等待無政府主義者或者布朗基主義者們實現自己的意願的那個時候。至於特卡喬夫派會有種種不切實際的錯誤主張的原因,普列漢諾夫認為這是由於他們並不有使自己的頭腦革命化,而為了使自己的頭腦革命化,他們應當學會理解歷史發展的進程,並且要站在歷史的前面,而不是寄希望於歷史的暫停甚至是倒退。
最後是依賴政治——民意黨的獨特虛構。民意黨不像無政府主義者那樣一般地反對國家,而只是反對專制國家,不是為了人民的完全經濟解放,而是為了廢除專制的皇帝加於人民的重負。民粹主義把自己的政綱建立在所謂農民的“理想”和要求的基礎上,民意黨則主要求助於城市和工業的人口,總之,實際上民意黨是對民粹主義之絕對的和全面的否定。但是,當爭論的雙方都訴諸民粹主義的基本原理時,理論和實際活動便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就說,民意黨並沒有和民粹主義徹底決裂。不僅如此,民意黨還拋出了所謂的“俄國特殊論”,即認為俄國的經濟問題可以通過國家政權的干涉解決,亦即經濟問題可以通過國家機器的非自然的強制力來解決。民意黨的這一主張被普列漢諾夫認為是堅持了俄國特殊論,因為在普列漢諾夫看來,民意黨之所以產生對經濟問題的那種看法是因為他們對西方經濟史的普遍無知,如果將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時期和俄國資本主義積累時期相比較會發現兩者在發展階段上的差別。但是,這一差別並不能通過政權的強制干涉解決,而是要遵循經濟的發展規律來彌合,如果認為能通過政權解決經濟問題無疑就是虛構。至於民意黨的出路,普列漢諾夫認為民意黨除了選擇現代科學社會主義外,別無他法。
無產階級進行政治鬥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民粹主義者認為,馬克思最不重視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不僅不是目的,甚至不是有益活動的手段。據此,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將經濟關係看做是任何社會組織的基礎,這些關係的改變是任何政治改造的原因。普列漢諾夫不認同這種從簡單的因果聯繫的角度來否定政治鬥爭的主張,而應該從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角度出發來對政治鬥爭進行理論上的闡述。
一方面是無產階級進行政治鬥爭的必要性。民粹主義者以經濟關係是原因,政治制度和組織是結果為由來否定進行政治鬥爭的必要。普列漢諾夫從多個方面對社會主義者進行政治鬥爭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先是舉例論證了因果概念的相對性。例如,在連續幾個時刻的燃燒過程中,熱既是燃燒的結果又是燃燒的原因,又比如精神情緒和生理狀態在某種條件下可以互為因果。社會生活的特點比個人的身體更為複雜,所以在社會生活中更能看出原因和結果的概念的相對性,普列漢諾夫又以工資水平和消費水平的高低來說明因果關係的相對性。普列漢諾夫通過舉例說明了因果概念的相對性,說明不能簡單地以靜態的因果聯繫來看待經濟關係和政治制度之間的關係,更不能因此否定政治。至於歷史在這一方面給予的教益,普列漢諾夫以第三等級的“奮鬥史”為例來說明政治權力的槓桿作用。第三等級最大的關切是其經濟利益,但是他們毅然走上了政治鬥爭和爭取政治權力的道路,他們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採取各種手段和封建制度進行鬥爭。第三等級的“奮鬥史”說明,結果可以成為原因,原因也可以成為結果。資產階級的政治權力,由於是從與它同時的社會經濟關係中生長出來的,其自身又成了這些關係進一步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當歷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也發生了同樣的鬥爭,在美國、歐洲及其他地方,工人階級已走上歷史舞台,他們越自覺地對待自己的經濟任務,它就越堅決地把自己組成一個特殊的政黨。
另一方面是無產階級進行政治鬥爭的可能性。對於無產階級有進行政治鬥爭的必要性是否就意味著無產階級同時也具有進行政治鬥爭的可能性這個問題,普列漢諾夫持肯定態度。回顧資產階級的鬥爭歷程,資產階級之所以能在反封建鬥爭中獲得巨大影響力,是因為這個階級代表了社會的進步要求,它喚醒了舊制度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在這個基礎上,資產階級把一切反對的力量匯集在自己旗幟下,並在解放運動中起到了領導作用。資產階級能夠起這樣的作用也是得益於其財富和因財富而得的社會地位。財富使資產階級可以對民眾產生影響,如果沒有這種影響,資產階級就不能戰勝貴族,因為它的力量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它所統治著、並由於自己的資本而得以號令的那些力量上。換言之,資產階級需要無產階級等其他力量來完成推翻舊制度的革命,為此,它不得不擁有財富和相應的地位。與資產階級相比,普列漢諾夫認為無產階級不需要這種對其他階級的依賴,現實也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因為沒有其他階級比無產階級更低,它是現代社會的最低的經濟集團,更為重要的是它也不需要獲得對其他階級的影響,它本身是社會中人口最多的階層,它是代表著社會前進方向的革命力量。
在俄國開展政治鬥爭原則和內容
對於如何在俄國開展政治鬥爭,普列漢諾夫從政治鬥爭的原則和內容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方面是政治鬥爭的原則。普列漢諾夫所提倡的政治鬥爭的原則,可以概括為:一切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普列漢諾夫指出,影響俄國無產階級運動向前發展的一大障礙是俄國的革命者缺乏政治觀察力,由於這種缺乏,從運動的一開始就妨礙俄國革命者使得自己的當前任務與自己的力量相適應。“我們始終誇大了自己的力量,從沒有完全充分地考慮到社會環境對我們的抵抗,而且急忙地把環境造成的對我們有利的行動方式看成是排斥了一切其他方式方法的普遍原則。”普列漢諾夫把民意黨的一些主張看成是誇大自己力量的典型,如《民意報》第二期的社論中曾預言未來的立憲會議中社會革命的代表將占多數以及第8-9期上有關“臨時革命政府的奪取政權”的內容。普列漢諾夫補充認為,他並不是原則上反對革命政黨奪取政權,在他看來,奪取政權是任何一個階級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級所必須開始的政治鬥爭的最後的和完全不可避免的結論。但是階級的專政和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集團的專政卻是有著天壤之別。總之,普列漢諾夫認為,在俄國進行政治鬥爭必須從俄國的實際出發,必須考慮現實的階級力量對比狀況,在反專制鬥爭時不能進行經濟革命或者要建立無產階級的革命政權,否則會破壞和其他反專制力量的聯合。同時,還必須考慮到俄國工人階級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可高估了無產階級的力量,應該創造一切條件促進無產階級的發展。
另一方面是政治鬥爭的內容。在普列漢諾夫看來,俄國社會主義者們在當時的條件下一方面應該爭取自由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是培養準備組織未來的俄國工人社會主義政黨的要素。至於如何爭取自由的政治制度,普列漢諾夫認為俄國的社會主義者們應該提出民主主義憲法的要求,這一憲法維護人權,會給予工人以“公民權”,而且會通過普遍選舉權使工人有可能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從中可見,普列漢諾夫的主張中沒有任何社會主義革命的因素,人權、公民權、普遍選舉權這些權利倒更像是資產階級所一直追求的權利。普列漢諾夫自己也認為,將爭取自由的政治制度作為社會主義者的鬥爭目標不會引起自由主義者的反感,相反,社會主義者可以和自由主義者以及其他不敵視民主主義的人們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專制制度。但是,光是爭取自由的政治制度還不夠,社會主義者們必須為組織未來的工人社會主義政黨做準備,普列漢諾夫指出不在後一方面做努力,社會主義者們的目標是達不到的。“沒有力量,就沒有權利。”為組織政黨做準備就是要壯大無產階級的力量,如果不為組織未來的社會主義政黨早做準備的話,即便推翻了專制制度,由於缺乏力量,革命的果實將會被資產階級獨享,就像它在德國發生的那樣。在普列漢諾夫看來,要想使工人階級更有力量就得提高它的政治覺悟、增強團結性和組織性,而社會主義知識分子在這一方面是可以而且應該發揮作用的。“想把推翻專制制度和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兩種實質上不同的事情連線為一,想在進行革命鬥爭時把社會主義發展的這兩個環節在我國的歷史中合二為一就是等於把前者和後者到來的時刻都推遲。”

作品評價

蘇聯思想家列寧:“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的第一個宣言書。”

出版信息

1883年10月,“勞動解放社”首次出版《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
1957年,三聯書店出版劉若水翻譯的中譯本《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

作者簡介

普列漢諾夫,全名格奧爾基·瓦連廷諾維奇·普列漢諾夫(Georgi Valentinovich Plekhanov,1856年—1918年5月30日),俄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出生在俄國坦波夫列省利佩茨克縣古達洛夫卡村,上過陸軍中學和士官學校。1874年入彼得堡礦業學院,1876年加入民粹派,1880年年初逃亡國外,1882年將《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俄文,1889年作為俄國社會主義者的代表出席了國際工人代表大會(即“第二國際”的成立大會)。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支持列寧的主張,站在布爾什維克一邊,但大會結束後開始同孟什維克調和。1905年5月29日發表聲明退出《火星報》和黨總委員會,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成為社會沙文主義者,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後回到俄國,後因肺病死於芬蘭的皮特凱雅爾維療養院。著有《社會主義與政治鬥爭》《我們的意見分歧》《沒有地址的信》《車爾尼雪夫斯基》《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唯物主義史論叢》《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