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廣東團省委發布的《廣東共青團與青少年發展藍皮書2015》也顯示,生長於網路時代的青少年對社交媒體的依賴現象頗為嚴重。報告顯示,如果長時間不能使用社交軟體,38.3%的青少年會“感覺與世界失去聯繫”,有15.4%會感覺“煩躁不安,不知該乾什麼”,而僅有33.6%會感覺“無所謂”,12.7%“感覺時間充裕,可以安心做其他事”。
此外,據《山西經濟日報》報導,有記者走訪了人流量較大的醫院、公車站、機場、商場、餐廳等地,對受訪者進行了“你可以7天不玩微信嗎?”的提問。而調查統計顯示,在83個受訪的微信使用者中,有10人表示“願意嘗試”,只有2人表示“肯定可以,沒問題”,其餘受訪者均表示“很難”。而在關於手機的用途方面,50%受訪者表示,手機除了用來打電話,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用途就是聊QQ、發微信、刷朋友圈。
潛在危害
社交軟體依賴症現代人離了社交軟體是萬萬不能的,但過度使用社交軟體則萬萬不可取。
社交軟體某種程度上是“天使”。正如廣州心理諮詢中心主任、武漢大學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韋志中所指出的,社交本身是人的一種社會心理需求,人們通過社交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依附感、歸屬感。不過,“天使”也有變身惡魔的可能性。
1、社交軟體成為網民信息泄露、財產損失的導火索之一。
2015年8月,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5》指出,網購、社交軟體、遊戲、線上旅遊網站等成為是網民權益遭受侵害的“重災區”。而阿里神盾局首度發布的移動安全報告《2015年第一季度移動安全報告》也指出,16類套用的top160中,社交類套用100%被仿冒,平均被仿冒量高達204個。
北京網路安全反詐欺聯盟發布的《2015年網路詐欺犯罪數據研究報告》則顯示,2014年七夕,在全國範圍內爆發超級手機病毒“XX神奇”,超過500萬用戶收到該木馬程式群發出的詐欺簡訊,而移動社交正是傳播渠道。另據《城市快報》此前報導,在移動終端病毒感染的途徑中,通過微信等社交軟體感染的比例高達40.5%,比上一年有大幅提高。病毒傳播者偽造微信最新測試版、內測版,欺騙網民安裝,再偽造微信支付要求提交銀行卡信息,騙取網民詳細個人信息和銀行卡信息。
2、社交軟體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犯罪的高企。
上海市公安局網路安全保衛總隊總工程師瞿偉放表示,從2015年上海破獲的網路違法犯罪案件的情況來看,利用微信實施的網路詐欺、售假及涉黃涉賭等違法犯罪案件有所上升。在2015年夏季嚴打整治專項行動中,6月至8月破獲利用微信進行網路犯罪75起。
3、社交軟體也被冠以“美滿婚姻的新殺手”的惡名。
社交軟體“廉價交往”的屬性使得其成為滋生婚外情的溫床。相關統計顯示,2014年,通過微信、陌陌等社交軟體,發生婚外情的案例激增20%。幾年前,心理學專家經調查研究發現,頻繁使用社交網站的夫妻對婚姻的滿意度更低。同時,社交網路會導致家庭暴力現象的發生。儘管給社交軟體戴上“婚姻殺手”的帽子,略顯片面,但這絕非危言聳聽。
應對措施
社交軟體依賴症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利益驅使下,擁有海量用戶的各類社交工具,已然成為不法分子絕不會放過的江湖。業內專家指出,無論手機社交網站,還是各種“朋友圈”,如有人不慎“中招”,病毒將呈幾何式傳播。當下,基於社交網路進行傳播的信息、產品層出不窮,很多人的通訊錄里都有數百個號碼,組成了龐大的社交網,一旦一個人的手機“中招”,往外傳送病毒信息時便會以N次方速度擴散。另外,微信、微博等互動社交套用也多與智慧型手機有綁定業務,手機號在成為各種服務的快捷登錄、支付賬號後,一旦出現安全漏洞,就有可能給用戶帶來極大損失。
為提高社交軟體使用過程中的信息安全性與可靠性,通過聊天工具、社交網路傳送的未知檔案、未知連結,網民應仔細甄別、謹慎打開。同時,加強帳號密碼的保護意識,不要輕易在未知網站上輸入賬號和密碼。
與此同時,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等網路社交軟體中好友以熟人為主、朋友圈相對私密等特點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網民應提高對“朋友圈”的警惕性,涉及金錢網路,無論對方是不是“熟人”,都不能“只看臉”,最好電話或當面核實。
此外,社交依賴症中,存在著嚴重的“無效”社交。網民要善於在不同社交套用上分配時間,有意識地將不同平台區分開來,在其中進行不同的社交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