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社旗縣博物館
- 地點:河南省南陽市社旗鎮永慶街54號
- 竣工時間:1985年7月
- 館藏精品:《群仙會》、《十八學士》
- 館藏文物:1775件
- 開館時間:1985年7月
- 票價:免費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對外展覽,館藏文物,
發展歷史
社旗縣博物館前身隸屬於社旗縣文化館。1953年南陽縣文化館遷址南陽,社旗鎮建立文化站,站址設在古建築山陝會館內,隸屬於南陽縣社旗鎮政府管轄。1965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社旗縣。同年在文化站的基礎上建立社旗縣文化館。1985年7月,以社旗山陝會館古建築群為依託建立社旗縣博物館。
山陝會館位於社旗縣城所在地社旗鎮中心,又名關帝廟、關公祠。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至光緒,共歷六帝136年。據碑文記載:“建築時運巨材於楚北,訪名匠於天下。”先後耗白銀計達數百萬兩。山陝會館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產物的一個較完整的代表,其建築藝術及木、石、磚雕刻藝術,受到了有關專家學者的高度讚譽,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7月建館以來,先後利用古建築舉辦了“歷史文物陳列展覽”、“清代刺繡展”、“清代宮燈展”以及“社旗縣名優產品展”等陳列,其中《出土歷史文物展》及《清代宮燈展》作為基本陳列常年對外展出。
山陝會館位於社旗縣城所在地社旗鎮中心,又名關帝廟、關公祠。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至光緒,共歷六帝136年。據碑文記載:“建築時運巨材於楚北,訪名匠於天下。”先後耗白銀計達數百萬兩。山陝會館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產物的一個較完整的代表,其建築藝術及木、石、磚雕刻藝術,受到了有關專家學者的高度讚譽,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7月建館以來,先後利用古建築舉辦了“歷史文物陳列展覽”、“清代刺繡展”、“清代宮燈展”以及“社旗縣名優產品展”等陳列,其中《出土歷史文物展》及《清代宮燈展》作為基本陳列常年對外展出。
建築布局
山陝會館位於社旗縣城所在地社旗鎮中心,又名關帝廟、關公祠。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至光緒,共歷六帝136年。會館坐北向南,南北長154米,東西寬60米,占地面積1088529平方米,建築面積6235.196平方米,整個建築分前、中、後三進院落。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有:木旗桿、鐵旗桿、琉璃照壁、懸鎰樓、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樓。附屬建築有:東西轅門、東西馬廄、鐘、鼓二樓,東西廊房、東西腰樓、藥王殿、馬王殿、道房院等,各種建築計達139間。整個建築採用群體組合的布局,以對稱和對比手法巧妙設計,加上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工藝、陳設裝飾極為華麗。
山陝會館如今是社旗縣博物館。從會館保存的資料來看,這裡是一個令古建築專家流連忘返的地方。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鄭孝燮曾在此感嘆:“高樓傑閣,巧奪天工,精雕細琢,錦繡裝成,公輸匠藝,壯哉斯館。”而看慣了壯麗故宮的原故宮博物館副館長單士元來到這裡也沉醉其中,認為在中國的眾多會館建築中,社旗的山陝會館“輝煌壯麗,天下第一”。
對外展覽
1985年7月建館以來,先後利用古建築舉辦了“歷史文物陳列展覽”、“清代刺繡展”、“清代宮燈展”以及“社旗縣名優產品展”等陳列,其中《出土歷史文物展》及《清代宮燈展》作為基本陳列常年對外展出。
館藏文物
博物館館藏文物1775件(套),其中主要類別為陶、銅、石器和絲織品。特別是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原山陝會館遺留下來的50多件清代刺繡品,雖出自晚清時期民間繡工之手,但繼承了宋代的刺繡針法,如:《群仙會》、《十八學士》等刺繡,使用平針繡、直套繡、齊套繡、打子繡、墊繡、疊彩繡等十多種針法。這些繡品幅面寬大,一般都是數尺寬,數丈長,大的近3丈長,4尺寬,象長長的綿繡畫卷,其圖案嚴謹,線條流暢,以地道的河南民俗特色,粗放且又精巧的針法,富麗堂皇的釘金盤銀,再現了民間刺繡高超的繡技風彩。其內容皆以人物為主,以民間傳說、歷史典故為題材,和一些裝飾性較強的花鳥、芝草、龍獸、博物為圖案。繡圖中山水遠近透視準確,把樓台亭榭的深邃,人物瞻眺之態表現得形象生動逼真。許多繡圖中人物比例得當,構圖勻稱豐滿,絲理轉折自然,給人以質樸古拙之感。裝飾性的圖案多採用民間雙關語,有的利用諧音,寄以吉祥寓意。如:蝠(福)、掛花(貴華)、芙蓉(福榮)、如意等。這些繡品還運用了畫繡結合傳統的以畫補繡方法,如《二十四孝》和《群仙會》中的鹿、鳥,用淡墨加強動物繡面效果。《雲龍》、《二龍戲珠》中龍的形象,金光燦燦、栩栩如生,具欲沖九霄叱吒風雲之勢,形神具佳。該刺繡曾先後赴丹麥、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展出,受到了國外專家及觀眾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