賒店鎮衙

賒店鎮衙

賒店鎮衙社旗縣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發現的譚崗、潘莊、茅草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說明7000多年人類就在此生活繁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賒店鎮衙
  • 歷史: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 發現:譚崗、潘莊、茅草寺等文化遺址
  • 歷史沿革:社旗縣城歸屬,歷經變遷
歷史沿革,姜家大院,建築形式與構造特點,

歷史沿革

社旗縣城歸屬,歷經變遷:周為申伯國,春秋時屬楚,戰國時屬韓,秦是屬南陽郡,三國時屬荊州,隋時復屬南陽郡,唐時屬唐州,五代十國時屬泌州,宋、元、明、清右代隸屬南陽府轄。縣博物館碑刻、文字資料記載有明代商市活動的情況,明稱“興隆店”,清康熙年間形成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水旱碼頭,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裕州知州董學禮改興隆店為興隆集。雍正年間發展為長1500米,寬2000米的繁華商鎮,當時商界根據傳說劉秀曾在北賒旗訪將的故事,眾議以“賒旗”為鎮名。今縣博物館珍藏的《創建春秋樓碑記》(乾隆四十七年,1760年)記“……地瀕赫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馬,總集百貨,尤多秦晉鹽商大賈。”清代乾隆和嘉慶時期,是社旗的鼎盛時期,流動人口達十三萬之多,21家騾馬店、48家過載貨行、8個大糧行、72條街分行劃市,相聚經營。如山貨街專營土特產品,銅器街集中經營銅器製品,騾馬店街則專為騾馬商提供日夜宿店服務。趙河、潘河與城交匯處精心設計,形成環形的河心街與泊船港,並設立多處碼頭。經營商品以藥材、生漆、桐油、竹木、糧、棉、布匹、茶葉、食鹽為主,其中尤以茶葉、木材、布匹、食鹽為大宗,是唐河上游的重要商品物資集散地,為南北九省的商業交流城鎮和交通要道。
清代賒店商業之繁盛造就了眾多的富商大賈,這些富商以經商所得的雄厚財力,除在其家鄉祖居之地起造高宅大屋,同時為在賒店商居之便,不惜重金,在賒店鎮內選購地產,起造商居兩用的高宅大院。這些大院集商業門面、倉儲、加工及生活起居、傭人用房於一體,雖因占地所限,稍顯擁擠,但布局合理,建築堅固實用,裝修簡樸典雅,歷經數百年風雨,仍不失當年的繁華景象。這些高宅大院在社店鎮內保留有近百座之多,戴家大院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自明代中興之後,賒店賴官道暢通之便,成為北通汴洛之動脈,四方陸路,車如流水,潘、唐河道,船似游龍,豫南商鎮,應運而生。公平競爭的穩定性,商業交往的獨立性,使省內外籍商人經常進行同鄉聯誼,於是鎮內集資興建了山陝會館、江西會館、湖北會館、福建會館等十餘座同鄉會館,其中尤以“山陝會館”規模最為宏偉。另外為維護商業活動的需要,在該鎮建文衙武衙、廟宇閣台、城牆門樓等,使其逐漸發展成為政治、文化、商業等功級齊全的繁華古鎮。1965年經國務院批准將賒店鎮改為社旗縣,周恩來總理親筆改“賒”為社,寓社會主義旗幟之意。1989年因其商業文化遺存之豐富,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現域內包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山陝會館),河南省文物單位一處(火神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瓷器街、福建會館、姜家大院等)。

姜家大院

姜家一代祖姜祖蔭於清雍正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來賒店,在老街經營過載行,以此起家。至第四代姜文卿時發跡,大力擴建姜家大院,時人稱為“姜半截”,老街的一半屬於他家宅產。及至姜家五代姜靈甫,姜家大院已形成規模,姜靈甫豁達,善交際,繼任賒店南鎮鎮長。但因為擴建城南門增其舊制,令人扒外“大王廟”(湖北會館房產),引起湖北大商巨賈譁然,並狀告於信陽州,姜家敗訴,遂削去鎮長職務,由其連襟毛祿明繼任。毛祿明當時就居於姜家大院西側院。在姜靈甫任賒店南鎮鎮長其間,其姜家大院中院曾作為鎮署衙門。當時賒店鎮不但有鎮暑衙門,而且還設有統轄南陽、桐柏、唐河、泌陽、方城五縣,直屬河南巡撫管轄的厘金局,其署厘金總局的官員更為高於南陽知府官銜,而且還設有鎮署之管理文務與稅務之“文衙”與管理治安與武備的“武衙”,這在當時全國可謂特例。
姜家大院雖曾多次遭“桿匪”洗劫,房舍受到了破壞,但門面房及後院房屋等基本保存完好,這些高宅大院集商業門面、倉儲、加工及生活起居、傭人用房於一體,雖因占地所限,稍顯擁擠,但布局合理,建築堅固實用,裝飾簡樸典雅,歷經數百年風雨,至今仍不失為清代商居建築的獨特風韻。

建築形式與構造特點

(一)院落布局特點
姜家大院坐落於賒店最早形成的街道,“老街”路北,隔路面對賒店古碼頭,可謂是黃金之地。該大院占地面積1000餘平方米,原有房屋198間,坐北向南,縱深為“一進四”格局,臨街為15間門面房,五間為一單元,向後延伸各成以相對獨立之院落。中、東二院前院東、西兩側各建廂房六間,後接二層過廳,經過廳至後院,左右亦設六間廂房,最後是正廳。西廂房南側設側門與西院相通,西院前院為卸車大院,西側有磨房三間,後院為一相對獨立的小三合院,左右各有廂房三間,中設門樓,正房為五間二層樓房,大院向西當鋪胡同設過車門洞,左右各有耳房一間,整座大院體現出清代商居建築的獨特風韻。
(二)建築特點
臨街門面房均為二層,一層做經營之用,二層可儲存貨物,臨街一層均用“板打門”,二層做木板牆,既豐富了立面形式,又方便實用。過廳和正房建築多為三問或明三暗五(兩邊各增近兩米之偏間),窗多為直欞窗,設隔扇門,做法具有地方特色,整體樸素簡潔,端莊大方。建築屋頂多用花瓦脊、魚獸,具有南北交融的建築風格。
(三)結構特點
單體建築均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梁架採用抬梁式,用三架梁或五架梁,二層建築均設定內樓梯,有的在室內設定活動樓梯,以節省空間,臨街房多在前檐設定出檐形成前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