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舞渡在舞陽縣城北25公里,鎮內山陝會館為秦晉巨商籌金創建。為聯誼招商納賈之所。為三間六柱五樓,柱不出頭式牌樓建築。上部五樓飛檐,全部斗栱暈飛,層層迭迭,建築雄偉壯觀,巧玲瓏。上下布以木石雕刻的人物花卉,歷史故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舞陽山陝會館始建於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有春秋樓,大花戲樓,大殿、鐵旗桿、鐘鼓樓等建築,可惜這些建築大都被毀。值得慶幸的是山陝會館中建於清道光五年(公園1825年)的工藝奇特、玲瓏美觀的彩牌樓,至今保存相對完好,被譽為“河南清代牌樓建築之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舞渡鎮山陝會館彩牌樓
- 地理位置:舞陽縣城北25公里
- 始建於: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所在地區:舞陽縣
簡介,相關描寫,主樓,次樓,拜殿,評價,牌樓榮譽,清代牌樓建築之冠,榮譽,牌樓現況,牌樓傳說,逃過劫難,
簡介
相關描寫
彩牌樓面朝正南方向,為三間五樓六柱,柱不出頭式牌樓建築。上部五樓飛檐,層層疊疊,翼角升起。外貌雄偉壯觀,細審精巧玲瓏。上下布以木石,雕刻的人物、花卉歷史故事。形象傳神,栩栩如生。正中匾額上有清代書法家孔廣脈書“浩氣英風”四字,背面有“忠肝義膽”四字。華麗間透著莊嚴,巍峨壯觀,光彩照人,展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的優良風範和獨特風格。
山陝會館是秦晉商人接客迎仕,交際聯誼,同鄉集會的場所,由於北舞渡便利的水陸優勢,山陝商人看中此地商機,紛紛在此投資經商,並解囊捐資,興建而成。據碑石記載,這裡在清雍正年間就已開始興建,乾隆十八年時這裡就有春秋樓、大花樓,戲樓、大殿、鐵旗桿、鐘鼓樓、照壁……等建築。由於蒼桑巨變,歲月衽冉。這裡往日的輝煌已不復存在,金碧輝煌的會館現僅存牌樓拜殿及左、右配殿。牌枋居予會館的中部、立於拜殿前與拜殿位於同一中軸線上,為三間、五樓、六柱,柱不出頭或牌樓建築,柱子排成工字形,邊柱斜出,邊柱與中柱成三角形狀,使兩邊的次樓成斜出的歇山頂。主次樓均用灰色筒板瓦覆蓋。主樓正脊用八節透雕花卉的脊筒組成,大吻吞脊前視。正脊中央矗立著造型優美、玲瓏秀麗的重詹樓閣式脊飾。樓閣兩邊為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駝珠奔獅,這些華麗的脊飾,更使樓貌增輝。主樓的垂脊與戧脊亦由透雕花卉的脊筒組成。脊端飾有造型生動的張口或閉口的垂獸和戧獸。戧脊外的岔脊,由筒瓦扣合而成。並用一微微翹起的勾頭瓦代替岔獸。次樓脊吻的構成情況基本與主樓相同。整個樓頂屋面曲線緩和,樓檐層層疊疊,翼角高高升起,婀娜多姿,翩翩欲飛。
主樓
主樓額枋下使用雕刻有花卉的變形花牙子騎馬雀替,雀替之上為小額枋。正面精雕著山水、奔獸,背面浮雕有纏枝花卉。其上為兩層花板,透雕山水、林木、人物、建築和花牙子、浮雕獅子、繡球和奔走的麒麟、寬大的龍鳳板中央懸掛“浩氣英風”匾額。龍鳳板上復置額枋。枋正面透雕二龍戲珠,背面透雕兩雙展翅翱翔的鳳凰。額枋上置斗拱,平身科五攢,皆十一踩出四翹大斗為訛角斗,里外拽爪拱。除用單材素麵拱外,還有透雕纏枝花卉的花板形拱,駝峰形拱以及浮雕花卉,林木的標準形拱。用花板代替廂拱,耍頭雕成張口齜牙的龍頭。柱頭科斗拱正側面皆為九踩三翹計心造。耍頭亦為張嘴龍頭。主樓前後共有四根垂花柱,柱頭雕刻四個瓣形花卉。垂花柱上置平板枋。平板枋上的柱頭科,為三踩單昂,象鼻形昂嘴上雕刻三幅雲,耍頭雕刻成龍頭狀;平板枋上的平身科為三踩單昂,耍頭兩邊出45°斜拱,斜拱上雕刻象首耍頭。
次樓
樓身的中柱和邊柱均為圓形,柱下置墊鼓形桑墩(柱礎)每根柱均有製作規整抱鼓石。中柱正面的抱鼓石上雕刻一昂首張口蹲臥的石獅,背面抱鼓石上雕刻一變形石獅。四根邊柱的抱鼓石上,無雕飾。牌樓下的工字形石條基礎,把玲瓏秀麗的彩牌樓高高托起,顯得更加巍峨壯觀。
拜殿
拜殿位於牌樓後三間弧脊懸山頂,額枋上雕以龍鳳等圖案,梁架為三重,上飾彩繪,用材考究,屋面以筒、板瓦覆蓋。與前邊的牌樓前後呼應,渾然天成。
評價
山陝會館牌樓造型設計匠心獨具,木雕石雕遍及樓體,其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堪稱當作絕倫,是古代建築的瑰寶。由於工程浩繁艱澀,曾有魯班下凡助建的故事流傳於世,院內碑刻林立,松柏繁盛,是人們休閒、訪古的好去處。因其特殊的歷史、藝術價值,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載入《中國名勝辭典》。
牌樓榮譽
清代牌樓建築之冠
清朝初期,北舞渡鎮的商貿活動盛極一時,山西、陝西等地的商人云集此地,為了迎來送往、商賈聯誼,兩地商人合資興建了山陝會館。中國歷史上的會館,興起於明朝,鼎盛於清代,衰微於民國。蘊涵著鄉音、鄉情的會館,以其人文氣韻的獨特,已成為中外遊客眼中的新景觀。
榮譽
據現存碑刻記載,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北舞渡鎮山陝會館有春秋樓、大花戲樓、大殿、鐵旗桿、鐘鼓樓等建築。可惜,這些建築大都被毀,我們現在只能從碑刻史書中領略它們的風采了。值得慶幸的是,山陝會館中建於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的工藝奇特、玲瓏美觀的彩牌樓,至今保存相對完好。作為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它被譽為"河南清代牌樓建築之冠"。
山陝會館牌樓造型設計匠心獨具,木雕石雕遍及樓體,其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堪稱當作絕倫,是古代建築的瑰寶。由於工程浩繁艱澀,曾有魯班下凡助建的故事流傳於世,院內碑刻林立,松柏繁盛,是人們休閒、訪古的好去處。因其特殊的歷史、藝術價值,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載入《中國名勝辭典》。
牌樓現況
如今,當年的山陝會館會址已經是北舞渡鎮中心國小的"地盤"了。歷經近200年風雨的彩牌樓依然那樣光彩照人。
彩牌樓面朝正南方向,是三間五樓六柱、柱不出頭式牌樓建築。柱子排成工字形,邊柱斜出,邊柱與中柱成三角形,使兩邊的次樓成斜出的歇山頂。主次樓都用灰色板瓦覆蓋,主樓正脊用八節透雕花卉的脊筒組成,樓閣兩邊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駝珠、奔獅。整個樓頂屋面曲線緩和,層層疊疊,翼角高高升起,婀娜多姿,翩翩欲飛。主樓正中寬大的龍鳳板中央懸掛著"浩氣英風"匾額。原匾在十年動亂中被毀,現在我們見到的匾額是舞陽縣博物館派人修復的。
彩牌樓樓身的中柱和邊柱均為圓形,柱下放置有墊鼓形桑墩(柱礎),每根柱上都有製作規整的抱鼓石,中柱正面的抱鼓石上是一個昂首張口蹲臥的石獅,背面抱鼓石上是一個變形的石獅。像許多旅遊區的這類建築一樣,石獅已經被"撫摸"得發亮,顯出別樣的盎然生機。整個彩牌樓輕靈中自有厚重,華麗間透著莊嚴,巍峨壯觀,光彩照人,著實展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的優良風範和獨特風格。
牌樓傳說
彩牌樓為什麼能修得這樣精妙呢?在當地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的主角是魯班。大凡有點名氣的古建築,好像都愛和魯班扯上點關係。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山陝會館的大商巨賈斥資興建一座大型的木牌坊,請了許多當時知名的建築師,基本方案雖已定下,可屬於斗拱飛檐、木柱支撐的巧妙之處仍有未解難點。由於時間緊迫,工程倉促上馬。開工後的第7天,不知從哪兒來了一個老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身上背了一套銹跡斑斑的木匠工具。他向工頭央求說:"我飢餓難忍,會做點木匠小活,求師傅賞碗飯吃。"工頭正為施工方案尚有缺陷而心急火燎,就沒好氣地用嘴努了努旁邊的一個大樹疙瘩說道:"好,你就把這個樹疙瘩收拾收拾吧!"此後,老木匠就天天在樹疙瘩上比比畫畫,鋸鋸掏掏,樹疙瘩上面墨跡縱橫,密密麻麻,鋸口條條,有規有矩。不知何時,老木匠不見了。
在上料組裝那天,工頭又為接合部的難點未解發起了愁。他繞著工地走著想著,一不留神碰上了那個大樹疙瘩。這一碰不要緊,只聽嘩啦一聲響,樹疙瘩散開了。眾人定睛一看,大大小小的木塊正是接合部需用的楔子。大家都說:"一定是咱們的祖師爺魯班下凡相助。"工匠們上架時把那些楔子放到接合部,說也奇怪,不大不小,正合適。結果,在不長的時間裡,美輪美奐的彩牌樓就宣告竣工。
說實話,類似的故事已在多個地方聽到過。很顯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只不過是想給彩牌樓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而已。讓人叫絕的是,正是這件神秘的外衣使彩牌樓得以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