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電視社教節目往往設定固定的專欄和節目主持人,注重與觀眾的交流,吸引觀眾參與節目,調動各種藝術手段,進行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讓觀眾在
興高采烈中陶冶性情,提高思想情操,獲得多方面的知識修養。電視社教節目還有引導社會輿論,調節平衡社會情緒,在全社會養成一種終身教育觀念等作用。它比較全面系統地擔當了電視傳媒所具有的“
新聞窗、
百花園、知識庫、服務台”等多種社會功能。
分類
一、知識性節目
社教節目突出的作用是向客群傳授維繫社會發展所需的社會規範和知識,承擔起個人社會化的功能。這一作用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類知識性節目中。
政治、經濟知識性節目內容一般都比較嚴肅,政策性比較強。但它作為電視傳媒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宜採取直接說教的方式,而應選用生動、鮮明的事實作為宣傳的依託,進而有理有據地進行宣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中央電視台的《
經濟半小時》《
法制園地》等。文化知識節目題材廣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包羅萬象。有的致力於觀賞性,寓知識于山光水色之中;有的側重於競技性,在吸引觀眾參與的智力競賽中傳道授業解惑,像“世界各地”“人與自然”“迎香港回歸知識競賽”等。科技知識節目既有介紹各類套用科學技術知識,直接為實際生產部門服務的;又有展示各門學科的最新成果,介紹國際科技動態,讓觀眾耳目一新,開闊思路的。中央電視台的“
科技苑”、
湖北電視台的“科教天地”、
武漢電視台的“
科技之光”、貴州電視台的“
科幻電影與未來時代”系列片等,都是深受觀眾喜愛的社教科技節目。
二、對象性節目
不同層次的人群有著不同的需求。對象性節目為特定的對象開辦,按照社會的需要來教育、塑造一定層次的社會群體,使之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我國電視傳媒中已經產生的對象性節目,主要有少兒節目、青年節目、農民節目、軍人節目等。少兒節目是我國最早開辦的對象性節目。中央電視台從1960年元旦起,每周三、六就有固定的兒童節目時間。現在,中央和各省市電視台已陸續推出如《
大風車》《動畫城》《
芝麻開門》《
七巧板》等充滿童趣、深得童心的兒童節目,對開發兒童智力,培養少年兒童愛祖國、愛科學、愛人民的高尚情操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年節目既有當代青年生活的寫真,又有青年朋友理想的追求。它把深刻的哲理寓於生動活潑的畫面之中,面向時代,面向生活,激發青年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獻身的豪情壯志,給青年朋友留下久久的思索和回味。如湖南衛視的《新青年》、湖北電視台的《
風華正茂》,都是有代表性的青年節目。農民節目諸如中央電視台的《
聚焦三農》、《
每日農經》、等。它們以為廣大農民服務為宗旨,播出內容有農村發生的各種新人新事,農民所需要的各種信息,以及有關農業生產的各種科技知識等。
三、服務性節目
服務性節目生活氣息濃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深為觀眾喜聞樂見。它向觀眾介紹烹調、保健、美容、栽花、養魚等充滿家庭生活樂趣的知識,常採用節目主持人與觀眾促膝談心聊家常的形式播出,家庭氣氛濃烈,傳播效果好。服務性節目常常邀請觀眾參與節目,讓生活中的能幹主婦、模範丈夫、幸福家庭上螢屏現身說法,以進一步觸發觀眾的參與意識。服務性節目在許多電視台各類節目收視率中長期名列前茅。中央電視台的“為您服務”、湖北經濟電視台的“何嫂五分鐘”、廣東電視台的“
家庭百事通”等節目一直受到觀眾的喜愛。
四、教學節目
教學節目是系統地傳授某一類文化科學知識的電視節目。它是課堂教學的擴大和延伸。將電視這一現代科學傳播手段運用於教育領域,是教育手段的一次飛躍。它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一人講,萬人聽,容納最大量的學生,把教育面擴大到整個社會。在我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教學設施又比較落後的國家裡,辦好電視教學節目,是一條
多快好省地培養各類人才的途徑。
總之,社教類電視節目,是那些由電視台和
電視節目製作機構攝製的、面向公眾的、以進行社會教育和提高公眾教養為宗旨的電視節目的總稱。有學者認為其主要包括
電視專題節目和電視教學節目兩大類。
所謂電視專題節目是指按傳播內容所反映的生活或對象攝製的主題相對統一,能對主題作全面、深入的反映,與綜合節目相對應為一種電視節目。它通常以固定的欄目與觀眾見面,有固定的欄目名稱、時間長度、包裝形式和播出時段,以及相對固定的節目風格,以適應觀眾收視的選擇性和隨意性。在社教類電視節目中,電視專題節目最為豐富多彩。
高鑫教授就曾指出:“在電視三大支柱節目——
新聞節目、專題節目、文藝節目中,專題節目兼有新聞節目的真實性和文藝節目的藝術性;內容上包羅萬象,涵蓋大千世界;形式上廣收博取,集電視各種表現手法、技法之大成;功能齊全,被稱做‘信息窗、知識庫、
百花園、服務台’。總之,
電視專題節目能發揮電視優勢,極具電視特色,是螢屏上主要節目形態之一。”(高鑫、
周文著:《電視專題》,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第1頁)
電視專題節目的分類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我國的電視節目如果能像美國的電視節目那樣劃分類型倒也簡單,“美國的電視節目通常分為兩大類:信息性節目和娛樂性節目。信息性節目以
新聞節目為主,包括新聞雜誌和紀錄片。”(
陳犀禾:《當代美國電視》,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頁)。事實是多年來我們已經形成(約定俗成)了自己的一套混亂而又繁瑣的節目劃分方法。
1993年11月17日至21日在湖北
宜昌舉行了
中國電視專題的第三次研討會(1992年11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
密雲舉行第一次研討會,1993年4月8日至12日,在浙江
舟山舉辦了第二次研討會),在尊重前兩次研討會成果的基礎上,與會者依據節目的表現形態及構成方式從不同層次對其進行區分和闡釋,以求儘量涵蓋周全,更加準確化、規範化、科學化。
一、報導類(含紀錄片)
1、 紀實型
A新聞性、B文獻性、C文化性、D綜合性
2、創意型
3、政論型
A評述性、B思辯性、c論證性
4、訪談型
A對話性、B專訪性、C座談性
5、講話型
A報告性、B發布性、c禮儀性
二、欄目類
1、雜誌型
A、對象性 ①軍人、②青少年、③老年、④婦女、⑥殘疾人、⑥少數民族、
⑦港澳台胞⑧對外(以上後面均應加上“節目”二字)
2、公共型
①社會性、②經濟、③文化、④體育、⑤科技、⑧衛生(以上後面均應加上“節目”二字)
3、服務型
A、公益性 ①天氣預報②股市行情③
尋人啟事④廣而告之⑤節目預報
B、指導性
①示範節目②時令節目
三、非欄目類
1.特別節目型
2.系列節目型
3.連續節目型
4、競賽型 A益智性、B娛樂性、C技能性
四、其他類
1、主持人節目
2、節目主持人
一、報導類(含紀錄片)
報導類專題節目是以報導的方式對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某一主題進行較為系統全面而又深入的探究與表現的電視節目。這類節目是
電視專題節目的主體。
報導類節目內容涵蓋面廣,歷史、現實、文化、科學、社會、人生的各個領域均可成為主要的報導對象。這類節目是深度報導最常用的節目形態,在選題時往往偏重那些能反映事物實質意義和發展規律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報導類專題節目有以下一些明顯的特徵:
1.報導類節目通常具有新聞性和藝術性雙重屬性。主要為觀眾提供準確、完整、新鮮的有效信息和明了正確的思想內涵,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同時要通過主題開掘、素材剪裁、攝影、攝像、編輯、音樂、音響等藝術手法的運用,為觀眾提供視聽愉悅和審美享受,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2.報導類節目所面對的
客體對象應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事物與人物,以及他們的存在方式和活動狀況。真實性是這類節目的本質特性。在尊重客體對象作為真實主體存在的前提下,創作者應對素材進行有創意的處理。“抓住現實的片斷,將其有意義地結合起來}(
維爾托夫語),“創造性地處理現實”(
格里爾遜語),從中體現出思想意義、文化內涵和藝術意蘊,使其成為完整的節目整體。
3.報導類節目通常是對某一主題的深入報導與闡釋,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豐富性。一般說來,它要求有較明確的主題,要求對報導對象的發展脈絡和背景材料作較清晰的綜合判定,要求創作者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
客體對象進行有目的的分析、議論和評價。
4.這類節目通常採用直接取材的方法獲取客體對象的圖像聲音素材,具有明顯的現場氣氛和真實效果。
由於報導對象、主題立意、節目類型和創作者審美情趣之不同,報導類節目的風格式樣也是多種多樣的。報導類專題節目中,根據敘述表現方式的差異我們把它區分為紀實型、創意型、政論型、訪談型和講話型等五種形態。電視紀錄片是報導類節目中的主要節目樣式,它適用於任何一種形態。因此,在這裡我們先對電視紀錄片作專門論述後,再對以上五種形態作分析和闡述。
電視紀錄片是指紀錄型的電視專題報導類節目。它繼承了電影紀錄片的基本創作原則和方法,但是它又憑藉電視傳媒的優勢,運用電視的先進手段,無論在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或是在形式、風格、技法的豐富多樣方面,都已遠遠超越了電影紀錄片,出現了不少的新品種和新樣式。
電視紀錄片,是以攝像或攝影手段,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事件等作比較系統完整的紀實報導,並給人以一定的審美享受的電視作品.它要求直接從現實生活中取材,拍攝真人真事,不容許虛構、扮演,其基本報導手法是採訪攝像或攝影,即在事件的發生髮展過程中,用“等、搶、挑”或追隨採擷的攝錄方法,記錄真實環境、真實時間裡發生的真人真事,在保證敘事報導整體真實的同時,要求細節真實。真實是紀錄片存在的基礎,也是它最可貴的價值所在。正是“物質現實復原”的真實,才使紀錄片有著它永恆的魅力。
在
紀錄片創作中,應該強調的是紀錄片的藝術不在於虛構,而在於發現。即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或歷史資料,要求創作者在自己的經驗世界裡,去發現最典型、最有意義、最有趣、最鮮明的事實、細節、場景,以儘可能生動和富有表現力的手段把它們再現於螢幕上,給觀眾以信息、知識、思想啟迪與審美享受。
紀錄片是發現的藝術,它要求創作者深入採訪,充分占有第一手資料,以便抓住事物的本質,發掘有價值的素材。從某種意義上說,紀錄片本身就是創作者觀察世界,認識客觀對象,探查某一事件來龍去脈這一過程的記錄。因此,可以說,紀錄片又是採訪的藝術。
紀錄片的創作中,編輯工作起著重要作用。紀錄片的攝製往往是在非控制條件下尋找、追蹤、擷取的,後期的編輯過程是作品真正成型的階段。前期的取材,須經編輯的再度創作才能成為有生命的作品。因此,紀錄片又可以說是
編輯的藝術。
紀錄片在完成諮詢、告之、愉悅、審美等傳播任務的策略上、手法上和創作風格上有充分的自由。
在紀錄片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多種風格樣式。有以
畫外音解說詞配合併壓倒畫面的“
格里爾遜式氣有即興拍攝加上同期錄音而不加解說的“真實電影”;有以當事人、見證人、權威發言人的訪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