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山會館(河南省社旗縣會館)

陝山會館(河南省社旗縣會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社旗山陝會館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那是中國古建築藝術臻於完善的最後一個高潮期,建造者當初“運巨材於楚北,訪名匠於天下”,用材之優,延聘名匠之多,冠絕一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陝山會館
  • 地理位置:社旗縣
  • 地區:河南省
  • 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
建築歷史,建築風格,石雕藝術,歷史定位,

建築歷史

陝山會館
各地能工巧匠會聚在會館工地,各展絕活,因此建築和裝飾藝術都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狀態。而北方古建築的雄渾壯觀與南方古建築的嚴謹柔美融為一體,更使其成為中國古建的經典之作。因為會館的建築格外雄偉,民間傳說這裡是慈禧的第13別宮,但其實查無實據。只是大坐殿廊檐兩側有斗大的石雕“龍、虎”二字,據說是慈禧的親筆。
山陝會館如今是社旗縣博物館。從會館保存的資料來看,這裡是一個令古建築專家流連忘返的地方。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鄭孝燮曾在此感嘆:“高樓傑閣,巧奪天工,精雕細琢,錦繡裝成,公輸匠藝,壯哉斯館。”而看慣了壯麗故宮的原故宮博物館副館長單士元來到這裡也沉醉其中,認為在中國的眾多會館建築中,社旗的山陝會館“輝煌壯麗,天下第一”。

建築風格

社旗山陝會館集中了中原及秦晉兩省宮殿建築藝術的精華,氣勢雄偉而秀美,工藝精巧而華麗,具有“無木不雕,無石不刻”獨特的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鄭孝燮參觀後讚不絕口,題詞“高樓傑閣,巧奪天工,精雕細琢,錦繡裝成”。會館的石雕琳琅滿目,取材既有《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文學名著故事,又有民間傳說“趙彥求壽”、“趙匡胤輸華山”。還有生活場景描繪,如“漁樵耕讀”、“十八學士登瀛洲”等等。在選材上,它少了其他寺廟建築中的仙、佛、神、雕塑題材的神秘色彩和皇宮殿宇建築中那些王道尊嚴的華貴氣氛,以平民視角中生活之溫馨和文學的浪漫韻味,並以一塊石頭兩面透雕的絕技,從而使之有別於其他寺廟、宮殿建築的雕刻藝術而獨樹一幟。

石雕藝術

會館的石雕藝術最集中地表現在石牌坊上,正面中間雕的是封高官、享厚祿、延壽命的福祿壽3星。從前用的桿稱是13星,為了治理商人,在13星的後面又加上3星,成了16星,一旦缺斤短兩,將會折福、折祿、折壽。在福祿壽三星的兩側分別雕有金龍纏玉柱、“杜甫吟詩”、“李白騎鯉”;背面中間刻的是五福慶壽,兩側分別刻“趙匡胤輸華山”、“趙彥求壽”的典故。相傳趙匡胤未稱帝之前雲遊四海,一天游到華山寺院,看到兩位老人在下棋。趙匡胤本是棋迷,坐而觀陣,這時棋局已殘,趙匡胤指點一下。華山主持陳摶老祖非常生氣,就抬頭說:“觀棋不語真君子。”趙匡胤一直盯著棋盤,頭也沒抬,回了一句話:“見死不救非人也。”這時陳摶老祖抬起頭看了一會兒說:“看你一副帝王相,咱倆接著把棋下完,我輸了寺院東西隨便拿,若你輸了把華山給我。”結果趙匡胤輸了,他站起來要走,陳摶老祖說:“空口無憑,立據為證。”趙匡胤拾起石片在前面平整的石壁上寫:東京趙匡胤,因無錢使用,情願將華山一座,劃銀300兩,賣與陳姓並無租稅。後來趙匡胤登基,從此華山不交皇糧。“趙彥求壽”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傳說趙彥19歲時在地里耕田,一位名叫管輅的人會看相,發現趙彥聰明伶俐,但壽命不長,就如實地告訴了趙彥,趙彥回家後告訴父親,父親非常害怕,趙彥趕上管輅求其相救,管輅認為是天機不可泄露。就說:“明天讓趙彥帶好酒一壇,鹿脯一斤到南山下,有兩位下棋的老人就能救你。”第二天趙彥帶上酒肉來到山下,果然見兩老人正在下棋,趙彥就托盤而跪,兩老人下到中午時分又渴又餓,拿起酒肉就吃。一直到傍晚時分,一位白衣老人發現趙彥,一看便知來意,說:“你生已定,無法更改。”這時紅衣老人笑著說道:“食人酒肉,焉能無情。”於是拿出生死簿,將趙彥的壽命由19歲改為99歲。
作為會館大型石雕藝術的代表作“十八學士登瀛洲”,位於大拜殿正門東側,是一座石室式的石雕精品,高2.5米,寬1.5米,單檐硬山頂,下砌須彌座。故事出自《新唐書·褚亮傳》,唐太宗李世民為網羅人才開“文學館”,以杜如晦、房玄齡、許敬宗等十八人為“學士”。石雕畫面是“十八學士”不畏艱險騎馬沿崎嶇的山間小路,登上世人所仰慕的瀛洲仙境,上邊有城牆、門樓,額寫“瀛洲”二字,這幅圖中以透雕為主,結合淺浮雕、深浮雕等多種雕法,工藝精湛,栩栩如生,觀者如身臨其境。石雕上山清水秀,花果茂盛,青松翠柏,綠樹成蔭。河水競流,廟亭相連,橋頭曉日,駿馬擺尾,形成一幅“學子朝帝都,爭相攀高峰”的瑰麗景象。其實這幅石雕上實際只刻了17位,惟獨沒有許敬宗。許敬宗,隋大業中舉,曾參加過李密起義軍,高宗時任禮部尚書,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因為他扶佐高宗支持立武則天為後,便被封建的保守派視為大逆不道的“佞臣”,後世在畫上不畫佞臣許敬宗,因此就有俗語:“學士只有十七名,不畫佞臣許敬宗。”通過以上故事,充分體現了會館尺納風雲、絕無僅有的石雕藝術。
河南是中華民族、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南陽更是人傑地靈,文化燦爛。聞名中外的“天下第一會館”———社旗山陝會館更是中原深厚商業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一部內涵豐富的商業文化大書,是中原商業文化之“瑰寶”。

歷史定位

一、商會文化之祖脈。社旗山陝會館是中國民間商會文化的“祖脈之地”。山陝會館表面上看是商人“通商情、敘鄉誼”的場所,但絕非僅僅如此,它實際上是商人的自律機構,以規範經營行為,對外形成競爭強勢。乾嘉年間,全國有16個省的商人在賒旗經商,商界競爭日趨激烈。各地客商為進一步加強同鄉聯誼,發展貿易,占領市場,持久經營,相繼合資成立了許多同鄉會。同鄉會利用傳統的地域觀念,通過會館這一組織形式,把商埠中同鄉之人聯合起來,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共同一致與異域商人進行競爭。其中山、陝商賈較為眾多,便成立了“鼎元社”,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率先興建“山陝同鄉會館”,引得各地商人為樹立本籍的商業形象,相互攀比,紛紛興建會館。作為賒旗商業行會代表的山陝會館在基本職能、組織形式、道德信仰、與國家政權的關係和經濟活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徵,已經完全具備了中國民間商會的雛形。中國民間商會是創立於1715年之上海的“商船會館”,但該會館早已不復存在。在山陝會館內保存完好的由過載行制定的《同行商賈公議戥秤定規概碑》刻立於清雍正二年,即1724年。因此,社旗山陝會館是中國民間商會歷史源頭的文物遺存,是當之無愧的“祖脈之地”。
二、商業規則之源頭。社旗山陝會館是中國民間商會的發源地之一,是最早制定商業規則的民間商業行會。他們把制定的規則刻在石碑上,立於會館中,代代遵守,流傳至今,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商業規則系列碑文。這些商業規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統一度量衡,維護公平公正的行業秩序的。如立於清雍正二年,重刻於清同治元年的《同行商賈公議戥秤定規概碑》中記述:“……年來人煙稠多,開張賣載者二十餘家,其間即有改換戥秤,大小不一,獨網其利,內弊難除。是以,合行商賈,會同集頭等,齊集關帝廟,公議秤足十六兩,戥依天平為則,庶乎較準均勻,公平無私,俱各遵依……”二是反不正當競爭的。如立於清乾隆五十年的《公議雜貨行規碑》,其間刻錄的商業行規更多達十八項:“……不得沿路會客,如違者罰銀五十兩;落下貨本月內不得跌價,違者罰銀五十兩;不得在門口攔路會客,任客投主,如違者罰銀五十兩;銀期不得過期,如違者按生意多寡出月利;不得假冒姓名留客,如違者罰銀五十兩;結賬不得私讓分文,如讓者罰銀五十兩;不得在人家店中勾引客買貨,如違者罰銀五十兩……”三是監督官府的。立於道光二十三年的《過載行差務碑》,即是過載行為了抵制官府“屢經加增”的支官席片而定製的“契約”,並明確說道,“恐歷久加增,後不復前,故立瑣珉,以為千古流傳云爾”。這三塊碑石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民間商業行會制定的商業遊戲規則,對於研究清代賒旗鎮、中原,乃至中國民間商會商業發展的概況及商業行為規範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佐證。
三、商務公開之標本。社旗山陝會館作為民間商會機構,還開了收支賬目公開、接受社會監督之先河。如立於會館的《創建春秋樓碑記》、《南陽賒旗鎮山陝會館鐵旗桿碑記》、《重興山陝會館碑記》、《重建山陝會館碑記》等4塊石碑,詳細記述了山陝會館興建活動。其碑石正面詳細闡述了會館興建的宗旨,記述了山陝會館創建及重建的歷史過程,而其背面則翔實刻錄了所有為興建會館捐資商號的名錄、捐資數額和建築用項開支情況,每項開支用銀精確到兩、錢、分。在《南陽賒旗鎮山陝會館鐵旗桿碑記》中亦特記:除建築“公用外,獨贏三千餘金。廟之壯麗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入私,因鑄鐵旗桿二株重萬餘斤,樹於大門之左右。”這些商業行會財務公開制度所蘊涵的商業道德、誠信觀念、價值取向、管理規程等是當今我們大力發展經濟和道德建設中需要傳承和發揚的。
四、重義守信之典範。社旗山陝會館以“誠信為本”為核心的商業文化是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品牌文化。山陝會館是商業文化與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瑰寶”,其建築造型、布局以及木刻、石雕、彩繪、刺繡等建築裝飾圖案藝術精湛,內涵豐富,在總體渲染吉祥和神聖的氣氛之中,不僅突出地體現了崇商意識和“誠信為本”的商業信條,更著意強化了對“誠信為本”精神的宣揚。這種隱喻在裝飾圖案中的“誠信”道德教化在會館中比比皆是。如反覆出現的《趙顏求壽》、《杯羹之讓》、《圯橋納履》等圖案,表現了從神仙到皇帝,從英雄到良相,無不尊奉“誠信”這一道德準則。這種道德教化雖然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在當時所處的封建時代,對於倡導“誠信為本”的傳統道德觀念及商人的自律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誠信為本”和“義利相通觀”的影響下,先義後利,以義制利,見利思義,作為當時商人經營的哲學基礎,成為商人精神價值觀的核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