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拉石

磨拉石

造山作用(orogenesis)結束時,形成於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為主的一套岩系。又稱磨拉層。其成分中礫岩占70%~80%,含砂岩、灰岩、泥灰岩、頁岩、鹽類、煤等。岩層鬆軟,厚度巨大,通常分選和磨圓較差,常見交錯層和波痕,相變急劇。以陸相沉積為主,也有海相和海陸互動相沉積。成分變化有一定規律,從山區到平原往往由礫岩過渡為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縱向上,從上到下由陸相過渡為海相。主要發育於造山運動的隆起階段,分布於山前坳陷地帶。有些地帶由於地殼活動性較弱,其磨拉石的發育程度不全,稱為類磨拉石。中國北祁連山地區的老君山礫岩被認為是典型的磨拉石。岩系下部為礫岩、砂岩,上部為砂岩、頁岩。molasse一詞源於法語,1919年瑞士地質學家A.海姆首次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磨拉石
  • 外文名:molasse
  • 又稱:磨拉層
  • 提出時間:1919年
  • 成分:礫岩、砂岩、泥灰岩、頁岩、鹽類
  • 指示意義:海相向陸相過渡
  • 形成環境:形成於近海和陸相環境中
磨拉石的定義,磨拉石的形成,磨拉石指示意義,

磨拉石的定義

molasse

磨拉石的形成

原為法國羅訥河谷居民稱呼當地一種砂岩石材的名稱。19世紀時引入地質文獻,用以表示阿爾卑斯山區主要為中新統的一套厚度很大的以灰、綠色砂岩和礫岩為主的區域沉積地層。磨拉石厚處達幾千米,形成下部海相、上部非海相的楔形沉積體,即側向急劇變薄,粒度變細。磨拉石的砂岩中富次硬砂岩或岩屑砂岩,也發育長石質砂岩。砂岩層發育交錯層理,但不發育粒級遞變層理。
磨拉石作為構造岩相術語,表示不同造山帶的不同造山期在復理石之後的一種普遍發育的構造岩相類型。如歐洲“紅色大陸”的泥盆系,石炭系含煤地層,美國洛基山區一部分白堊系地層等。地質文獻中常把磨拉石稱為後造山相,形成於後造山期。在沉積建造中還劃出磨拉石建造。磨拉石中發育三角洲相沉積,也可含煤層,還可形成厚的儲油層。

磨拉石指示意義

磨拉石建造(molasse formation)是沉積建造的一種類型。同造山作用形成的分選性差、磨圓度低的快速粗大碎屑沉積,形成於近海(部分為海相,部分為陸相或三角洲相)的和陸相環境中。其特徵是厚度巨大,無遞變層理,具有交錯層,由礫岩、砂岩、頁岩和泥灰岩等構成,有時還含有煤層和碳酸鹽類沉積物。在地層剖面上往往是下部顆粒細,一般為海相,向上顆粒變粗,並由陸相構成。根據這些特徵可以與山間盆地沉積相區分。這一組合的形成起因於造山作用主幕期間或緊接其後的山脈抬升剝蝕時期,堆積在較早形成的復理石的前鋒部位。例如,瑞士平原和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前陸在阿爾卑斯山隆升之後沉積的以中新世為主、包括部分漸新世的粗碎屑岩地層。 復理石是濁流沉積的海相地層。其特徵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層的遞變層理。它主要由泥灰岩、砂質、鈣質頁岩、泥岩,與礫岩、砂岩和硬砂岩等組成具有明顯韻律層的岩石組合,它形成於海洋濁流環境。構造地質界將復理石視為一個廣泛發育的前造山階段沉積組合,它形成於一個地槽演化的晚期階段,造山作用主幕發生之前,由毗鄰隆升山區快速侵蝕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內沉積的具有明顯韻律層的沉積岩系。例如中國秦嶺造山帶的三疊系留鳳關群。有人根據它與地槽演化過程的關係,將其進一步分為下復理石和上復理石,前者形成於地槽沉降階段,後者形成於地槽回返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